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州有座山,叫月明山,山上有个寨,寨子里住着二十来户人家。七年前,因山高路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通过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山上的二十多户人家全部搬出了月明山。他们搬走了人间烟火,留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土地,和亘古不变从山头升起的月亮,还有空空如也的楼房,在密林深处静默着。</p><p class="ql-block">月明山是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群山之一,位于佛顶山主峰西侧,在石阡县甘溪乡晒溪村境内。月明山成半圆形,远远望去,山顶光滑圆润,像半个墨绿的月亮。每逢望月的夜晚,一轮圆月从群山交错的岔口升起,照亮整个山体和寨子,由此,这座山叫月明山,这个寨子叫月明山村民组。</p><p class="ql-block">只知道有不少人早起观日出,却少有人守夜观月出的。为探秘月明山的神奇,我就是那个守夜观月出的少有之人。唐朝诗人张九龄留下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想,张九龄在写这句诗时的情景一定是站在海边,面朝大海。而我是身在密林深处,坐在田埂上,翘首等待月亮升起。无论是在茫茫海边还是在密林深处,观月出的心情与观日出的心情应该是如出一辙。有种不可名状的兴奋激动。</p><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佛顶山保护区管理人员陪同我,从晒溪村大坝沿着山路驱车爬向月明山。山路经雨水冲刷形成一道道壕沟,因路陡弯急,皮卡车在弯道爬行中要来回倒退几次,车轮在地面上摩擦出吱吱嘎嘎的声音,离合器发出了浓烈的焦臭味。到达月明山寨子时将近六点。月明山的半山腰像一把椅子,寨子就落座在椅子上。如今,虽然人去楼空,没有了炊烟,但房前屋后的土地仍然种着庄稼,此时正是秋收季节,恰巧遇见一位老大哥牵着一匹马,马上驮着两大捆豆荚。他告诉我们月亮大约要八九点才能出来,并指给我们看月亮出来的方向,是从寨子背面右侧的山岔口出来。</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是中秋节后第二天,农历十六日去的月明山。这时候正是望月,月亮出来得稍晚一些,正如那位老大哥所说,大概在八九点。距离月亮出来还有两个来钟头,我们只好漫不经心地在寨子周围、田埂上转悠,拍照。拍吊脚楼上的标语:“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拍晒在院子里的大豆、花生、玉米……拍重重叠叠的远山,拍落日晚霞,拍地里的红苕、茄子、辣椒……拍栅栏上的葫芦、南瓜、冬瓜……拍造型奇特的松树,拍红艳艳的彼岸花……安心等待夜幕降临。</p><p class="ql-block">夜色慢慢降临,隐约可见点点星星,稀稀疏疏缀在天空,此时,想起小时候读的课文——《数星星》,我数了数又大又亮的,怎么也数不清楚,只好作罢。不知不觉天就黑透了,山野的叫蛐蛐和叫不出名字的虫儿鸣叫起来,叫声此消彼长,交相呼应,仿佛在演奏大自然交响乐。萤火虫在丛林中忽闪忽闪,一会儿在这闪亮一下,一会儿在那闪亮一下,分不清是一只还是许多只。使得山间更加寂静空灵。</p><p class="ql-block">果然,八点时分,月明山与另外一座山交错的岔口开始冒出亮光,亮光周围挤满黑云,如刚点燃的火把。随着亮光慢慢扩散,黑云渐渐形成一团一团青灰色的云彩,像瓦片,稀稀拉拉铺展在天边。云彩飘动着,飘向天空,渐渐变成大片大片的白云。八点十二分,又冒出一团强烈的亮光,随即月亮从山岔口一点一点、缓缓地冒出来,小小的、柔柔的、白白的,像光洁如玉的珍珠。我激动得手忙脚乱,拍摄的手机直晃动。渐渐地,月亮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朗。此时,我找不出更好的词形容月亮的白、净和圆,只好效仿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把月亮呼作白玉盘吧!</p><p class="ql-block">大片大片的白云飘散到天空,渐渐消失,天空变得深蓝,蓝得干干净净,把月亮映衬得更加明朗皎洁。月光像舞台上的聚光灯,随着月亮升起而移动放大,明晃晃地照在我们身上,照在树上,照在我站在的红薯地上……月光移动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白光。不一会儿,整个寨子、月明山全白了。一切是那样白、那样静。耳边仿佛有孩童唱起童谣:月亮光光,要吃莽莽,莽莽还没熟,要吃腊肉,腊肉还没耙,要吃糍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