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从哪年起,每到夏末秋初,群力外滩湿地公园就会有很大很大一片向日葵拔地而起。别称“太阳花”的向日葵在蓝天白云下竞相绽放,用一张张笑脸汇集成蔚为壮观的金色花海,让漫游在其中的人们切身体会舒展、旷达、乐观和心灵涤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挥手告别八月的炎炎炽热,展臂迎接九月的秋风送爽,10位太阳花般的女同学相聚群力音乐长廊,游外滩湿地,观花海金黄,品佳肴美味,诉情深意长。</p><p class="ql-block">葵花织金朵朵黄,</p><p class="ql-block">映日金波溢芬芳。</p><p class="ql-block">临风牵手同窗友,</p><p class="ql-block">娇颜素雅胜花皇。</p><p class="ql-block">开怀畅叙流年事,</p><p class="ql-block">慨叹光阴亦沧桑。</p><p class="ql-block">放眼夕阳无限美,</p><p class="ql-block">晚霞为我披红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相遇,醉了光阴,润了华年;有一种情谊,温馨你我,终生相伴;有一种过往,刻进记忆,扎根心田。2024年,共和国75华诞,我们相识45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你可曾念及一路走来的同窗好友从陌生——相遇——相识——相知的桩桩件件?</p> <p class="ql-block">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春潮起,铺展万紫千红新画卷。我们听着春天的故事,走进田野流金、山林斑斓的秋天。脱颖而出,成功上岸;高光时刻,吾辈梦圆。</p> <p class="ql-block">当一纸薄薄的录取通知书把我们送进大学门槛,同时也为我们缔结了一份“天赐良缘”。迈入哈尔滨师范学院,走进文史楼,坐在401阶梯教室,同窗情缘悄然进入启动模式,经年累月凡45年从未停止运转。同学是后天认定的亲人,是上苍赐予的缘分,乃无价之宝,随岁月流转持续增值,与我们相随相伴,走到今天,走向永远。同学情谊给予我的是:人生日渐充盈,生活频增快乐,生命愈加丰沛。每每与同学相见,洒落在来时路上的往事便会在记忆中跳跃闪现。往事历历,渐行渐远,却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如今,年已古稀的我企图用这个美篇追忆远去的岁月,重见珍藏的瞬间,留住光阴的斑驳,续存同窗的情缘,让那年…… 那年…… 那年…… 成为永恒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45年前,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异常激烈,胜出者寥寥无几,被认为是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妥妥的“珍稀物种”,众人瞩目,交口称赞。作为“新三届”大学生的一员,我们的人生开启了黄金时段,何其幸运,又何其心欢!于是,女生去照相馆刻录欣喜与希冀,男生把心愿和自信展示在校门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元旦,双喜临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一块写着“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崭新校匾取代了承载历史与追念的旧校匾——“哈尔滨师范学院”。著名书法家、恩师周齐先生的墨宝,黑白分明地为我们换了新符号、新标签。意义非凡的两大事件,预示我们身上的光环将再亮一圈。激动兴奋之余,有同学刻意锁定了那个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那个时代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同学们怀揣梦想和憧憬,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不倦。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是每天不变的路线。最是书香能至远,沉浸其中无杂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的大学时代并非只有听课的聚精会神、读书的全神贯注、考试的专心致至,以及公布成绩时的欣欣然,还有对周末去礼堂看电影的期待,有参加歌咏比赛的认真排练,有松花江泛舟、太阳岛游览,有观冰赏雪、对奕棋盘…… 那时,物质生活贫乏,文化生活简单,可象牙塔里的学子们却养成了精神贵族应有的品格、气质和修炼,心中充满阳光,脸上洋溢欢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高校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每年要举办校、系两级运动会。那年,我们第一次参加历史系运动会,我被安排到检录处工作。由于我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没时间观看各个项目的比赛实况,也顾不上关注七九级拿了什么名次。大会结束时,同学们拍照留念,让我在今天还能想起当时的星星点点。依稀记得,朝晔和国江是赛场上耀眼的明星,在赛道上仿若飞奔的骏马,给七九级争得不少荣誉。有照片证实,学校和系里还组织过越野赛,只是我没什么印象。大学期间,我对体育课很打怵,几个达标项目翻来复去总是不过关,特别是800米赛跑,最后由张宝生和黄岩峰“保驾护航”才勉强通过。体育课结业时,我的成绩只有75分,刚刚合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二班团支部按照章程规定欢送超龄团员光荣离团。哦,共青团员,我压根就没沾过边儿。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老爹从“三家村”黑干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混进工人阶级内部的工贼——阶级异己分子——里通外国分子——苏修特务,我自然被“入另册”,从15岁起遭受了无数白眼和歧视,入团?想都别想,政审就通不过。这是我人生的一个梗,且耿耿于怀,因为那对我内心世界的打击和摧残实在惨不堪言。好在我倔犟、坚韧、勇敢,终于走出长达13年的至暗,在阳光下和同学们一起心向晴空蔚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为难忘是吾师。那年,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古学课程结束,给我们讲课的孙秀仁老师分别与两个班同学合影留念。我记得,孙老师好像是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时任黑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虽然考古学是选修课,但大多数同学包括进修生都选了,照相的时候进修生也都参加了。多年后,我偶然翻到这张照片时,好不唏嘘——大学四年,咱们怎么没和其他任课老师郑重其事地照个相呢?我们的授业恩师:戚佑烈、周齐、彭铁生、徐玮、魏文清、蔡靖夫、宋怀仁、邓中绵、赵连泰、陈唯声、陈守普、徐枫、孙凤云、奚介凡、任重、孙占文…… 大多数已经驾鹤西去,健在者业已耄耋之年。无论健在的抑或离世的,都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了。</p><p class="ql-block">师恩难忘,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炎炎夏日三伏天,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同学被选定参加高考批卷。由被别人评判转而评判别人,感觉手中的那支笔好像对考生多少有点儿“生杀大权”,心里不免小人式窃喜------没想到啊,哈哈,我也有今天!可想到自己高考之路的艰难,评卷过程中遇到可宽可严的情况,总是心太软、不从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盛夏落幕,秋光在希望的田野流转。大四开学,同学们带着各自的被褥、换洗衣服和洗潄用品,在道外七道街码头乘船顺流而下,前往依兰和佳木斯进行教学实习。那是师范院校独有的教学设计,是我们登上三尺讲台之前的实操演练。下面的照片,记录了那短短一个月里的某些片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开学不久,我们去哈尔滨周边进行文物普查。同学们3--5人一组,“组自为战”,到指定地点开展调查。我和金德昌、张映雪一组,在某村一个农民家发现满满一土蓝子锈蚀的铜钱,初步推断是金代钱币,一时间有点儿小激动,以为找到宝了,马上报告上去。文管所派人戡验后,回复说铜钱是金代的不假,但没有文物价值。我们仨白高兴一场。</p><p class="ql-block">其他各组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物普查结束,文管所安排我们乘船去大顶子山(一说是老山头)游玩。彼时,毕业的日子即将到来,离愁别绪悄然滋长,同学们个个都是“我不想说再见,心里还有多少话语没说完;我不想说再见,要把时光留住在今天”。那天,大家放空情绪管控,在江边,在船上,在山顶,将隐于内心的情愫尽情释放,“有啥你就说出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生活落幕在即,每个同学的心里都鼓涨着不情不愿。当时条件下,能够表达惜别之情的主要方式,就是拍张照片,“献给未来的回忆”。如今,“未来”已来,我亲爱的同学,你可还能忆起当年的…… ?如果你忘了,我简略提示二、三 :</p><p class="ql-block">二班的班干部和团干部合影留念。纪阳,你是 league scretary ,主官儿,可否介绍一下其他几位领导担任的重要职务?</p> <p class="ql-block">同一个寝室朝夕相处4年,“勿忘我”是八兄弟的临别赠言。有一首歌会唱吗?《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老狼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一张张2寸小照上,容纳了多少彼此的不舍和留恋。40多年过去,你给它添加了多少内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毕业证和一个学位证标志我们学业有成,大学时代画了一个360度的圈。从此,众同学“挥手自玆去”,开创“人生新纪元” 。今天的回忆,究竟起源于哪年?1979?198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了,7个女生服从分配去偏远地区中学任教,那应该是最早的支教支边。离开前,美俏焉兮的七仙女把青春妙龄的绰约多姿和面向未来的豁然达观定格在校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后第一年还是第二年呢?什么事儿把几个女生聚到了一块儿?</p><p class="ql-block">已知:照片是在兆麟公园和松花江畔拍的,用的是海鸥120相机。</p><p class="ql-block">求:1. 拍摄年份? 2. 简要过程?</p><p class="ql-block">答对者将受到严重表扬,一准儿把你夸懵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好像是李敬晶来哈尔滨出差,秦翠华尽地主之谊,在南岗一个饭店请吃韩国烤肉。秦翠华对同学的热情和真诚简直没得说,除了在饭店招待同学,还多次在自家宴请同学。记得有一次她设家宴款待来哈尔滨出差的张滨辉,找了所能找到的同学去她家做陪。我本来说好要去的,由于单位临时派我到机场接国家发改委的一个官员,就没去成。唉,重大损失啊!一是丢了口福,二是没见到毕业后一直未谋面的张滨辉,三是错过了与其他同学的相聚。嗨,损失了就是损失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除了遗憾,除了惋惜,还能咋整?</p> <p class="ql-block">咋整?那就是再错过一次,再损失一回!我这个美篇还没做完呢,秦翠华又在“九转小磨”宴请部分同学。9月26号,她们一家五口老少三代从深圳回到哈尔滨,29号就要返回。这几年她在深圳照看小孙女,少和同学见面,虽说这次回来满打满算只有4天时间,她也要见见同学,于是就有了这场饭局。之前她电话通知我时,我早已定好与单位同事聚餐,时间交叠,就没参加上。唉,又错过了!又损失了!郁闷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我在国珠家见到高波和小薛,起因好像是小薛从东瀛回来…… 国珠,劳驾你接茬儿往下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窗四载,如一幅清新的画卷,想起来就神清气爽;学友情谊,如一杯岁月的陈酿,品起来就回味绵长;同学相聚,如一曲澎湃的交响,听起来就心胸激荡。1993年,时任省直机关党校校长的孙玉芝策划组织了毕业10年同学聚会。那是我们告别哈师大后第一次大型聚会,历时两天,很有特色,同学们个个心向往之,情绪高涨。我印象最深的是回学校与老师们见面座谈、汇报各自工作中的成绩。等到刘敏发言时,人家根本没说自己发了多少文章,写了几本书,得了什么奖,就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 我的成果就是有了一个7岁的女儿 ” 。当时我心头一震:高啊!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成果呢?而那年拥有相同成果且当场展示的,又岂止刘敏一人!看看那些超级无敌小可爱,简直是要把人萌翻的节奏!现在,那些萌娃大多早已有了自己的萌娃,他们如果看到这几张照片,会做何感想?唉,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年华似水流!大概率这是两代人共同的感慨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黄同学岩峰在和兴路宝食林饭店宴请本班同学。岩峰毕业后到呼兰师专任教,不久弃教从商,有魄力,有闯劲!那次他请客之后,再没见过他,很想知道他现在一切可好!</p><p class="ql-block">谁还记得那是哪一年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算起来,大概有30来年了吧。那年,在安徽黄山开往杭州的长途汽车上,我接到肖燕清的电话通知 —— 一班 monitor 高波邀请众同学次日去他老家肇东一聚。我遗憾地表示:就算是打飞机,也不赶趟了呀!唉,那么难得的大型同学聚会,被我生生地错过了!令人欣慰的是,我到杭州后的三人小型聚会,同样非常难得。那是我第一次去杭州,也是毕业后第一次见到李坚和张滨辉。他俩在家设宴盛情款待,让我在感受友情之深厚的同时,更享受到亲情之暖心。李坚有课,不能陪我玩儿,就让我骑着她的单车自由行。李坚那车呀,怎么说呢?许是江浙一带总下雨的关系,两个轱辘的车圈和辐条全都严重生锈,根本看不到原本的亮色,冷不叮一瞅,不免心生疑问:这车能骑吗?欸,人家李坚就是骑着它上班下班、出门办事的。于是我也骑上它把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转了个七七八八,什么西湖十景—— 三潭映月、柳浪闻莺、花巷观鱼、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苏堤春晓、雷峰夕照…… ,什么九溪、灵隐寺、岳王庙、虎跑泉、六合塔、钱塘江 …… 简直不要太惬意、太过瘾、太尽兴哦!</p><p class="ql-block">欸,说着说着,有点跑偏;说来说去,话到嘴边儿竟忘了那是哪一年。下面照片里的同学,知道的请举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文素调往绍兴文理学院任教,举家南迁之前,国珠、艳霞、王莹和我去阿城与她话别。我忘了那是哪一年,文素,你肯定没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五月的和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各路同学携春风回到哈师大,为学校50周岁庆生,同时再次大规模聚会。继发为此劳心费神,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由于工作太过繁忙,我匆匆赶到时,校方组织的各项活动已近尾声,好在还和同学们拍了几张照片,以示我没缺席。各位同学,谁能介绍一下当年校庆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杭州,闻名中外的“人间天堂”,它有沁人的花香、醉人的诗行;它挽着我的思念,牵着我的梦乡。2005年再去杭州,逗留一天,只为看一眼李坚。没想到竟然还见到了美群、艳丽和她的乖巧小千金。那时,艳丽已经从日本回国,定居杭州;美群在杭州进修,为期一年。如果没记错,打从毕业我就没见过艳丽,美群和李坚则是又一个十几年没见。老同学久别重逢,倍儿亲!抵达时,李坚接风,离开时,美群饯行,我的心啊,那是蜜里调油,又甜又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个批次的同学去大庆,与在那里安居乐业的同学小聚。</p><p class="ql-block">问:每一次什么情况?请说出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经过。</p><p class="ql-block">答对了加鸡腿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出差绕弯去绍兴。提到绍兴,人们必然会想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想到小桥流水和乌蓬船,想到弃医从文、以笔代伐的鲁迅及其笔下的祥林嫂、华老栓和三味书屋、咸亨酒店…… 可是,我去那儿就是想看看文素。时间荏苒,文素一去经年,她在它乡还好吗?心里不免惦念。去了,看了,知道她和家人都挺好,心下即安,而文素的厚道、实诚,又令我于心不安。说啥好呢?唉,就是同学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她们几个去王晓依家后院小菜园摘黄瓜、摘柿子。一年后,我和老伴儿也去了,不过我可没摘人家的菜,什么黄瓜、柿子、辣椒,晓依提前都给摘好了,而且挺多,拿回家吃了好几天呢!嘿嘿!谁都别羡慕嫉妒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休第一年,仲夏时节,我从农村带回不少老乡家后园子种的菜,绿色的。可是太多,吃不完。正犯愁呢,国珠报告:孙大姐和文素都在哈尔滨。哎呀,那快让她们来帮忙吃菜。老伴儿知道后,又要去买鱼,又要去买肉,我没让去。吃什么大鱼大肉呀?健康饮食,以菜为主。再说农民自家的菜,城里人一般还吃不上呢!第二天几位来了,王莹一进门就扎上自带的围裙动手干活,屋里屋外的忙。过后,老伴儿感叹:你们同学感情可真不一般!就跟自己家姐姐妹妹似的,粗茶淡饭也不嫌!” 我说:“ 那是,我们是同学加姐妹,友情兼亲情。” 真的,那天没做什么好吃的,茄子豆角、黄瓜辣椒,绝对正版的家常便饭。姐儿几个吃好没吃好不确定,但肯定吃饱了。甭说别的,在家吃饭不就这样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时光似梦。同学相见,是心灵渴望的甘露、梦中希冀的春风。人多也好,人少也罢,见了,到往事的长廊上走走,听听熟悉的声音,看看昔日的面容,感情就在不经意间加长、加宽、加深、加高、加重。多少年来,不时听闻同学在各地随机相聚、偶然相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我们相识35年,在哈尔滨大聚三天。那是七九同窗最隆重的节日,大家的热情绝超流火的七月天;那是同学感情的饕餮盛宴,每个人都把重情重义泼洒得心神怡然。为了安排好聚会的方方面面,身在哈尔滨的同学成立由郭纪阳牵头的专班,从策划到实施,方案改了又改,实地考察一遍又一遍,千方百计查找“失联”同学,就差“启用公安局破案”。肖燕清、龚江红、战继发、关静杰、张晓校、张冬华、王晓依、王国珠、赵秀丽、秦翠华、刘国江、钟晓明…… 默默无闻,顷情奉献。同学们踏歌而来,从北京,从上海,从杭州, 从绍兴,从深圳,从东莞,从 ……。聚会三天,盛况空前,讲三天都讲不完,根本讲不完。既然语言难以述说,那就用歌声来表达吧——</p><p class="ql-block">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p><p class="ql-block">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p><p class="ql-block">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p><p class="ql-block">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p><p class="ql-block">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p><p class="ql-block">在阳光灿烂欢乐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p><p class="ql-block">星光洒满了所有的童年,</p><p class="ql-block">风雨走遍了世界的角落,</p><p class="ql-block">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p><p class="ql-block">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又是一个春天,几位同学在京城频频见面。第一次,上饭店,孙大姐志钧请吃好吃的;第二次,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第三次,去通州,先到大运河森林公园游玩,再去国庆和艳霞任教的学校,在人家校园草坪里挖婆婆丁。如今,还记得齿颊留香的美味佳肴,记得潞河校园的百年风貌,记得在那些珍贵文物前的驻足凝视,记得京杭大运河起点的春风拂面、春水微澜、春柳泛绿、春花吐艳…… </p><p class="ql-block">另,头一年的五月四号,我和孙大姐去通州,与国庆和艳霞在他们校园一起“致我们逝去的青春”。中午,国庆他俩请我俩在大白梨饭店吃烤鸭,而后去参观了韩美霖艺术馆。国庆和艳霞因工作调动“移民”京城后,常常以地主自居,每每尽地主之谊,到过北京的同学都有亲身体会吧?感谢国庆、艳霞的同时,心里也有“不满”,想冲他俩振臂高喊 “打到地主” 。因为我和其他在京同学当地主的意愿总是被他们“一票否决”。不带这样的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春夏之交,辽东半岛的樱桃马上就要熟了,五个女生分头从各自所在城市前往大连,一起玩了6天。大连嘛,早都去过好几回了!但是你知道吗?与老同学相携出游,别有一番情趣,心情完全不一样,其间的任意随兴、自由自在、为所欲为、身心放飞,非亲历,难解其中味。好几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鱼肉饺子的鲜,大红樱桃的甜,棒槌岛的美,金石滩地质公园的雄、灵、奇、险…… </p><p class="ql-block">同窗好友结伴游,</p><p class="ql-block">纵情恣意无烦忧。</p><p class="ql-block">祈盼来日再携手,</p><p class="ql-block">天南地北足迹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邱吉尔有云:“首相是暂时的,家庭是永远的。”人到了一定年龄会深深地感到,儿女的成家立业远比自己的功成名就重要得多,所以操办孩子的婚姻大事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只要听闻下一代婚嫁,同学们能参加的保准到场,因故参加不了的也一定是人不到场心意到位。那年,晓校家闺女出阁,7个同学前往祝贺;那年,晓明和小关的儿子娶媳妇,8位同学共赴喜宴;那年,继发家公子大婚,10个同学去喝喜酒;那年…… ;那年…… 同学们耳闻目睹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时刻。过往40余年,大多数同学几次成功实现身份转换,从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公婆、岳父岳母——为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哪一回不是笑在脸上、乐在心窝?作为老同学,又哪能不同喜同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6男3女共9个同学沿鸡西——虎林一线畅游好几天,去了兴凯湖、珍宝岛、二战终结地…… 一路上嗨翻了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元月,应李坚之邀,旅居海南的同学在万宁石梅湾集结,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聚会。遥想当年我们在白雪飘飘的北国同窗共读时,可有人脑洞大开,预判有朝一日在椰风浪涌的海南聚会吗?没有!没有!!那是一次开创先河的聚会,大家已将其永久性存储到记忆的硬盘。李坚的精心安排和盛情款待, 更是给每个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珍藏——丽日蓝天、碧海金沙;鲜花盛开、椰风轻拂;咖啡醇厚、烤肉鲜香;欢声起伏、笑语连绵,那场景,那心境 ……谁来全面、具体、详细地描述一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如茶须细品,岁月如歌要静听。上了年纪才明白,世间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 ,内心的平静才是灵魂的家园。那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新冠病毒暂停作妖,四位女同学在醉人的秋色中小聚。流连于钻石般的音乐厅前,漫步在满目秋色的外滩湿地公园,抚秋风,沐秋阳,望秋水,赏秋光,那份恬静与安宁,那种舒心与欢畅,只可意会,无法言传。那是哪一年来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缘分,安排了今生相遇;真情,换来了彼此珍惜。前年,在海南,过没过春节呢?十有八九是过了,我从海口去澄迈看望孙姐。那时她因胆结石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身体还在恢复中。而我早她一年半做了同样的手术,身体已恢复大半。俩无胆无石(识)的七旬老妪坐到一起,虽胖瘦有别,却也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新冠病毒还在作怪,稍微消停点儿的时候,几个女生趁机自京城回乡省亲。夏秋冰城忽相遇,哪能不趁机聚一聚?肖燕清曾说,到了咱们这个年龄,聚一次,赚一次!于是,2022 年8月8日,八大美女当机立断,凿凿实实地赚了一把!聚会接近尾声时,疫情再次拉响警报,8个人水足饭饱后便一起就近检测核酸。事后,国珠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晓依则提出“应该载入史册”。哈哈,以核酸检测画上句号的同学聚会恐怕是历史的空前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梦也想不到啊,2023年2月,在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我和项福库“两个人聚会”!大学毕业后,我与项同学从未谋面。哪成想,整整40年过去,我们竟然飞越八千里路云和月,再见于夏日的奥克兰!要说这同学感情可真不是盖的!纵然是长达40年没有任何联系,纵然是从20世纪穿越到了21世纪,重逢时竟没有一丁点儿生疏感,有的只是惊讶不已、喜出望外和言之无尽。我问一下,咱同学中还有谁也曾在异国它乡聚会?是否与我同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五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别样清新。满城的古都风韵,厚重而深沉,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的灵魂。在一年中最富生机与活力的季节,国庆夫妇约在京同学小聚。得知信息时,我正在新西兰,到北京的飞行距离是10700公里,实在难以赴约,可不去心里又痒痒的。思来想去,灵机一动——请艳霞帮个忙。艳霞没打喯儿,爽快答应,于是有了下面视频中的一幕。那天有6个同学参加聚会,实到8人。以我的年龄为坐标,两位“编外人员”,一个是姐夫许宏伟,一个是妹夫陈庆生。猜猜,哪个是姐夫,哪个是妹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p><p class="ql-block">天缘:莺飞草长,四月人间。</p><p class="ql-block">方位:首都 东城 南锣鼓巷。</p><p class="ql-block">事件:京城同学再聚首。</p><p class="ql-block">看着他们笑逐颜开的样子,不由自主送上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人</p><p class="ql-block">“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么快乐,那么恬淡;忘了日月如梭、光阴深浅,忘了已是花甲之年、古稀之年。</p><p class="ql-block">谁说岁月不饶人?我们也没饶了岁月呀!“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p><p class="ql-block">“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亲爱的同学,我心中的你,始终是洋溢着青葱张力的靓女俊男,质朴、真诚、良善,无关平凡非凡,世间仅此一款!</p> <p class="ql-block">多么希望,岁月回转,往事重现;</p><p class="ql-block">多么希望,回到魂牵梦萦的那年 ;</p><p class="ql-block">多么希望,找回我们共同的从前 ;</p><p class="ql-block">多么希望,人生永永远远如初见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2日初稿于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今年,2024年,农历甲辰龙年,我的本命年。生命历经6回天干地支的轮转,已然是古稀之年。到了这个岁数,忘性一天比一天好,前一秒还想得好好的事儿,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许多陈年往事。这就像侯宝林老先生说的,“眼前的事儿想不起,过去的事儿忘不掉”。</p><p class="ql-block">一辈子走到现在,我想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人生做一番总结。想法萌发于今年春节,但迟迟未付诸行动。原因嘛,就是一直没找到切入口,不知从哪里下手。夏末秋初,10个女同学在群力外滩湿地公园相聚,有人提到今年是七九同窗相识45年,突然激发了我的灵感。回望来时路,让我受益终生的是在哈师大4年的求学之路;回想同路人,令我心心念念的是同师受业的七九同窗,尽管林泽荣、金德昌、刘运魁、吴春英、薄伟、于晓勇去了天堂,也始终不曾忘记。45年了!事,历久弥新;人,历旧弥珍。于是,我的人生总结就从这儿动笔。</p><p class="ql-block">然而,真的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是速度慢。岁数大了,眼拙手慢脑子锈,效率太低,从开始到现在整了二十多天,不及龟速;再就是素材少。我把自己保存的照片全部找出来,“可汤吃面”,能用的(既使不够清晰)全都用上,还是不够,好在小柏、秋芝、纪阳、国庆、艳霞等同学热心帮忙,全力增援,方得以弥补。在这儿郑重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啊!” ;还有就是判断难。有些老照片距今久远,不容易甄别拍摄的时空背景,从而导致有的事情难以讲清楚、说明白。最初我觉得,这个美篇是给自己看的,不必那么较真,大致差不多就行了。唉,人老了就容易原谅自己,而且常常自己拿自己没办法。可是现在我想拿出来给同学们看看,一是希望勾起大家关于相识以来的美好回忆,写出或做出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45年的同学情,绝非一个美篇可以囊括,那我就扔出一块粗糙的“砖头”,引出一块又一块精粹的“美玉”;二是希望同学们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告诉我,我好尽快更改、校正。从某个角度说,这也是我们七九同窗的共同回忆,所以我想让它尽量完美。说到这儿,就要感谢晓校,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本篇不当之处得以修正,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其实,美篇这玩意儿现在用的人不多了,更多的人玩视频、抖音、快手啥的。那些东西我还不会,眼下只会做美篇。我觉得,美篇比较适合年龄大的人。因为它是静态的,看的过程中自己能够控制节奏,想看仔细点儿,就停下慢慢看,不像那些动态的,要是眼神不济都跟不上趟。再说,美篇可以利用文字的魅力弥补画面的不足,没准儿还能加分。还有就是美篇的容量大,视频和抖音啥的根本承载不了。当然,如果有时间,有精力,还是要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要不然美篇看多了,就感觉不那么美了。</p><p class="ql-block">人到晚年,要活得有质量,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得有高配的精神生活,两者兼而有之,才会有老年知识分子该有的精气神。怎么说,咱也是上过大学、念过书的文化人,那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晚年的吃喝玩乐,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花有月、有喜有乐。</p><p class="ql-block">衷心希望每一个同学------</p><p class="ql-block">老如苍松青翠 沐浴夕阳金辉</p><p class="ql-block">美似繁花盛开 灿若云蒸霞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9日完稿于哈尔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