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唯一的金代塔群——银山塔林

知音

银山塔林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金代塔群,久闻大名,但一直没有机会造访。当下金秋比较闲适,乃和家人驱车前往。<br><br> 沿立汤路一直向北,很快就进入山区了。<br><br> 周围群山碧绿,草木繁盛,鸟语花香,一派祥和,令人赏心悦目。<br><br> 山间公路上不时有骑行爱好者掠过,他们骑着山地车奋力前行,似乎不是在锻炼身体而是在锻炼意志和精神。<br><br> 在山间还与铁路相遇,火车从半山腰的隧道穿出,我们的头顶上跑着长长的货车,拉着重重的货物奔驰着。铁路顺着山势蜿蜒前进,时而过桥,时而穿山,一列货车居然能碰上了好几次。<br><br> 在山间穿行许久,我们来到位于北京北部的燕山深山中。绕过一个山头,前面豁然开朗,是一个山间小盆地,有几座房子横亘中间,挡住了去路,旁边有一石牌豁然挺立,原来是银山塔林的国保标牌,景区到了。 弃车步行进入景区。又是一道长长的山间小径,行走不长时间,迎面碰上一座小型的缺了塔刹的覆钵塔。<br><br> 塔是佛教的宗教建筑,在佛教曾经盛行的中华大地,留下了大大小小无数形态各异的寺塔。覆钵塔是塔的一种,更接近印度的窣堵坡,即原始的塔。覆钵塔主要存在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等藏传佛教流行的地区。<br><br> 覆钵塔由须弥座、塔身、相轮和塔刹组成。因其塔身像一个巨大的倒扣的僧侣使用的钵而得名。这种覆钵塔在此处出现,表明处于华北北部的燕山脚下虽然是汉传佛教流行的地区,但藏传佛教亦有流行,或者二者有融合交融之势。<br> 再往前走,又一个山间小盆地出现了,数个高耸入云的高塔豁然映入眼帘,令人震撼。看过旁边的说明牌得知,此地原为一著名寺院“法华寺”,始建于金代,名为“大延圣寺”。至明代,明英宗朱祁镇赐名“法华禅寺”。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东西两路有配殿,是一座建筑极其完整的皇家寺院。但令人心痛的是,在日寇侵华期间,为了剿灭活跃在这一带的平北抗日游击队,日寇将法华寺付之一炬,全部烧毁,只留下了寺塔诉说着往日的辉煌。<br><br> 其实,银山一带是佛家的圣地,鼎盛时期曾有寺庙百余座。但日寇侵华时将其全部烧毁了。以至于我们今天只能看到寺院的地基,再也看不到寺院的辉煌盛景了。<br> 观察法华寺的塔发现,寺院中一共七座塔,形成了壮观的塔林。但其主体已经不是覆钵塔,而是典型的汉地密檐式佛塔了,即七塔中有五座是汉传佛家塔,且位于寺院中部最重要的位置,塔身也最高大。另外两座覆钵塔位于寺院最后部,体量也小得多。<br><br> 为什么说是汉传佛家的塔呢?因为塔身已经不是圆形,而是八角形,由多层屋檐组成,层级间隔甚小,建构紧密,故称八角密檐塔。塔身高大笔直,其高度比覆钵塔要高出至少一倍,直冲云霄,雄伟庄严。<br><br> 这些塔均为僧人墓塔,即高僧圆寂后的歇息之地。僧人的地位越高,塔的高度就越高。五座密檐塔中,位于正中间的一座最高,为一座八角密檐塔,名佛觉塔,通高20.1米,为金代佛觉大禅师海慧的墓塔。海慧生前的地位极高,是金太宗和金熙宗的皇家禅师。金太宗和皇后曾出金钱万钱为其在今牛街一带修建寺院,供其讲经。金熙宗时又请其到大延圣寺做寺主。据传,海慧圆寂火化后,烧出了五色舍利子,其中一部分就保存在佛觉塔中,为塔林中唯一一座舍利塔。其他四座八角密檐塔的高度均不及此塔,大约在19米左右,亦均为高僧的墓塔,但塔主均为海慧高僧的徒弟,所以塔高相对低一些。<br><br> 仔细观察这些佛塔,发现均为砖构实心塔,塔身仿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有盲窗和盲门,第一层屋檐和须弥座下均有砖砌的仿木构榫卯构造。虽为砖构,但活灵活现,除颜色外,与真的木构榫卯并无差异。塔基还有精美的砖雕,莲花、牡丹和如意等等。塔基上是莲花座,亦工整形象,给人以庄严感。同时反映了金代工匠高超的砖雕技术,令人叹为观止。<br><br> 其实这种仿木结构,正是金塔最鲜明的特征。原本金塔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本质规定性,比如唐塔的特征是四角形,譬如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辽塔改变为六角或者八角形,宋塔则呈秀丽纤细的风格。而金代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文化积淀比较少,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现存的金塔主要是仿辽塔,即八角密檐,其与辽塔最大的区别就是仿木结构。<br> 对于金塔仿辽塔,我有一个非常大的迷惑,即金代的存在时间(1115-1234)与宋朝(960-1279)更接近,基本是平行的,而与辽代(907-1125)基本是前后脚关系,为什么金代的塔受辽塔的影响更大,而不是宋塔呢?金塔似辽塔的敦浑厚重,而非宋塔的纤细秀丽,为什么呢?思索良久,我以为,大概主要因为是辽、金都地处北方,都属于游牧民族,都是豪放粗犷的性格,因而二者在审美观上更接近,金代也就更能接受辽代建筑粗大敦厚的建塔风格。还有,辽代灭亡后,由于生活方式接近的缘故,很多辽代工匠都逃到了金国而非大宋,也有关系吧。再有,金代占领了部分辽代的领土,其原有的工匠就归属了金代,这些辽国工匠也就带去了辽代的建塔工艺,从而影响了金代的建塔风格。我想原因主要应当就是这些吧。<br><br> 我们围在七座佛塔周边流连忘返,思考探究,仿佛看到了游牧民族的铁马金戈,看到了他们在草原上策马飞驰的英姿。<br><br> 银山塔林既然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金代塔林,想必古塔不少,据了解景区内除了法华寺的七塔外,还有佛塔12座,共19座,是为中国佛塔最密集的地区之一。<br> 参观法华寺遗址后,我们又转到更高处的松棚庵遗址。这个寺庙遗址更惨,被日寇破坏得只剩部分地基,其余建筑全无踪迹。望着野草萋萋的一片遗址,心中悲愤不已,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就这样被日寇毁灭了,我们后人再也见不到其美丽的容颜了。 参观完古塔林,我们在山间漫步休闲。景区到处绿树茂密,覆盖了山间小路,小路都变成了林荫路,游人也不多,耳边只有我们自己的脚步声和鸟鸣声,偶尔远处会传来几句游人的招呼声。我们在无人打扰的林间闲步,伸伸筋骨,洗洗肺,好不惬意。<br><br> 山间还有溪水流过,潺潺小溪,清澈见底,特别可爱,有禁不住要亲闻她的欲望。溪水边的草木得着大自然的恩赐,长得特别旺盛,尤其是溪边的羊蹄草,叶片格外肥大,长得格外茁壮。羊蹄草是一种华北地区常见的野草,但一般绝没有这么肥大,也就只有它的一半大。看着肥大羊蹄草,我不禁感叹,真是一方宝地啊!难怪佛家相中了,在此地修建了那么多寺庙。<br><br> 游览结束了,回望高高的银山,我不禁心生感慨,在这个世外桃源漫步,放松心情、洗洗久居闹市的尘肺,岂不是一次绝佳的享受?这享受,岂不胜过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著名景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