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李伟(原创) </p><p class="ql-block"> 近日,月湖区教体局召开2024年兼职教研员会议,并举办教研工作论坛——<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有法,“研”有方,凝心聚力谱芳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省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罗兰老师以兼职教研员的身份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受邀上台发言。会议结束后,罗兰老师及时向团队成员及学校教师传达了会议精神,着重向我们阐述了教体局万鹰局长以《回归 回应》为题做的总结报告。</p><p class="ql-block"> 万局长指出:在当前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现象。一群老师凑在一起听一节课,展示课后大家简单讨论一下,再一起写个总结,便认为这就是教研。然而,这样的教研活动真的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吗?我们不禁反思,学校教研活动究竟应该如何高效开展?又该如何读懂课堂、读懂学生呢?万局长提出,教研工作应回归课堂,回应教师面对的真问题,做真研究,并且给出了八个具体策略建议。下面谈谈我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第一:在平常数学教研活动中,听一节课不应只是走过场,而应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在听课前,老师们可以确定明确的观察点,比如教师的提问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这样在听课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为后续的讨论提供具体的依据。展示课后的讨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赞美或泛泛而谈。老师们应该敢于提出质疑,深入分析课堂中的问题。比如,某个教学环节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困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才能真正找到改进教学的方法。而写总结也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将讨论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明确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同时,总结也可以分享给其他老师,促进共同进步。要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还需要创新形式。可以组织专题研讨,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课例研究,对同一节课进行多次打磨,观察不同教学策略的效果;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拓宽老师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第二:读懂课堂,需要我们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到学生的反应、互动、生成,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们要学会分析这些信息,了解课堂的节奏、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读懂学生,则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交流沟通、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情况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点和困难所在。只有真正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p><p class="ql-block"> 第三:利用教育新技术。老师们要学会利用新技术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如教学课件、动画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时候教学新技术的利用,往往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时,通过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老师们要相互学习,相互分享好的教学资源,要怀着空杯的心态向优秀的老师请教。</p><p class="ql-block"> 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追随罗老师做真实的教研。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研究活动,真正读懂课堂、读懂学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span>促进教师团队和谐发展。</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