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河南三门峡曲村地坑村

夏群

<p class="ql-block">在河南三门峡<span style="font-size:18px;">市陕州区张汴乡曲村,</span>至今保存着上百座完好的地坑院。据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远古时期人类穴居的延续,由于居民向地下挖坑掏窑洞居住,地面上只有树木农田,所以出现了“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下村庄奇观。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不由得勾起我的好奇心。</span></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5日下午,我们自驾来到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曲村地坑院,一路上看到道路两侧的村庄建筑,都是在地面上错落有致,并非宣传那样在地下,好在我们直接来到37号地坑院,似乎别有洞天的感觉。赶紧在院子里停好车。只见大院里一大片地面上绿树成荫,不远处竖立着标牌,提示这里是“豫陕地坑院曲村店”,还真有“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汽车从屋顶经过,闻不见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37号地坑院,要不是亲眼目睹,还真不相信有在地下建房子的。据说是先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并在地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地坑院入口,仿佛走进迷宫的感觉,这是向下石阶延伸地下,形成阶梯形弧形甬道通,两侧的墙上贴着幽默的文字的小标语,拱形门上悬挂着“地下居民”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只见在院子里有一排用黄泥砌筑特有炉灶,叫穿山灶,又叫火龙灶。炉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一炉多灶、灶心相通的独特火灶。是陕州十碗席制作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进行蒸、煮、炖、焖、保温等操作,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穿山灶虽然外观粗朴,但结构巧妙,功能强大,充满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p> <p class="ql-block">37号地坑院是开农家乐餐馆,窑洞里按照就餐包间设计的,房间布置简朴而不失当地特色。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出了37号地坑院,我们来到地面上看到另几座地坑院,院子不大,可能是自家居住,给人一种整洁美观,中间是凉棚,有植物藤蔓的枝叶遮盖住整个凉棚上,很是幽静舒适。</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豫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区干旱少雨,冰封地冻,飓风刺骨,不适宜人类居住,而地坑院的出现恰巧解决了这些难题。地坑院拓宽了人类居住空间,丰富了黄河文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杰出成就。</span>是中国民居中最有地坑院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与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四绝”。</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所以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前期,德国劳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窑洞地坑院,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99号地坑院,据了解,这家地坑院是民居示范点,院子中间摆放着桌椅,可以在院子里喝茶聊天,很是暇意。</p> <p class="ql-block">今天游览了曲村地坑院,这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院一景,灵活多变,各具特色,曲径通幽,</span>犹如在迷宫中行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span>不出地面就可以饱览豫西地区浓郁的地坑建筑和民俗风情,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