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河前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之旅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原计划从黑河乘火车前往哈尔滨,然后从哈尔滨中转至长春,利用转车时间,游览长春伪满洲皇宫,然后乘车前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乘车前一天,接12306通知,因线路故障所乘车次取消。经网上查询,原来哈尔滨至长春之间因洪水铁路路基受损,列车不能正常通行,所以车次因故撤销,我只能改签车次。就在准备前往哈尔滨前六个小时,不愉快的事又一次发生,接到12306的通知,黑河发往哈尔滨的火车又因线路故障车次全部取消,具体恢复运行时间等待通知。经多方打探,原来,绥化至海伦段昨晚突下暴雨,铁路路基出现危情,目前正在抢修,恢复运行时间未知。我又一次改签车次,从哈尔滨西站乘坐高铁直达延吉,在长春的短暂停留只能在无奈之下取消。为了能够及时赶到哈尔滨,只能搭乘汽车前往,到达哈尔滨时已经是午夜时分。在哈尔滨西站附近找了一个简易宾馆暂作休息后,前往哈尔滨西站乘坐高铁直达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延吉。<br> <p class="ql-block"> 1、延吉之行</p><p class="ql-block"> “总要去趟延吉吧,吹吹大学的风,看看朝鲜族的文化,去民俗村穿一次朝鲜服,逛逛生机的早市,感受一下小首尔的夏天。”这句网红语,也算成了我这次旅游的导游。到达延吉然后乘车前往旅馆,旅馆地点就在延边大学对面的网红墙。到达旅馆安排好住宿,稍作休息后,遂出宾馆找地方准备午餐。在前往宾馆的路上,曾询问出租车司机:延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司机回答的很干脆:延吉市区没有特别好玩的地方,延吉是吃货的世界。想玩的话还是到长白山,珲春的防川。在延边大学附近的小吃一条街,小吃店云集,主要经营韩国烤肉、朝鲜冷面、石锅拌饭、泡菜、牛肉汤、狗肉火锅等,饭店招牌琳瑯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眼见为实,验证了出租车司机的话不虚,延吉不愧为是吃货的天堂。我随便进了一家饭店,门面看似很普通,进去店面,装潢精致,环境幽雅,干净卫生。点了一份著名的朝鲜冷面,等候片刻,冷面上桌。只见黑黝黝的面碗又厚又大,冷面浅黑透亮,冷面不是白色的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搅拌一下冷面,发现下面还有牛肉、鸡蛋、青菜、黄瓜丝、梨条等,吃朝鲜冷面,辣白菜是必不可少的。冷面入口,凉的扎牙,吃到肚里,真是一个透心凉。冷面入口滑润不腻,特别是辣白菜甜辣可口,慢慢品尝,冷面酸、甜、咸、辣、鲜五味俱全,无膻味、不油腻、清爽可口。吃到没有一半,胃感到有点不舒服,美味无奈之下放弃。可能是冷面分量太大,另一个可能是自己肠胃不适应这么冷的食物吧。回到街面上发现原来不只有朝鲜冷面还有朝鲜温面,早知如此,点一份朝鲜温面也好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吧午餐返回旅店休息片刻,然后出宾馆前往对面的延边大学延吉校区,也赶一下时髦,吹吹大学的风。延边大学延吉校区建在山坡之上,大门壮观大气,具有朝鲜族的建筑风格,“延边大学”四个大字分别用汉语、朝鲜族文字镶刻在大门两侧。进入校区,具有朝鲜族建筑风格的办公、教学楼矗立在道路两旁,充分体现了学校所处位置的地域特点。游览完了延边大学,深入延吉城区感受一下延吉的夏天,探寻当地的民俗风情。延吉的城内街道不是特别的宽,街道清洁,行人不是特别多,车辆也相对比较少,整个城市显得恬静宜人。在延吉我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公共场所或者说在我目所能及的地方,没有见到穿朝鲜族服装的人,无论男女。既然是朝鲜族聚集地,也或多或少见到穿民族服装的朝鲜人吧。不像在云贵川,在公共场所或多或少也能见到穿本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经询问得知,原来朝鲜族只有在重大节日或结婚、大人小孩生日时方着装朝鲜族服装,他们唱歌跳舞,以示庆贺。朝鲜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延吉或者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辖八个县市,道路名称标示牌,各机关单位、商场、酒店、广告等等都是用汉语、韩语(朝鲜语)标注,大部分建筑也带有朝鲜族的建筑风格。饭店也是以朝鲜族或者说是韩国菜为主,东北菜饭馆较少。浓浓的朝鲜族风情充斥在延吉的每一个角落,不了解地理情况的人会误认为延吉不属于东北地区呢。在延吉街里游览不知不觉间到了晚饭时间,在街边饭馆点了韩式拌饭和烤肉,饭后返回旅馆观看网红墙特有的夜景。</p> 延吉网红墙在延边大学对面,最早是延边大学的学生公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式的学生公寓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新的学生公寓建成后,老式的对外出租有的改为商店,有的改为饭店,有的改为旅店,有的改为公司办公室等等。通过网络了解,据不完全统计,网红墙商铺总计有近百家。2023年4月有关部门对网红墙牌匾及周边亮化效果进行了提升改造。实现了声、光、影艺术与时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当夜幕降临,网红墙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延边大学建筑物彩灯亮起,周围是众人云集,人头攒动。众多年轻女性租来朝鲜族传统服装,在延边大学门口纷纷打卡留念。众多新媒体直播,纷纷抢占有利位置,穿上朝鲜族民族服装,支架立起在现场直播网红墙的美丽夜景。<br> 观看完了网红墙的夜景,乃返回旅馆休息准备明天珲春之行。<br> <p class="ql-block"> 2、珲春之行</p><p class="ql-block"> 为了有充足的旅游时间,第二天早晨6:30分从延吉出发前往今天的旅游地珲春防川景区出发,刚出发时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出延吉市区进入长白山东麓丘陵地带,只见道路两旁群山环绕,连绵起伏,植被茂密,此时,雨势越来越大,群山被云雾缠绕,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在这云雾中穿行,如进入仙境般使人飘飘欲仙。经过两个多小时行驶,到达了圈河口岸,我选择步行前往中朝边界公路桥,大约步行十几分钟到达了公路桥中朝交界处,如果没有隔离栅,一步就可迈入朝鲜境内,对岸是朝鲜罗先市自由经济贸易区无汀里口岸,我在中国119号界碑打卡留念后,乘坐电瓶车返回,然后乘车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张鼓峰景区。</p><p class="ql-block"> 在张鼓峰景区,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张鼓峰战役展览馆,进入展览馆,有专业解说员对张鼓峰战役进行详细的介绍。展览馆内第一部分介绍了张鼓峰战役的发生经过,展出了当地挖掘出土战役发生后遗留的钢盔、枪支、火炮弹药等,还有当时阵亡人员的遗物。在张鼓峰地区发生的张鼓峰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教科书了,根本没有任何记载。但在当时的苏联却非常出名。张鼓峰位于防川村东北1.5公里的中俄边境线上,是中、俄、朝三国接壤地区的制高点,海拔152米。1938年7月,日本为了试探前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实力,蓄意挑起了张鼓峰战役,该战役历时13天,战争中,日苏双方伤亡5940人,最终以日苏在莫斯科缔结张鼓峰停战协议宣告结束。事件发生后,日军封锁了图们江航道,从此,中国中断了在图们江出入日本海的出海口。展馆第二部介绍中俄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历史经过和沙俄侵华犯下的累累罪行。解说员的解说生动、悲壮,满满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了不已。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提到,大家耳闻能详、传唱至今的前苏联歌曲《喀秋莎》就诞生在张鼓峰战役中。在我的印象中《喀秋莎》这首前苏联歌曲是诞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绝大数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当时我考虑可能是解说员牵强附会的解说吧。回来后查阅有关资料,解说员所言不虚。《喀秋莎》这首歌的确诞生于张鼓峰事件。在张鼓峰战役期间,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派出了强大的记者队伍前往战地采访,采访记者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和新闻照片,并写出了许多战地报道。当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季,漫山遍野盛开着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般,飘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中,从日本海吹来的轻纱一样的薄雾笼罩图们江面。当时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中,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当苏联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歌词后,马上谱曲成就了“喀秋莎”这首优美动听、朗朗上口的歌曲。但当时没有流行,而是在此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并伴随着隆隆的炮火流传四方。了解情况以后,怪不得我和大家认为“喀秋莎”这首歌创作于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是情有可原的。解说员在讲解张鼓峰战役时,还解说了“土”字碑的来由:清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以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此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给沙俄,其中包括珲春辖境中的全部沿海地区及岛屿。为了明确条约的规定内容,在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400余公里的陆地边界上立界碑。作为界碑的“土”字碑本应立在距图们江口20华里处,但俄方将“土”字碑立在距图们江口44华里的地方,侵占中国领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清朝大臣吴大澄据理力争,将沙俄偷立于现洋关坪大堤处的界碑“土”字碑,移至”土“字碑现址,使我国边界线前移了16华里,并且为我国争得了图们江出海权。参观完张鼓峰战役陈列馆,本应登临张鼓峰顶观看中俄日三国交界地风貌,因雨太大未能登张鼓峰以观战争遗址现状,是为一大遗憾。</p> <p class="ql-block"> 关坪坝前行一公里到达防川景区。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洋关坪坝前世今生:防川位于俄罗斯占据图们江最南端北岸十五公里的范围内,是一块飞地,又称防川岛。国人要从陆路进出这块飞地,就要借道于俄罗斯的沿江路段。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通往防川的沿江路段被江水冲毁,我国边投资近千万元,在江湾里修建了一条大堤,总长近一公里,名为洋关坪坝。于是,此坝替代了原来的沿江路段,从此以后中方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国人从陆路进出防川的问题。我从望海楼乘电梯到达10楼观景台,此时,天空放晴,白云飘浮,视野宽广。站在观景台南望,图们江缓缓东去,顺江远眺,江海相连,俄朝铁路大桥横亘在图们江上,像一道栏杆,阻挡通向日本海的通道。观西南,朝鲜豆满江市境内群山起伏、树木葱茏。俯瞰东南,俄罗斯大地广袤无际,一片绿意盎然。抬头远望,天地相接,一片辽阔的临海平原和湖泊尽收眼底。天际尽头,蔚蓝的日本海与天际相连,宛如一条丝带飘浮在天际尽头。正可谓是:群山抱海,海纳百川,天之浩远,地之灵秀。当游客们在体验“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香四邻,笑语传三邦”时,我不禁心中感叹:离家远去的孩子,很难归来了。</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防川景区,乘车沿图们江北行回延吉,在途中做短暂停留,游览了中国民俗特色村寨、朝鲜族百年部落后到达图们,在图门临江观景台观望对岸的南阳郡,近距离领略了朝鲜城市和农村的风貌后返回延吉,第二天一早,本想赶一下具有特色的延吉水上早市,因昨天大雨,致使今天的早市关闭,遂返回,然后乘火车踏上了回家之路。至此,近半个月东北行正式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次东北之行尤其是说一场旅行,倒不如说是爱国教育之行。无论是从哈尔滨中央大街、圣索菲亚教堂,还是黑河瑷珲以及到延吉珲春,到处都留下了沙俄和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巨大损失,它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但却无可奈何又搬不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再受他人欺凌。同时也验证了“和平不是上帝的恩赐,没有坚固的国防,和平将只是善良的愿望和美妙的幻想。”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秋风起,秋意凉,转眼之间,我从东北归来已经一月有余,始终没有起笔的欲望。随着天气转凉,秋色渐浓,烦躁的心渐渐静了下来。那山、那水、那人,以及白山黑水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不停地在我脑海中浮现,遂有了把东北之行的感受记录下来的欲望,本想只记录沿途风景和民族风情,可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这片黑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于是提笔把我的东北行所见所闻以及感受记录了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p><p class="ql-block"> 黑黝黝的土地,绿油油的山,广袤无垠富饶的东北大平原,愿你越来越美丽,愿你的明天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