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豫行之太原晋祠(二)

YICHEN

苗     裔     堂 <p class="ql-block">苗裔堂:俗称奶奶庙或子孙殿,是过去老百姓求子的地方。苗裔堂前檐出廊,面阔三间,殿内供奉送子娘娘等七神,梁柱皆有绘图。圣母殿左右分别为三开间的苗裔堂和台骀庙,仿佛是正殿的两位侍从,静静地站立在两旁。</p> 台     骀     庙 <p class="ql-block">台骀庙:在圣母殿南侧,有一座明嘉靖十二年修建的台骀庙。台骀是颛顼执政时任命的水官,在治理汾、洮二水时成绩卓著。后人思其“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之功,便尊其为汾神,并建庙奉祀。后晋时与唐叔虞一同加封神号,称“昌宁公”。</p> 公   输   子   祠 <p class="ql-block">公输子祠:公输子就是鲁班。所以这个祠就是纪念中国建筑祖师爷鲁班的。在祠里供奉鲁班坐像,墙上有很淡漠的壁画。</p> 悬     瓮     山 <p class="ql-block">苗裔堂旁边有台阶可登悬瓮山,山上有洞、阁、台、轩等建筑。这些建筑沿着山形排列。山不高也不宽敞,各殿阁都很小巧紧凑,一条小长廊,以月门相通。这是晋祠中最高处的一组建筑,是道家的道观,称“七十二福地”。门前危磴陡立,俗称七十二圪台。洞檐前横匾为“别一洞天”,檐里有榜书“朝阳洞”。<span style="font-size:18px;">悬瓮山上可以俯瞰整个圣母殿的屋顶。</span></p> 朝     阳     洞 <p class="ql-block">朝阳洞:是天然石窟开凿而成,供奉道教的护法尊神王灵官像。</p> 云     陶     洞 <p class="ql-block">云陶洞:也叫“茶烟洞”。相传是清初傅山的隐居处,内深邃数十米。“云陶”二字傅山所书。晋祠内八景之一“石洞茶烟”。</p> 待     凤     轩 <p class="ql-block">待凤轩: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现在建筑是1982年重建的。相传当年慈禧太后曾经住过半夜的地方。轩前有台阶,过“青云直上”坊,到达三台阁。</p> 读     书     台 <p class="ql-block">读书台:又叫“伴桐亭”,位于三台阁中部,北齐名臣杨愔在此读书而命名的。这个读书台是清朝乾隆年间建的,“读书台”匾额,为太原知县吴重光题写。</p> 吕     祖     阁 <p class="ql-block">吕祖阁:位于朝阳洞顶,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祠堂。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前就有吕祖阁。每当夏秋云雾缭绕,轻烟穿阁而过,即可见晋祠内八景之一“仙阁梯云”。</p> 松     水     亭 <p class="ql-block">松水亭:是一座矩形卷棚歇山顶的亭子,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前后明间辟门,两次间及两山面都砌筑低矮槛墙,四面通透。</p> 善   利   泉   亭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亭:俗称北海眼,为晋水第三源泉。“善利”取自老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一座八角攒尖顶的亭子,长3.7米,宽4.8米,檐高3.7米,面积66平方米,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重建。</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位于唐叔虞祠西南面。泉水从山底断层岩中涌出,水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泉流如玉,晶莹透明,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亭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的左右翼。亭内“善利”一匾出自老子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 难   老   泉   亭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是建立在难老泉上的八角攒尖顶亭子,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之语,形容泉水永远生生不息,保持清澈。</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内有多块匾额,其中以“晋阳第一泉”上方的“难老”立匾最负盛名,为清初傅山所题,字迹俊逸、气韵贯通,被称为晋祠三匾之首。书法界评说晋祠三匾: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p> 水     母     楼 <p class="ql-block">水母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 。一层楼身为砖砌窑洞三穴,供奉水母娘娘坐翁羽化铜像,一副梳妆未竟的村妇神态。二层为楼阁式。</p> <p class="ql-block">“沾濡悬瓮”匾额,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哺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水母本尊</p> <p class="ql-block">壁画</p> 真     趣     亭 <p class="ql-block">  真趣亭:位于圣母殿南面,是个很特别的建筑,亭子是一个单檐歇山顶的正方形亭,四壁敞空。四周悬匾额题:“迓旭”、“挹爽”、“真趣亭”、“清潭泻翠”。</p> <p class="ql-block">真趣亭下有个“洗耳洞”可以下至智伯渠的不系舟,那是难老泉出水口的一个小石舫。洗耳洞源自上古年间隐士许由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不系舟:难老泉泉水从龙口中流出,流入亭下的水池,池中有一小台,四周汉白玉低栏围成船型,台上一长方小亭,远观极似画舫,且船前雕龙线条硬朗,皇家之龙,巧匠之手永流传。这座简简单单,静静玉立的小亭,被取名为“不系舟”,立即有了动感与仙气。游客在此排队汲取难老泉水。</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前有一水潭,水潭西壁半腰有一石雕龙头,清冽的难老泉水从石雕龙头喷出来,落入一和尚所托的钵中,然后下注水潭。据说,当年李世民晋阳起兵前喝的就是这里的水。</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的小和尚,因沉浸在水中,小和尚全身布满了青苔,他的头顶却锃亮光滑,游客到此,都喜欢摸一摸,能给自己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不系舟前有一清潭,潭中间建有一道石堰,石堰上有10个直径一样的孔,其中,3个孔的水向南流出,7个孔的水向北流去,用一条“人”字形的石坝分开,这便是流传千古的“三七分水”。</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水,清静柔和,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p> 晋            水 <p class="ql-block">晋水:为汾河支流。晋水出自悬瓮山断层岩,由难老、鱼沼、善利三泉组成,太原古称晋阳、山西简称"晋"皆与其相关。晋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难老泉。难老泉水从源于一丈深的石岩中流出,泉水常年恒温17℃。水的流势不大,清澈如玉,常年不息,给了晋祠勃勃生机,也给了晋祠无限魅力,引来历代文人名士的赞叹题咏。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崔娥”名句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整个泉系,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p> 唐   叔   虞   祠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晋祠最初的一座建筑——唐叔虞祠,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山门红墙折绕,山门高耸,石级峻立,碑廊四绕,古木参天,优雅清静,简洁古朴。</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高大宏伟,长60.85米,宽20.1米,占地面积1223.09平方米,建筑面积813.85平方米。祠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院中设过殿,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p> 围            廊 <p class="ql-block">围廊:唐叔虞祠院内两侧绕以曲形围廊,廊壁上嵌有四十二块由明清时期文人雅士的题咏,内容涉及到晋祠建筑、山水风光等,书法有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有不少都是书法佳品。</p> 享            堂 <p class="ql-block">享堂:里面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14位乐伎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拨等不同乐器,这组雕塑为研究我国元代杂剧和古代乐器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在,唐叔虞祠享堂内的14 位乐伎组成的如此完备的乐队在元代壁画偶见,而实物全国仅此独有。</p> 大            殿 <p class="ql-block">大殿:现存唐叔虞祠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创建,虽经明、清屡次重修,但从结构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风格。这座大殿本是元朝所建的唐叔虞祠的寝宫,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时由原址搬迁而来,并将其作为现在唐叔虞祠的正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单檐歇山顶,前檐插廊,正面望去,大有重檐殿宇之势。殿高12.40米,面阔五间(20.50米),进深三间(15.60米),为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手法,斗拱疏朗,前檐每间设有补间一攒,补间后尾扛杆直挑下平付,山面与后檐只设柱头斗拱,斗口内平伸出昂头承撩檐付,简洁古朴。明间辟门,两次间及两稍间做槛墙开窗。</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正殿,神龛中央所供奉的就是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只见他身着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气宇轩昂。叔虞两侧分别是两位侍童以及两位文武大臣。大殿神龛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望。另外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胞弟,被封到唐国作了诸侯。关于叔虞被封一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唐叔虞的“唐”代表他的封地,叔是指他的排行。古代有伯、仲、叔、季的说法,叔虞排行为老三,因此叫他为唐叔虞。</p> 钧   天   乐   台 <p class="ql-block">钧天乐台:关帝祠对面的戏台,是给关帝演戏专用的。清乾隆年间建,为祠内清代建筑代表作。钧天乐指天上的音乐,仙乐。</p> 东     岳     祠 <p class="ql-block">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供奉东岳大帝。至迟元代已建,明隆庆元年(1567)重修,殿内绘有地府七十二分司、判官像等壁画。</p> <p class="ql-block">东岳大帝,为泰山之神。古人认为泰山为群山之祖,神灵之府,故泰山神可主生死,具有攀籍幽冥、保国佑民的职能。殿前为献亭,院西南为"长龄柏",西周所植,距今约3000年。</p> <p class="ql-block">东岳主殿</p> <p class="ql-block">献殿</p> <p class="ql-block">献殿的牌匾“治明理幽”与主殿的雄伟构架相映成趣。屋角如同孔雀开屏,彩画虽不再明艳,却依然能窥见昔日的辉煌。内部的梁柱雄壮,被涂上黄色的巨大梁木与暗装的屋架,彰显着山神的阳刚与权威。</p> <p class="ql-block">"长龄柏",西周所植,距今约3000年。</p>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4.8.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