<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你有多久没有坐绿皮火车了?在那个绿皮火车的年代,一切似乎都很慢,通信除了点对点的公用电话,书信,有急事就只有到邮局发加急电报了。出一趟远门,经常是火车加汽车的导转,几天时间才能到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八十年代的一次绿皮火车记忆,如今还映像深刻。那年好像我十八九岁吧,乘车的缘由有点模糊了,我买了一张这趟车次最便宜的车票去往下一个地点。只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清晨,从一个县城不知名的小站上火车。一早就来到站台等候,远远的看见站台的另一边好像一个菜市场,热热闹闹的聚了一堆人,心想、卖菜怎么都卖到站台上了,新鲜的蔬菜一筐一筐的摆放得很整齐,还有笼子里鲜活的鸡鸭...。旁边的人们在那有说有笑的,我没再走过去,远远的保持着距离。火车准点,鸣着笛哐当哐当慢慢驶入站台,我的车厢恰好是卖菜最热闹的那边,火车进站,卖菜的也是扁担挑着菜筐有序的开始上车,我拿出车票认真的看了好几遍车厢号,没错呀,怎么卖菜的都上这节车厢呀?满脑子的问号,搞不懂,上去再说吧。我也随着人流夹在中间缓慢的上了车,排队时我就一直在想,一会这么多的箩筐、鸡笼他们怎么放呀。一上车我就傻眼了,这几节车厢是没有设座位的空车厢,只在靠窗的两边装了两条长杆扶手,菜农们熟练的把货物都摆放在车厢的中间,两边人贴人的站着,或席地而坐,这场景、顿时间感到好新奇,又不自在。车厢里五味杂陈的味道真叫人受不了,我只能打开窗户,尽量把头伸出去,一直在想我肯定是上错车了,还很不确定的问了旁边的人,这是到哪里哪里的列车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我也还是在怀疑...。车厢里的人们都习以为常了,还是继续家长里短的有说有笑。感觉就我是个外人,格格不入。好在列车开起来后,吹着凉风,不适感有所缓解。看着窗外神龙摆尾的绿皮火车,听着铁轨的哐当哐当的声音,就像交响乐在田野间,山林间回荡。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火车慢了下来,广播传来清脆悦耳播音,某某小站就要到了,停靠3分钟...。到站我赶紧下车去咨询列车员,才知道我买的票是方便菜农的经济车厢票,是为菜农进城卖菜提供的专属车厢,现在你可以补票到前面有座位的车厢,我高兴坏了,到了有座位的车厢,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内心切一直在嘲笑自己,以为便宜省到钱了,哈哈!小吃、瓜子、茶叶蛋的叫卖声还是那年代的火车伴侣,时代的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那个什么都慢的年代,一些小事,一些小的经历和意外的体验,都会慢慢的沁如脑海深处,偶尔怀念那些慢悠悠的旅程,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质感。那种拥挤却充满人情味的车厢,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的人们,以及沿途的风景,都成为了记忆中最温暖的色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