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津市:黄河大梯子崖

集敏

<p class="ql-block">黄河大梯子崖位于山西省河津市,黄河龙门与石门之间。北望石门,南眺龙门,西临黄河,东居吕梁,山河壮丽,风景独特,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又名黄河天梯,天梯龙门,有“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之称。这里有北魏时期人工开凿的挂壁天梯,是传说中登天梯,跃龙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开拓者</p><p class="ql-block">雕塑的名字是“拓”,即开拓者。开拓者右手举锤,左手持凿,正在开山拓石,仿佛重现了北魏时期古人开凿天梯时的场景。从景区入口拾级而上,总有一个角度会看到,雕塑人物、大山和天空完美契合,天人合一,古人用双手雕刻大山的气势跃然眼前。</p><p class="ql-block">“拓”者雕塑,蕴含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同时也是山西黄河大梯子崖旅游景区“勤劳、智慧、进取”的企业文化精神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登天下第一挂壁天梯 览中华鱼跃龙门胜境</p> <p class="ql-block">山西黄河大梯子崖游览路线推荐</p><p class="ql-block">快速打卡,推荐路线一,游览时长:1.5-2小时 体力要求:★★</p><p class="ql-block">体验至上,推荐路线二,游览时长:2.5-3小时 体力要求:★★★</p><p class="ql-block">尽情畅游,推荐路线三,游览时长:4-5小时 体力要求:★★★★★</p><p class="ql-block">访古祈福,推荐路线四,游览时长:2-5.5小时 体力要求:★★★★★</p> <p class="ql-block">三大核心观光区:</p><p class="ql-block">北魏古道——梯子崖</p><p class="ql-block">梯子崖为1020年前北魏时期军事古栈道,北魏孝文帝曾西巡至此“并立碑纪念,从空中鸟瞰梯子崖,便是在一块巨大的悬崖竖石上雕刻出的365个石台阶,位置险峻,风景独特,堪称天下第一挂壁天梯。</p><p class="ql-block">七里画廊——桃花谷</p><p class="ql-block">桃花谷,顾名思义,早春时节漫山遍野的山桃花争相斗艳,因以为名。谷内清静幽雅,植被丰茂,溪流潺潺,瀑布飘然,山石地貌形态万千。</p><p class="ql-block">龙门之巅——倚天城崖</p><p class="ql-block">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里,累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现在。</p> <p class="ql-block">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p> <p class="ql-block">登天梯</p> <p class="ql-block">北魏古道——梯子崖</p><p class="ql-block">黄河大梯子崖景区的第一大核心观景区是——千年古道梯子崖,据相关资料记载,梯子崖年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崖壁上凿痕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梯子崖是在悬崖边依地势,人工开凿的“之”字形古栈道,由365个台阶组成,梯宽四五尺,每个台阶有七八寸高。在空中鸟瞰梯子崖的整体形态就如在一块竖长的石头上雕刻出365个台阶一样,地形险峻、风景独特、巧夺天工、令人震撼,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古栈道梯子崖曾作为军事用途通往山顶的屯兵之所——倚梯城。太和二十一年夏,魏孝文帝曾西巡至此,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记载梯子崖为北魏时期军事古栈道,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是通往山顶倚梯城的唯一通道,倚梯城为北魏时期屯兵之所,地处吕梁山脉和汾渭平原衔接位置,是黄河龙门一带的控制性城堡要塞,城中有禹庙。</p> <p class="ql-block">梯子崖地理形势险要,西有黄河龙门天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军事意义,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也!</p> <p class="ql-block">一代英主——魏孝文帝</p><p class="ql-block">作为通往倚梯城的唯一军事古栈道,梯子崖在魏孝文帝到达倚梯城之前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细修缮,工程巨大,被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收入。</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简介:</p><p class="ql-block">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北魏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p><p class="ql-block">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太和十四年(490年),他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从语言、服饰、籍贯、婚配、姓氏、政治制度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官,享年三十三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王朝,这是一个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的民族。</p><p class="ql-block">梯子崖亦属于北魏时期的石刻杰作。同一时期的龙门石窟(洛阳)和云冈石窟(大同)重在体现民族的宗教文化,而工程宏大且艰巨的梯子崖则更加具备军事意义和实用性,在形式上也表现出了北方民族的粗犷。</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推动鲜卑族汉化,给华夏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出生于河东本地的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通曾这样评价魏孝文帝:“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正在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朝代——唐朝。</p> <p class="ql-block">佳(夹)人巷</p><p class="ql-block">所谓“佳(夹)人巷”:“过则为佳人,过不去则夹人”</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古门栓与古陷阱遗迹</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时期,此处为著名的屯兵之所倚梯城,地处吕梁山脉与汾渭平原的交接处,东居吕梁,西有黄河天堑,悬崖绝壁百余尺,且有古栈道梯子崖作为唯一可以通行的道路,壁立千仞,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随着千年的沧桑变迁,累石而成的倚梯城、英勇抗战的将士们都不复存在,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当时为抵御敌方所留下的古门栓与古陷阱遗迹,想象这里曾经发生的激战。</p> <p class="ql-block">大禹脚印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在龙门附近遇蛟龙阻挠,无法进展。大禹无计可施,便凿出通天石梯(梯子崖),欲登上天庭,向天帝告状。然而天梯凿通,天庭近在眼前,却无法进入。救苦救难的慈航大士不忍看洪水泛滥,百姓受苦,遂点化引导,大禹才得以进入天庭。天帝遭天兵天将收服蛟龙,令其协助大禹治理水患。大禹率民众昼夜奋战,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才得以疏通黄河,百姓安居。后民众为感谢慈航大士,就在当年点化帮助禹王处,筑凿石庙,日夜拜谢,香火绵延不断。石庙两侧青石上镌刻有对联:云梯万丈天台近,雪浪千层紫竹通;橫批:慈航普渡。在石庙东侧不足几米的石崖上,有一个清晰的大脚印,相传大禹当年就是从这里赤脚上跃,才进入天庭,见到天帝。</p><p class="ql-block">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也正是这些美好的传说,影响着我们一代一代的黄河儿女,让我们学会勤劳,秉持善良,向往美好。</p> <p class="ql-block">石门观景亭</p> <p class="ql-block">连理枝</p> <p class="ql-block">植物化石简介</p><p class="ql-block">植物化石是各类植物化石的统称。地史上最早出现的生命是植物,在距今35亿年的太古宙地层中就发现了最原始的蓝藻类和菌类化石。植物化石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古气候和植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各类古植物本身亦参与了成矿、成岩作用。</p><p class="ql-block">原来的植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变化所形成的化石,我们称之为植物化石。</p> <p class="ql-block">桃花仙子</p><p class="ql-block">“山间春来早,报春第一枝”,在黄河大梯子崖景区山河楼观景平台上,有一株山桃树,每年的三月上旬都会准时开放,桃花盛开时,满树的花枝,红里透白,粉嫩娇艳,宛如娇羞的少女,脸颊上泛着淡淡的红晕,最为与众不同的是这株山桃树,生长了很多下垂的枝条,像极了少女的裙摆,故而得名“桃花仙子”。</p><p class="ql-block">桃花盛开,正是每年黄河桃汛之时,鲤鱼跃龙门也正是这个时候,汉《辛氏三秦记》中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梯子崖的第二大核心观景区是——七里画廊桃花谷,桃花谷是山水景观,顾名思义,早春时节漫山遍野的山桃花争相斗艳,因以为名。谷内清静幽雅,植被丰茂,溪流潺潺,瀑布飘然,山石地貌形态万千。四季景色更是各有特色,春季漫山桃花争相斗艳,夏季满目苍翠,鸟语清脆,花香四溢,秋季醉人的红叶如丝带般飘洒在山谷的两侧,冬季万物皆沉寂下来,积蓄力量,静待来年,若运气好,赶上一场飘雪,那真是仿佛可以洗涤心灵的美了。</p> <p class="ql-block">独占鳌头</p><p class="ql-block">状元亭(鳌冠亭)</p><p class="ql-block">这座巍峨的大山,山势雄伟,形态独特,从远处望去整座山峰形似一只巨大的神龟,缓缓伸出了头,气势磅礴,宛如一只巨鳌,守护在黄河岸边,这座亭子傲然矗立在鳌头之上(寓意着独占鳌头),就像巨鳌之冠,俯瞰着下方的鱼跃龙门之地。仿佛承载着千年以来对金榜题名、功成名就的美好期许,因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座亭子得名为:“状元亭”或“鳌冠亭”</p><p class="ql-block">亭子与周围的山河景致相得益彰,亭身古朴典雅,飞檐斗拱,尽显建筑之美。站在亭中远眺,龙门大峡谷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仿佛能听到那跃过龙门的鱼儿化龙的欢腾之声,激励着无数求学之士奋发向上。</p><p class="ql-block">月蟾石</p><p class="ql-block">外形酷似蟾蜍。</p><p class="ql-block">相传,黄河石门处原是一座青石大山相连,高达千仞。大禹治水到此处时,得用刀斧凿开河道。工程浩大,艰巨异常,大禹率众夜以继日,奋斗不息,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每当夜黑时,施工就会极不便利。但是大禹的精神感动了上苍,仙女嫦蛾妙手一挥,便在山西与陕西两岸的青石山上各放了一只蟾蜍,蟾蜍夜放月光,使得黑夜如同白昼一般,照亮了晋陕两岸,加快了施工速度。</p><p class="ql-block">石门凿通后,两岸石壁陡峭如削,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泛滥的黄河水得以疏导,两岸百姓从此不再遭受水患危害。然而功不可没的两只蟾蜍却永久地化作了石身,分别伫立在东西两侧的青石山上,彼此对望。为了纪念,人们将它们取名为“月蟾石”</p><p class="ql-block">两块月蟾石一块现存于此处,另一块现存于黄河西岸的青石山上。</p> <p class="ql-block">登天梯 跃龙门</p> <p class="ql-block">登天梯</p> <p class="ql-block">跃龙门</p> <p class="ql-block">向着倚梯城不断攀登</p> <p class="ql-block">禹开石</p><p class="ql-block">“禹开石”是梯子崖上半山腰一块巨大的岩石,高约5米有余,中间有一条巨型缝隙,可容一人上下攀登。</p><p class="ql-block">相传大禹前往治水地查探水情时,途中巨石阻断,无法前行,只见他将手中耒耜置于巨石一小裂缝中用力一撬,要时地崩山裂,一条巨缝惊现,随后众人由巨缝攀爬而下,抵达治水地。从此过往民众亦从中上下通行,后为纪念大禹,便将此石被命名为“禹开石”。</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梯子崖景区的第三大核心观景区是——北魏遗址倚梯城:</p><p class="ql-block">倚梯城为北魏时期著名的屯兵之所,整个南北朝时期,黄河晋陕大峡谷南端的龙门峡谷附近以及汾河下游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北方各国之间的必争之地。沿黄河以及汾河下游各国当时分别部署有姚襄城、柏谷城、倚梯城、华峪城、玉璧城、乾壁城等一系列军事城堡要塞。倚梯城作为当时黄河防线和汾河防线的交汇点,因其绝险,具有极高的军事指挥作用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曾西巡至倚梯城,举行了盛大的巡狩仪式,祭祀大禹,昭示天下以示正统,并诏修庙宇,立碑纪念。</p><p class="ql-block">根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和明《大明一统志》中关于倚梯城禹庙的记载,北魏孝文帝曾亲临倚梯城,祭祀大禹并立碑纪念,倚梯城地处龙门上口位置,这里有禹凿龙门和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是祈福鱼跃龙门,化而为龙,一朝交运,身价百倍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唐《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东道》之《慈州昌宁县条》中有记载:“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累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现在。”</p><p class="ql-block">明《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古迹》中记载:“倚梯城,在吉州西南一十里龙门上口,累石为之,东北高据峻岭,西南俯临黄河,悬崖绝壁百有余丈,以其险绝非梯莫上故名。”</p><p class="ql-block">汉·辛氏《三秦记》中记载:“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餘,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倚梯城内有大禹文化博览园和大禹庙、化龙殿。</span></p> <p class="ql-block">化龙殿的对联是:</p><p class="ql-block">上联:登天梯 瞻禹绩 有志方能凌绝顶</p><p class="ql-block">下联:览众山 启新程 无意自然跃龙门</p><p class="ql-block">横批:化尔为龙</p> <p class="ql-block">化尔为龙 鱼跃龙门</p> <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在龙门山附近遇到蛟龙阻挡,无法进展。大禹无计可施,便凿出通天石梯(梯子崖),登上天庭,向天帝告状。天帝遣天兵天将收服蛟龙,令其协助大禹治理水患。随后大禹率民众昼夜奋战,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在龙门山凿出了一个像两扇大石门一般的豁口,使漫漫洪水奔涌而下,得以疏通黄河,治理水患,百姓安居。</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原本居住在黄河上游的鲤鱼却被冲出了豁口,骤然跌落于石门之下,此处两山壁立,水流湍急,鲤鱼无法溯流而上,返回故乡,便与大禹夫妇理论,大禹的妻子涂山氏说道:“能跃上此豁口者,便可化为飞龙,腾云上天”。从那以后,每逢暮春桃汛季节,便有无数的金色鲤鱼循着黄河逆流而上,聚在外形酷似两扇大石门的豁口之下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顷刻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此后化龙飞升之处便被大禹命名为“龙门”</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我们当地口口相传的“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结合今天勇登梯子崖的攀登之旅,我们要向大家传递一种精神,那便是“奋勇登天梯,一跃过龙门”的文化精神,相信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只要敢于立登天之志,具备奋勇争先、坚韧不拨的攀登精神,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突破自我,跃过心中的龙门!</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巅——天上龙门观景台</p><p class="ql-block">是为了纪念魏孝文帝而建造的。1500多年前,魏孝文帝在西巡倚梯城时,曾登临此高地,俯瞰龙门峡谷,使其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观景台位于天梯之上,龙门之巅,气势磅礴,高耸入云,其下方是著名的黄河晋陕大峡谷龙门段,汉白玉石雕刻而成的“一跃过龙门”门楼与天下黄河最窄处——黄河龙门,既可遥相呼应,亦能合而为一。</p><p class="ql-block">登顶天上龙门,一跃而过,可谓是:“一跃过龙门,当此青云得路”——元代·施君美《幽闺记》</p> <p class="ql-block">石听泉</p><p class="ql-block">《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p><p class="ql-block">泉石多仙趣,岩壑写奇形。</p><p class="ql-block">欲知堪悦耳,唯听水泠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上官昭容</span></p> <p class="ql-block">飞云渡</p><p class="ql-block">乃河津黄河大梯子崖景区新辟景观,位于跃龙电梯顶端绝壁,与桃花谷相连。长210米,宽40厘米,离地面垂直高度140余米。贴壁攀岩,上下起伏,亦步亦趋,蔚为壮观。从渡口拾级而上,十余米后进入栈道。身背装甲,头佩护盔,钩挂钢索,开启攀岩之旅。栈道依崖势而建,时而突兀倾出,时而凌空登阶,时而绝地折返。置身其中,凉风嗖嗖,空谷轰响,飞鸟振翅,云浮飘忽。远眺石门,山束河烈。群峰压顶,虎扑龙游。凌空俯瞰,宛若浮叶。贴壁蠕动,步履维艰。仰身俯躯,逼魂夺魄。小心翼翼,唯恐失落。</p><p class="ql-block">飞云渡风景绝美,感受独特。春来桃花万顷,层林尽染,芳香缘壁,如醉如梦。夏初阳光普照,霞锦万丈,飞瀑垂布,彩虹拱脚。秋来细雨纷纷,云团雾滚,飞鸟鸣涧,虚无缥缈。冬归山凝水固,草木石色,雪莲浮河,崖悬挂冰。</p><p class="ql-block">呜呼!无限风光,尽在险峰。非志士难以攀越,无胆略犹自止步。人生如此,造化自然。独飞云可渡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退且平常度日,进则独享其乐。命运多舛,何不挑战自我?遂鼓足勇气,攀壁而过。</p><p class="ql-block">留诗为记:</p><p class="ql-block">桃花谷南飞云渡,悬壁百丈山突龙。</p><p class="ql-block">一步一登天台近,乱云拂额亦从容。</p><p class="ql-block"> ——吴晓征《飞云渡记》</p> <p class="ql-block">打卡“爱心山”,共赴山盟之约!</p><p class="ql-block">在黄河对面的山峰之中,有一个特别的心形区域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心形是由植被、岩石和其他自然元素巧妙组合而成,为这幅山地景观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温馨。它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柔情与爱意,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爱国主义教育之——梯子崖抗战往事</p><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23日,盘踞河津的日军,以七、八联队附滕田大队为基干,加上伪军等共四、五千人,大炮二十多门,由空军配合进攻新八师东龙门山及禹门口前沿阵地,新八师官兵奋勇抵抗,多次打退日军进攻,日方伤亡惨重,新八师前沿阵地官兵伤亡亦达70%以上,其中守卫云中寺的一个加强排,全部壮烈牺牲,前沿多处阵地一度失手。</p><p class="ql-block">30日,新八师朱振民副师长命令二十三团翻山越岭,由师家滩渡河增援,从龙门山侧面(大梯子崖)向日军发起攻击,收复龙门山所有阵</p><p class="ql-block">地。此役对日寇沉重打击,毙伤日军200多人,迫使其龟缩河津、秸山两地。</p><p class="ql-block">新八师阵亡连长以下黔籍官兵271名,合葬于陕晋交界处的龙门山麓(此地属山西省河津县),1987年河津县政协在墓前修建一座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摘自《贵阳文史》 注:当时蒋在珍为新八师师长</p> <p class="ql-block">爱国主义教育之——滑岔抗战往事</p><p class="ql-block">滑岔,此处原为坡度接近80度的青石斜坡,斜面光滑。</p><p class="ql-block">在抗战时期此段斜坡非常隐蔽的连接着梯子崖和龙门山主阵地,为了出其不意地重创日军,抗日健儿们不惧危险,徒手攀越滑岔,犹如天降神兵,给日寇以迎头痛击,但是要从滑岔这样极度危险的位置徒手攀越过去谈何容易,很多士兵在攀越的过程中失手跌落悬崖,不幸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营造安全的环境让游客朋友们可以亲临滑岔,感受当年我们的抗日队伍为收复失地、保卫家园,不顾个人生死,英勇地与敌人进行搏斗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们对抗日将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爱国主义教育之——“米汤庵”抗战往事</p><p class="ql-block">站在滑岔这里,往西北方望去,可以看到鳌冠亭下方的崖壁侧面,有一个用毛石垒成的地方,那便是“米汤庵”,为什么叫米汤庵呢?因为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这里支锅造饭,在黄河沿岸有很多被叫做米汤庵的地方,这可能和大禹一路疏通河道,每到一个地方,因为条件艰苦只能选择一些天然的石洞安顿下来有关。您现在所看到的米汤庵就是这样一个天然的石洞,洞内面积不超过三十平米,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石洞在抗战时期却是山顶上老百姓的救命洞。在当时与日军残酷的拉锯战中,山上只要被日军占领或者被日军扫荡,村里的老百姓就都躲避到米汤庵中,每次都能安全逃生。也许有朋友要问,米汤庵很难找吗?日军为什么每次都找不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米汤庵地处黄河边,而这一段的黄河峡谷,也正好是黄河河道较窄的地方,新八师和游击队就在黄河对面的陕西一侧部署了火力,米汤庵就正好在对面部队的火力射程之内,所以只要老百姓进了米汤庵,对面的部队就开始执行起保护老百姓的任务,日军是绝对不敢试图靠近的。</p><p class="ql-block">外墙是我们为了保护米汤庵增建的,后期我们会逐步向游客开放米汤庵,让大家体验米汤唐式的安全感,同时也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先辈!</p> <p class="ql-block">沿途不同角度观看龙门</p><p class="ql-block">沿着梯子崖拾阶而上,北望石门奇观,南眺龙门飞鲤,一步一重天,一弯一景致,晋陕大峡谷龙门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黄河西来自昆仑,挟来十万八千鲤,</p><p class="ql-block">够隙一线锁金鳞,躍过此门方为龙。</p><p class="ql-block"> ——刘春声《观黄河龙门石门》</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禹凿龙门”和“鱼跃龙门”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河上泛舟赏美景,偷得浮生半日闲</p> <p class="ql-block">正所谓:“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登黄河大梯子崖,感山水之灵气,叹自然之造化。让我们一起登天梯,跃龙门,追寻北魏孝文帝的足迹,感受千年古道的历史沧桑,传承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进取的文化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