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有书信的岁月

绿江南

<p class="ql-block">闲来无事,整理旧物品,找到了青年时代同学与亲友的部分来信。看着纸张泛黄,浸着些黑斑、汗渍的旧书信,倍感亲切,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这部分书信都是自1979年至1987年间的,这段时期,我读中专,初入职场,再进修深造,是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打好人生事业基础的重要阶段。那个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文凭,社会风气尚好,人人积极向上。这些书信的内容基本上是聊学习,谈理想,探讨人生,相互勉励,富有激情,正能量满满。即使有事相托,也是赤诚以待,不讲条件,竭尽所能,情谊纯洁。几十年后再读当时的书信,仿佛一瞬间回到年轻时那个简单、理想、朝气蓬勃的年代。</p><p class="ql-block">记得1985至1987年在韶山读大专时,于闭塞的山冲里生活单调枯燥,又受身边个别小人所累,加之患上神经官能症,睡眠很差,一度沉闷压抑,读书和生活状态不好。那个时候每当收到同学朋友的来信,读好几遍,高兴几天,然后伏案认真地回信。大家互相关心牵挂,交流学习心得,恳谈工作体会,分享彼此成长的快乐。这些来信,给我当时较郁闷的生活带来了阳光和温暖,还给了我克服困难,自我调节疗愈的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家书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分子,于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素有礼义之邦的国度,书信承载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信息。古代就曾有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p><p class="ql-block">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绳线电话、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更便捷了。电话、短信、微信等已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书信的地位亦成没落之势,有人戏称现代人已“言而无信”了。尽管现代通迅高度发达,人们用现代通讯方式交流十分快捷,但与传统书信相比,总感觉少了些虔诚、庄重之态,弱化了谦逊、礼节之仪,淡化了传统文化韵味。</p><p class="ql-block">我先后搬了六次家,不少有纪念意义的物品逐渐丢失,但有少部分书信得以保存,殊为幸运。</p><p class="ql-block">我个人历来对书信情有独钟,女儿远在他乡求学时,经我多次要求,女儿大学四年终被我“讨来”两封家书,信中记载了女儿的学习、生活状态及其写作水平和文字特点。此家书现由我视为珍宝精心收藏,相信若干年后女儿会感激我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青春远去,我已退休赋闲。感谢生命中的一切遇见,她让我丰富了人生,特别要感谢曾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虽然许多事物已悄然改变,有些旧识老友渐行渐远,甚至多年没有联系,但那些美好回忆,却如同陈年的酒,越品越醇。每当回味有书信的那些日子,我都会报之以感恩之心,脸上荡漾着幸福,因为这些书信见证了我们纯真、质朴且充满激情的年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