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24年国庆节前夕,军休所组织我们秋游,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参观“中华文明起源系列——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 专题展览。此次展览汇聚了12家博物馆和文博机构极具古蜀文明特点的265件(套)文物。以三星堆—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巴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时代的中原夏商文明,风格迥异,独具特色,令人惊叹!专题展览分为“发现三星堆”“解读三星堆”“定位三星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发现三星堆”,以三星堆近百年的发掘史,映射中国特色考古学的发展史;第二篇章“解读三星堆”,以三星堆最具特色的文物,展示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第三篇章“定位三星堆”,试图解释三星堆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认为,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与十二桥文化(含金沙文化)之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链条与序列。关于三星堆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中,毕竟它和其他文化大不一样。三星堆考古中至今没有发现一个文字,这也造成了考古难度。不管怎么,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体系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展览有文物,有图片,有文字,还有视频,参观者络绎不绝,甚至出现排队的长龙。</h1> 青铜大立人像(复制品)<br>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继第二号祭祀坑出,藏于三星堆博物馆。<br>青铜大立人像与青铜神树、金杖等是三星堆的国宝级文物。<br>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铜像重约180公斤,它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青铜器。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br> 铜太阳形器(商)<br>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br>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件,经修复复原两件,构型完全一致。<br>以往未出土这种形制的器物,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坛上的“太阳芒纹”形式相似,整体图像也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岩画及我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的太阳符号颇为相像,因之发掘者将其定名“太阳形器””。推测它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或用于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器的形式是车轮:中心部分是轮毂,放射形条状物是轮辐,外圈是轮圈。还有认为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br> 青铜罍(商)<br>四川雅安蒙经同心村M21出土,雅安市博物馆藏。<br>这件器于1986年出土,在器表有一副图画:一座祭坛,右边为一树木状,左边为一玉璋,中间有太阳与鸟。这一场景与三星堆发现有一定契合度,或为祭祀场景的再现。<br>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商)<br>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2021年在四号坑出土三件大小造型基本一致的人像。此件是保存较好、现存束发最高的一件。头微颔并扭向右侧,身体略前倾,双手半合十,手掌和两片盘发的内侧均磨平,曾为卡槽。双手、小腿和盘发上均饰有云雷、燕尾、羽冠纹等。各部位包含的铸造信息极丰富,据推测,三件扭头跪坐人像疑共同托举一件更大的复合型器物。<br> 铜兽首冠人像(商)<br>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br>此人像头戴兽形冠,冠顶正中有高起的额饰;冠顶两侧有高耸的兽耳;冠两侧有眼形。兽口为空心肩嘴。人像面部和上半身造型与青铜大立人相似,两臂呈环抱状置于胸前,双手中空;身穿饰云龙纹和夔龙纹等纹饰的对襟服饰,腰间系带。下半身残缺。<br>人像或为祭祀者。其头顶有形似象鼻的冠饰,有学者据此推测这反映出三星堆人对大象的崇拜;也有学者认为头戴的是鸟冠。<br> 金箔虎形饰(商) 铜蛇(商) 铜神兽(商)<br>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整件器物呈昂首挺胸、四肢蹲伏于地的走兽形象,后肢缺失,双耳、尾部等处残损。神兽头顶有一角,倒卧形“臣”字眼,扁长圆形阔口,短颈,躯干修长,挺胸,塌腰,四肢外张,蹄足,尾部上翘后弯,体表有云雷纹条带装饰,整体形态健壮有力。青铜神兽的文化内涵、与铜兽首冠人像的关系等尚待深入研究。<br> 铜虎头龙身像(商) 四节玉琮(晚商至西周 有领玉璧(晚商至西周)<br>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br>金沙祭祀区出土的大量玉键,可分为有领和无领两类。有领玉壁或周边有“齿”,或边沿圆滑。这件是金沙遗址出土玉壁中最大的一件。环境因素导致其颜色出现变化:一面呈深紫色且有白斑,另一面为白色并带有棕色的斑纹。<br> 石跪人像(晚商至西周)<br>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br>金沙遗址共出土石跪人像10件,均为跪坐人像。<br>头顶发式中分,四角高翘,脑后有辫发两束。发束并为一股,直垂于后背的双手之间。裸体,赤足,双膝屈跪,双手被绳索反缚。<br> 铜立人像(晚商至西周) 金面罩(商)<br>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出土10件金面罩,分别出土于一号、二号祭祀坑,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三号、五号和八号坑。金面罩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造型威严神圣,是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完整的一件金面罩。单独出土的金面罩应为青铜头像剥落下来。<br> 兽面纹青铜罍(商) 铜罍(商) 兽面纹青铜尊(商) 铜尊(商) 高发冠青铜人头像(商)<br>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仅存头部,整体器形不明。国字脸,粗眉,三角斜眼,高鼻,大口,方颌,长方耳,耳垂处有小圆孔,头后有“U”形轮廓,故其发式为“立发”。头戴高冠,冠梁较宽,绕头一圈,前额两侧向外伸出,呈“几”字形,冠身较高且向后下方弯折,表面有多道沟垄,与后世的“纶巾”较相似。颌下接一长柱,似表现人头像的颈部,末端呈尖锥状,原应套接其他器物,头后往下斜伸出一圆柱与头像相连。此高冠人像与石家河文化中的高冠人像高度类似。<br>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商)<br>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br>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依头像造型,把金箔粘贴在青铜人头像面部。覆盖范围除了眼睛、眉毛外,包括整个耳朵在内。金面罩代表肤色,或者地位,无法定论。<br> 铜人头像(商) 辫发青铜人像(商) 辫发青铜人像(商) 玉戈(晚高至西周)<br>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br>这件玉戈以青绿色玉石制成,形体较大,锋刃犀利,援较长,在援本部的两面正中有阴刻的长方形几何纹。柄部有一大一小两个小孔,可能为固定的作用。戈为古代兵器,与本器同时出土的器物中有青铜戈。玉石所制的戈没有使用痕迹,应该为祭祀用器。此器援较细长,与三星堆出土的长援玉戈相似,体现了南方的特征。<br> 铜跪坐人像 青铜祭坛零件(铜龙形器)(商)<br>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地遗址三号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三星堆埋藏坑出土了数件由神兽、人像、容器铸接组合起来的铜器。根据研究性复原祭坛来看,这件组合青铜器当为“铜方座四人脆抬单兽双人顶托四联觚”器的附件。<br> 铜神树(商) 竖披发青铜立人像(商)<br>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人像头部竖披发。浓眉大眼,鼻梁高挺,鼻孔呈“M”形,嘴角向下,大耳,脖子修长。左臂握拳上举,手握飘带,大拇指上翘,小拇指向外呈兰花指状,平举至腰部,右臂从耐部残缺。穿无袖及膝长裙,右枉,腰部束带。臀部后翘,膝盖弯曲,呈半蹲状。赤足立于方座之上,方座可分为两部分,上部四个侧面呈长方形,上下面呈近方形,下部较上部变窄,四个侧面长方形,上下横断面近方形,前后两面中部靠下处有一方孔。立人膝盖连接裙摆处有桃形装饰,两小婴外侧饰眼形装饰。方座上部饰云纹,正面两组云纹对称,左右两组云纹平行,下部素面。<br> 现场无实物,拍自视频。 现场无实物,拍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