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碧霞祠

大德天下

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初建于北宋年间。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br> 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以前泰山顶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称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观。<br> 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间拓建重修,正殿施铜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铜亭(当时称金阙,现存岱庙)。<br> 清代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香亭。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有过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又重修。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br> 绵延千年的传承,托起了泰山碧霞祠的历史重量。如今,每逢新年庙会、三月三庙会、三月十五元君圣诞,前来登山朝拜的信众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达数百万之众。年复一年的鼎盛香火,为这座天上宫阙赢得了“千年碧霞祠、万代祈福地”的美誉。<br> <b>泰山奶奶——碧霞元君</b><br><br>泰山奶奶,是民间信众对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的一种亲切的俗称。民间又有称为: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不一而足。<br> 泰山奶奶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女神,道教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教认为,泰山奶奶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br> 泰山奶奶同时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明代王锡爵撰写的“碧霞宫碑”文记曰:“自碧霞宫兴,而世人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数千里。每岁拜香岳顶者数十万众,施舍金钱币亦数十万,而碧霞香火视他岳盛矣。”王昭《行脚山东记》记载了泰山周围的老百姓“终日仰对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人们称碧霞元君为泰山老母、泰山奶奶,可见崇拜之至。由于泰山奶奶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明清时奉祀泰山奶奶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泰山奶奶的信仰普及大半个中国。 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br><br>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br><br>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 <p class="ql-block"><b>泰山碧霞祠历史沿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碧霞祠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文献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禅泰山时,凿龛雕玉女像。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中记载了这一情形:“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东封先营顿置,泉忽湍涌;上(宋真宗)徙升山,其流自广,清泠可鉴,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 次年,即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在此处敕建玉女祠,并初名曰“昭真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代时,昭真祠又改称为:“昭真观”。元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碑》中记泰山道士张志纯于金贞佑之乱后重葺泰山祠宇,“自绝顶大新玉女祠,倍于故殿三之二;取东海白玉石,为像如人然,一称殿之广裒”(收入《重辑杜善夫集》)。这是玉女祠自创建以来首次大规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归属道门管理。重修后玉女祠改额为昭真观,中统五年(1264),《天门铭》摩崖后有“昭真观主翟庆真同立”一行可证。昭意为昭示、彰明,真则为道徒对仙人的称呼,道籍称老子为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观名取意于此。改额“昭真”,意在强化玉女的道神色彩。由此可见,金元之时,玉女信仰出现一重要变革,即开始明确将玉女崇祀纳入道教范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自正统十年(1445)始,明朝内廷不断下诏发帑重修岱顶昭真观,由此开始了皇家修缮的悠久历史。《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三载:“(正统十年九月乙亥)山东济南府泰安州道正司奏:‘东岳泰山上有昭真等宫观,俱系历代古迹神祠,年久损坏,乞赐修葺。’从之。”</p><p class="ql-block">成化年间尹龙《重修泰山顶庙记》载:“昭真祠在泰山绝顶,世传谓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祠。圣天子(明宪宗)御极十有五年(成化十五年,1479),命太监陈喜来修祀事。明年,诏修是祠,即故址增饰之。”成化十九年,“敕修”昭真观告成后,明宪宗“赐额碧霞灵应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弘治年间(1488—1505年),徐溥《重修碧霞灵应宫记》载:“弘治八年(1495)春正月,巡抚山东都御史熊公翀言:泰山绝顶碧霞灵应宫毁于火,宜治。事下户部议,谓泰岳有生物功,凡祠关祀典者不宜不饬。且神以灵故,四方奔走士女操金帛为祷祈者,岁所积甚伙。宜令按察宪臣籍之,以为工费。诏可。”重修后又改名为“灵应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昭真祠后,宪宗赐额为“碧霞灵应宫”,无疑首肯了道徒对女神的形象改造与碧霞封号的真实性。在民间方面,老母形象的碧霞元君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四方以进香来谒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父母膝下者”。与此同时,元君庙祀亦由泰山渐向周边传播,由京师,而北直,而江南,渐成为普及全国的民俗信仰。尔后且胫大于股,其神威赫然凌驾于岳帝之上。正如明人谢肇淛所论:“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 “碧霞元君”作为泰山女神的正式名号也由此确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明朝皇室还开启了遣使致祭制度。至明宪宗嗣位,“遣廷臣以祀方岳,又时命中贵有事于(昭真)祠”,开启了致祭元君的先例。现存最早的御祭元君文,即为弘治朝明孝宗之作:“维弘治十六年岁次癸亥正月朔初一日己巳,皇帝遣御马监太监苗逵,致祭于碧霞元君曰:懿德含弘,仁慈广霈,佑苍生于寿域,鼓群品以沾依。兹因眇躬,偶爽调摄,敬祈圣力,永佑康宁。特以香帛,用伸告祭,益彰灵应,福佑家邦。谨告。”由此,“碧霞元君信仰才开始由纯粹的民间信仰转向为官方认可的民间信仰,并逐渐成为了专供帝王皇室贵族所信仰的神祇。”(阎化川《碧霞元君封号问题的新考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靖时(1522—1565年),朝廷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建重修,正殿施铜瓦,并改称“碧霞灵佑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历皇帝由于认定其母慈圣太后死后“神游东岱”,“位并碧霞”,于是便大修碧霞宫,用大祭元君来表达孝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铜亭,名曰“金阙”(现存岱庙),并立《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一通于右前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启五年(1625),又立《泰山灵佑宫》铜碑一座于金阙之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对碧霞元君的皇家致祭进一步制度化,并最终发展成为国家祭祀。康熙帝首先开启了登泰山亲祀碧霞元君的成例。据《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初十日壬寅,上至泰安州,日方午,登岱。……日晡,登顶,于昭真宫(即碧霞祠)天仙殿行礼。”“十一日……早,上率从官于天仙殿行礼,即书‘坤元叶德’四大字,悬额殿中。”匾题“坤元叶德”,意即辅佐山岳神灵同治天下,将其视为泰山的辅佐之神而加以崇祀。康熙帝还在《御制景忠山碧霞元君庙碑》中对元君神位予以诠说:“夫方内之神,莫尊于泰山,而元君实赞之。……要其有大佑庇于吾民,故阅千百年,遐陬僻址像设者,在在告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而重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帝曾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随父皇东巡时,登岱礼碧霞祠,赋有《碧霞祠宝幡步虚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琼宇璇宫日月长,奇花瑶草总飘香。</p><p class="ql-block">琉璃作殿苍龙卫,云雾裁帷青鸟翔。</p><p class="ql-block">拂露霓旌珠灿烂,御风鸾驾玉铿锵。</p><p class="ql-block">常将天福人间锡,奖孝褒忠佑万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常将天福人间锡,奖孝褒忠佑万方”之句,说明雍正帝已不仅将元君视为生育、家族之神,而是将其视之为能“奖孝褒忠”的护国之神。尔后,雍正帝下诏大修泰山、重建碧霞宫,并御题“福绥海宇”匾额。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修葺时增建了歌舞楼(南神门)及东西神门石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帝比其祖父、父亲,对碧霞元君的尊崇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十次东巡泰安,其中六次都登上泰山极顶,到碧霞祠拈香叩拜。在位期间,多次下诏颁金重修碧霞宫,并赐以碑刻、匾联,其中以“赞化东皇”的御匾,高度礼赞了碧霞元君的神恩。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后重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四年,下诏命令于每年四月遣使致祭碧霞元君。根据清人《岱览》记载:“自乾隆二十四年以来,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内大臣赍香帛进谒以为常。”由此,开创了朝廷遣使致祭碧霞元君的国祭定制,并一直延续到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历时150年,至清室逊国方告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重修殿堂,为防止高山风雨剥蚀及雷击,改正殿为铜顶,大殿盖瓦、鸱吻、檐铃等饰物皆铜铸,富丽堂皇。此外,乾隆年间还先后建起了御碑亭及钟鼓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乾隆年间,历经多次重修,碧霞灵佑宫正式改称为“碧霞祠”,并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同治年间,在碧霞祠正院中央原金阙处建起了香亭。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进行了重修。经累代增葺,渐形成今日之壮观古建规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因常年战乱,泰山庙宇遭到很大破坏,碧霞祠因地处岱顶,主体建筑受影响较小。当时,岱顶共有20名道士,分别住在碧霞祠、玉皇庙、东岳庙、青帝宫、南天门5座宫观内。因碧霞祠香火多、庙事忙,除本祠的4名道士外,其它4座庙宇的16名道士都要轮流到碧霞祠值班。逢元君、玉皇等神仙圣诞节日,住持道士还邀山下各庙的道士到岱顶协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泰安解放后,道士人数减少到12人。“文革”期间,泰山道教又遭受一次浩劫。道人被驱赶,道观被关闭,一些珍贵文物被毁掉,宗教活动完全停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以后,逐步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道士女冠陆续回到宫观。1983年,国务院(1983)60号文件确定碧霞祠为全国重点道观之一,要求在当地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领导下,由道教组织管理使用。1985年,道众正式接收了碧霞祠,开展了宗教活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东道教协会筹委会主任张常明道长出任开放后碧霞祠首任住持,当时碧霞祠共有道人8名。留存的建筑经过修葺,焕然一新,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亦恢复了清代中晚期的风格。</p> <b>泰山碧霞祠住持张诚达道长</b><div><b><br></b>张诚达道长,宁夏西吉县人,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四代玄裔弟子。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泰安市道教协会会长,泰山碧霞祠道观住持,全国政协委员等职。</div><div><br>张诚达道长简历:</div><div><br>1986年,于甘肃崆峒山出家入道;<br>1989年至1992年,先后在陕西楼观台、华山、武汉长春观等名山宫观参学;<br>1992年,来到泰山,于碧霞祠道观挂单常住;<br>1996年,出任泰山碧霞祠管理委员会成员;<br>2005年,当选泰山碧霞祠管委会副主任;<br>2007年,当选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br>2007年,当选泰安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br>2009年,带领泰山道众隆重举办了泰山碧霞祠建祠1000周年庆典;<br>2010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br>2011年,当选泰山碧霞祠管委会主任、碧霞祠住持;<br>2011年10月,带领碧霞祠道众首次举行国庆祝国迎祥祈福法会,并作为泰山道教的一项传统法事保持下去;<br>2012年,获选为泰安市政协第十二届政协常委;同年,出任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2月,泰安市道教协会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当选为泰安市道教协会第二任会长;<br>2012年,提交政协提案《关于在泰山景区内推动和规范文明环保进香的建议》,获得市委市政府采纳。5月开始,泰山景区全面禁止高香进入;<br>2012年10月,率泰山碧霞祠经乐团赴湖北武当山参加清代以来道教最大规模“罗天大醮”法事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载誉而归并受到泰安市政府表彰;<br>2013年1月1日起,在泰山碧霞祠道观相继实行自愿购票和向信众香客免费提供环保香品制度;<br>2013年1月,当选为山东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br>2014年1月,成立泰山道教经乐团;<br>2014年9月,带领泰安市道教协会成功举办全国第六届玄门讲经暨东岳论道活动;9月底至12月,参加由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第九期“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br>2015年6月,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副会长,道教养生委员会副主任。<br>2016年1月,山东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增补为省政协常委。<br>2017年12月,山东省道教第六次代表会议当选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br>2018年1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br>2019年12月,连任泰安市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br>2020年11月,连任中国道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副会长,养生委员会主任。</div><div><br>张诚达道长治观理念:</div><div><br>张诚达道长以弘扬泰山道教为己任,秉承全真理念,致力于在泰山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div><div><br>入道30年来,自始至终牢记祖师垂训,谨遵道门清规,时刻不敢忘却保持全真道人的良好形象。自担任碧霞祠住持一职以来,大力加强道众管理,端正道风,使碧霞祠道众形象焕然一新,向信众展现全真道士风貌。另外,大力提升道观经忏水平,成立泰山道教经乐团,在碧霞祠实行一天课诵三坛经范例,堪为全国罕见。在庙务管理上,着眼长远,果断去除商业化之风,2013年起实行取消门票和免费供香制度,向广大信众大开方便之门,利益众生,此举得到了政府各界及信教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div> <b>建筑殿堂</b><div><b><br></b>供奉碧霞元君的上庙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div><div><br>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前泰山顶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称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间拓建重修,正殿施铜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铜亭(当时称金阙,现存岱庙)。清代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div><div><br>碧霞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div> <b>01照壁和火池</b><div><b><br></b>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门外,照壁高3.45米,宽5.22米,厚0.65米。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墙顶,北面镶石板4 块,大书“万代瞻仰”4字,字大皆一米有余,表达了古人对元君的敬崇。</div><div><br>火池一间在照壁北,又名金藏库,砖石建造,面阔5.3米,进深5.3米,通高5.7米,无梁檩横砖发券, 筒瓦五脊歇山顶。面北开一门,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是香客焚烧币帛及香纸的地方。</div> <b>02南神门</b><div><b><br></b>位于大山门南面正对,火池以北,与门内东、西神门共同围成了碧霞祠前院。石砌方形,顶部条石平铺。门宽2.7米,进深5.26米,高2.73米,东西各有小房一间,门相对。</div><div><br>门上有歌舞楼,3间面,阔9.79米,进深4.95米,通高4.9米,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东西山顶各开一拱形门, 北面无壁。檐檩垫板等施墨线小点金彩绘。</div><div><br>南神门与东西神门之间各有北向小房间,顶部铺条石,将东西阁楼和歌舞楼连在一起,有石阶相通。</div> <b>03东西神门</b><div><b><br></b>位于碧霞祠前院,钟楼以南为东神门,鼓楼以南为西神门,有盘道穿越两神门其间。西神门与天街相连,东神门与通玉皇顶的盘道相接,两门形式相同,均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3.25米,进深5.4米。</div><div><br>东西神门上面均筑有阁楼,各3间,面阔8.8米,进深3.5 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施墨线小点金彩绘。</div> <b>04钟鼓楼</b><div><b><br></b>位于大山门前,东西阁楼北,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两楼形制一样,面阔、进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楼身施四通柱,上下层间施四楞木铺钉木板。上屋施角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横置一圆梁悬挂兽钮莲口铜钟。施墨线小点金彩绘。</div> <b>05大山门</b><div><b><br></b>大山门是碧霞祠南大门,筑于重台上,前后廊式。5间,面阔19.8米,进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中柱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顶,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头、滴水、螭吻、走兽等均铁铸。</div><div><br>正次间中柱下装3门,稍间檐下砌墙开圆拱窗,内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塑像。檐下施斗拱,柱头科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平身科每间4柁,也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斗拱檐檩普柏枋、阑额、垫板、由额及雀替施墨线大点金彩绘。</div> <b>06西御碑亭</b><div><b><br></b>位于大山门后西侧,与东御碑亭一起并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方形,面阔进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盖顶。檐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头。下层四周砌墙。亭身开一南向门及向院内的门。斗拱檩枋上施墨线大点金彩绘。</div><div><br>亭中内置乾隆登岱诗汉白玉碑,为乾隆丁丑年(公元l757年)御题。是其南巡回京路过泰安驻跸灵岩时所作,两诗均依康熙皇帝玄烨登泰山时所作诗的韵脚而作。其诗为:</div><div><br>登泰山恭依皇祖诗韵二首</div><div><br>其一</div><div><br>春月南巡程限迫,题诗兴寄碧峰头。<br>设如亮度皆空过,终觉一心太率浮。<br>谒圣才辞曲阜县,登山遂至泰安州。<br>乾坤普照天襟廓,景仰奎章万古留。</div><div><br>大意是:</div><div><br>今春南巡的时间很紧张,只是乘兴题诗寄往泰山头。如果两次路过泰山而不登,心中总会觉得有些轻浮。<br>刚拜谒了孔夫子离开曲阜县,登灵岩山又到泰安州。神佛的胸襟广阔光耀大地,仰慕皇祖笔迹万古传留。</div><div><br>其二</div><div><br>瞬息十春岩电影,年来忧乐忆从头。<br>谁能石上三生认,且看烟中九点浮。<br>幻矣仙踪谢蓬海,悯哉民瘼指徐州。<br>云巢若问前巡事,泪洒空庭不忍留。</div><div><br>大意是:</div><div><br>十年所见的景象转瞬就消失了,回忆几年来的忧乐还得再从头。谁能三生辨认自己刻在石上的诗句,即使齐鲁也不过如烟悬浮。变幻莫测啊仙人离开了蓬莱,悲悯人间疾苦啊水灾逼近了徐州。泰山行宫若问前次登山事,也只好泪洒空庭不忍再在泰山停留。</div> <b>07东御碑亭</b><div><br>大山门后东侧,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方形,面阔进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盖顶。檐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头。下层四周砌墙。亭身开一南向门及向院内的门。斗拱檩枋上施墨线大点金彩绘。</div><div><br>亭中内置乾隆登岱诗汉白玉碑,名“重修泰山神庙碑”,铭文为乾隆御制,形制雄伟,为乾隆戊辰年(公元1748年)御题。惜铭文下部被游人磨毁,已不可读,惟碑阴两首乾隆御笔诗仍保存完好,诗为:</div><div><br>登泰山恭依皇祖诗韵二首</div><div><br>其一</div><div><br>丹梯纡陟穿云脚,翠观平临待日头。<br>地迥顿教尘虑净,瞰空惟觉幻身浮。<br>果然万古宗天下,讵独千秋镇兖州。<br>大慰平生敬仰志,可无警句半岩留。</div><div><br>大意是:</div><div><br>登山盘道盘桓着穿过云旁,在玉皇庙向东方平视等待出日头。极顶之高顿让世间的烦恼尽消,远望高空只觉在虚幻中漂浮。泰山果然千万年来尊崇于天下,又岂仅仅只是镇山属于兖州。登上泰山大慰我平生所愿,怎可没有警策之句在岩石上永留。</div><div><br>其二</div><div><br>天齐才让天居上,进步竿寻百尺头。<br>众皱峰如能变化,太空云舆作沉浮。<br>岂缘乘兴凌千仞,敬识凭高御九州。<br>继述何能蘉敢不,乾坤亭里久延留。</div><div><br>大意是:</div><div><br>泰山有意让天居于自己之上,为的是还有余地再进百尺竿头。主峰周围起伏的群山如能变化,就会像天上云一样上下沉浮。我非乘一时之兴登上顶峰,而是为了记载我做皇帝治理九州。 继承前代帝王的教诲,我在康熙帝题额的乾坤亭里久久停留。</div> <b>08香亭</b><div><b><br></b>位于正殿前院中。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皇帝命于此处铸建铜亭,名曰“天仙金阙”。后金阙辗转移至山下,现存于岱庙。清同治年间于原处建此香亭。</div><div><br>今亭重檐八角,方正宏伟。面阔进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列角柱和辅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层环廊。柱上施斗拱、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头,平身科每面8个,一斗二升蚂蚱头。上层柱头科斗拱单昂一斗二升三踩,平身科每 面6个,影作一斗三升。黄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顶。亭内设神龛,供碧霞元君铜像。古为专供百姓香客朝拜之处。</div> <b>09东西配殿</b><div><br>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乾隆年间所修。均为面阔三间,长13米,进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顶。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下昂三踩。斗拱上承托抱头”梁(蚂蚱头状),平身科,单下昂三踩。斗拱上托六分头,檩枋斗拱上饰墨线大点金”彩绘。</div><div><br>东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铜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铜像。瓦面的板瓦、筒瓦、大脊、螭吻、勾头、滴水、走兽等皆铁铸。</div> <b>10大殿</b><div><br>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公元1009年)。面阔五楹,重檐八角,雕梁画栋,气度不凡。</div><div><br>大殿顶覆三百六十垅铜瓦,以象周天之数,除盖瓦之外,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檐下有乾隆御赐匾额“赞化东皇”。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正间宽5米,次间宽4.4米,稍间宽3.45米,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桃尖梁头,平身科各间数量不同,正间6柁,次间5柁,稍间4柁,均单杪双下昂五踩。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式与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兽等构件皆铜铸。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6个兽和1个仙人,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人物图案,每面9个。</div><div><br>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斗拱相围呈八角形藻井,中间高浮雕盘龙戏珠。正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装木构雕花神龛,正中供奉“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东为“眼光娘娘”,西为“送子娘娘”,均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铸鎏金铜像,慈容端庄,神态祥和。大殿内有雍正御题“福绥海宇”匾,与殿外乾隆御笔“赞化东皇”相衬。</div><div><br>碧霞元君护国庇民,灵应九州,古时从皇家到普通百姓都十分信奉。因此,每逢元君圣诞,或逢朝廷大典之时,碧霞祠大殿就成为皇家专用的祭祀元君的场所,朝廷必遣廷臣来进香,甚至御驾亲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