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下)

夏日雨荷

<p class="ql-block"> 蔡政亭</p><p class="ql-block">前三批赴美幼童大都学业有成,但也表面上西化了(并不能因此说明他们数典忘祖,事实上他们都很爱国),出国时穿长袍,剃半个光头拖一根长辫子,赴美几年后,普遍剃成短发,穿西装、扎领带了。对此,清政府的腐朽官员们极为不满,认为这些留学生背亲忘祖,有失体统,终不能为大清帝国所用。</p><p class="ql-block">李鸿章曾希望学童们转为学习军事,但遭到美方拒绝。于是奏请朝廷,责令他们中断学业,召回国内。最后一批中途回国的留学生们大多没有毕业,当然也没有取得文凭。就这样,容闳殚精竭虑促成的中国学生出洋留学、教育兴国的事业中途夭折。即使如此,容闳组织的这些留学生仍然成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在后来的20~30年间,大都成为国家栋梁,例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栾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即今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效彦,外交家欧阳庚等等。(笔者将另文介绍这批留美幼童的归宿)。</p><p class="ql-block">选拔幼童留学,学成回国后服务于中华振兴,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始终是容闳萦怀于心并献身终生的事业,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功勋卓著。为此,1876年,母校耶鲁大学授予容闳荣誉法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四,为戊戌变法建言献策,为辛亥革命当好后勤</p><p class="ql-block">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清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不但几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毁于一旦,而且一时之间竟然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噩耗传到美国,容闳忧心似焚,他不忍心看着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便主动远赴伦敦,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声望向外国商人筹借军费,支持北洋水师重建,但最终因李鸿章与张之洞的踌躇不决而流产。</p><p class="ql-block">1895年,容闳再次回到中国,并上奏朝廷,希望让他设立国家银行,由此筹得资金筑建南北大铁路,以为运送兵员和繁荣经济开辟新的大动脉,并翻译了《美国银行法》以供当局参考,结果,官员们推委扯皮,无人担责,最后还是不了了之。遭遇了这几件事情的打击,让容闳彻底看清楚了:无论是借款和筹建国家银行,还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都救不了满清朝,要想扶大厦之将倾,就必须改变满清国的政体。一个偶然机会,他认识了广东老乡康有为、梁启超,过从甚密,并为他们的变法主张所吸引。</p><p class="ql-block">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进行,容闳积极为康梁献言建策,维新党人对他十分器重,认为他的言谈高屋建瓴,为人耳目一新。当时他寓居北京,其下榻之地成了维新党人商讨各种政策之所,他的风头一时盖过了康梁,康有为甚至向光绪帝建议,授容闳以爵位,令其为变法维新担当大任。然而,康有为的想法不曾实现,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百日便宣告失败了,因此,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慈禧太后重登龙位之后,囚禁了光绪帝,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梁流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以身殉国。容闳闻得风声,先是逃往上海,藏匿于租界,数月后辗转到香港,侥幸摆脱了清政府的追捕。</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失败、维新党人遭到血醒镇压的残酷现实,让容闳看清了,大清朝已经无药可救,如果要中国活下去,大清就必须灭亡!在当时,有这样想法的还有一群人,那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1900年之前,容闳、孙中山等人的想法属于异类,没有多少人敢于公开支持,大多数仁人志士还是抱持维新变法的基本想法。随着人们的觉醒,特别是维新党人觉悟的提高和革命党队伍的扩大,1900年,维新党和革命党联手推动了 "自立军“ 起义,但由于准备不够细致和武器短缺而宣告失败。这让让更多的海外华人看清了,维新变法要想成功绝无可能,革大清朝的命才是唯一的正途。这个时候,容闳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声望帮着革命党筹钱买武器和谋划行动了。</p><p class="ql-block">1901年,革命党人举行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容闳提出了 “红龙计划”,即争取中国南方各种派系和秘密社团,组织一支军队,同旅居海外的孙中山的革命党合作,彻底推翻清政府。为了装备这支军队,容闳筹款五百万美元,购买十万支枪和一亿发子弹,竭尽所能支持革命党。正是由于容闳在后方的支持,使得革命党能够在几年内连续发动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极大地动摇了大清的根基。再战再败,再败再战,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终于在1911年,革命党发起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南方各省相继独立,顺理成章地,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孙中山是推翻秦帝国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那么,容闳就是筹集粮草、提供后勤保障的萧何。容闳比孙中山年长28岁。</p><p class="ql-block">1900年,已是72岁高龄的容闳,与孙中山在逃往日本的船上相遇相识相知,他们有共同的革命目标,是忘年交,相见恨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二天,使亲笔写信,诚邀请容闳归国,共议军国大计,容闳也欣然应允,但此时已染沉疴,还没等到动身,就在美国溘然长逝,享年84岁。不论怎样,他也算是活着的时候亲眼看到:大清皇帝退位,国家走向共和,革命终于成功。</p><p class="ql-block">容闳,可以含笑九泉了。容闳一生中思想的转变,可以说是海外华人在那段岁月里心路历程的一个缩影,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自始至终热爱中国的人,却不得不 “远托异国”,浪迹天涯,这是他个人之不幸,也是时代之不幸。对容闳而言,幸运的是,他能够在一次次挫折中修正自己的想法,知道大清彻底没救了,于是就毅然投身革命,抛弃了过去他曾经服务和帮助的那个政权。五,容闳的自传题著作《西学东渐记》《西学东渐记》是容闳1909年在美国写成并出版的一部自传,原文是英文,书名为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直译为:我在中国和美国的一生)。</p><p class="ql-block">1915年,徐凤石和恽铁樵把它翻译成中文,取名《西学东渐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后来有各种译名的版本出现,但普遍接受的译名是《西学东渐记》。 自传体著作西学东渐记由于容闳特别看重促成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件事,他认为,这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终生奋斗的事业,所以容闳又有 “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 的美誉。《西学东渐记》一书主要反映的就是容闳一生的这个追求和事业,全书充满了他对留学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洋溢着他对中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无限热情。</p><p class="ql-block">容闳出生在广东沿海的穷苦人家,如果不是幸运之神眷顾了他,十有八成不会有读书机会,更绝无可能到美国留学,他将会和他的父辈祖辈一样,终生在土坷垃里刨食并且很可能生活在最底层。由于广东沿海是洋人经商和传教的热土,风云际会,使他有机会留学美国,学到了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有了深切的体会和经验。</p><p class="ql-block">清政府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官场腐败,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容闳希望,要有更多的孩子像他一样,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原文是: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受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皆以此为标准,专心致志而为之)。</p><p class="ql-block">《西学东渐记》的着墨点主要在此,这正是容闳的初衷,正如他在耶鲁毕业留言簿上所写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希望出国留学的孩子们,不要忘记祖国母亲,不要背叛祖国。有人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容闳的自传进行了批评,说他毫无批判地接受美国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容易导致全盘西化。任何人都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对一位将近200年前出生的教育家,做出如此批评,确乎是苛责了。容闳对于与洪仁玕、曾国藩、李鸿章、康存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的见面和书信来往,着墨不多,写得平淡无奇。与上述著名人物的交往,都构成了重大历史事件,并且是容闳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他之所以这样做,或许,他不愿意也不需要借这些名人的身份来抬高自己的声望,也或许,他不愿意因此而冲淡了他醉心于 "西学东渐、教育教国” 的主题,也正是如此,译者把容闳的自传译为《西学东渐记》,这个中文书名是很确切、很传神的。</p><p class="ql-block">容闳,这位中国留学生之父,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他是唯一全程参加了的中国人,为救中国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为实践西学东渐、复兴中华毫无保留地奉献了一生,可谓开天辟地,流芳百世。容闳谢世后,他的母校耶鲁大学,在游客参观中心悬挂了他的大幅画像,作为著名校友供人瞻仰。容闳的朋友推切尔(Rev J . H . Twichell)牧师说,"容闳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梁启超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容闳 "舍忧国之外,无他思想,无他事业“。孙中山在给容闳的亲笔信中称赞说,"君是才智练达之人,虽久别乡井却祖国萦怀”。</p><p class="ql-block">1954年6月13日,耶鲁大学为容闳举行了隆重的毕业100周年纪念大会,英国学者苏尔做了主题演讲,他说:“一个产生了容闳这样杰出人物的国家,就一定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它的前途不会是卑微的“。著名作家杨绛说,"走好自己选择的路,而不是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容闳这样的勇士,坚定地选择了难行的路,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容闳为赴美欧留学的士子们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典范,鼓励他们爱祖国爱乡土,为把一生所学奉献祖国,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