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民兵篇第九集:杨家军和老周

梁宝平

<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春芝(安康优秀女作家)</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大秦风</p><p class="ql-block">演唱:宝鸡学兵合唱艺术团</p> <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是铁道兵、民兵、学兵,写在秦巴山间的壮丽史篇!</p> <p class="ql-block">民兵典型:杨家军和老周</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20日,镇坪县花坪、曙坪、上竹、城关、钟宝等地 </p><p class="ql-block">3000名精壮男女民兵成立的民兵团,一个女子直属连,在几辆大卡车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前往安康关庙张山、早阳一带修建铁路。山路弯弯,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坐过车的山里人,随着一路的颠簸,最初的兴奋和激动渐渐被晕车和恐惧所包围,一边是陡峭的大崖,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山谷,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天黑了不敢走,歇一夜第二天继续出发,几天后到达目的地。先是配属5851部队在石庙沟打前站,后来又配合5853部队从安康大桥到七里沟修筑贯通公路,接着修石庙沟大桥,经过两个多月的会战,于同年10月20日结束。女子13 连、8连、16连坐轮船到关庙,被5855部队接到东站、早阳的张山一带,和西安的学兵5连、6连一起开山放炮、浆砌片石...…</p><p class="ql-block"> 杨家军十几岁就参加了三线建设,是镇坪县民兵团15连的民兵。他说当时的民兵基本都是按部队编制,一个连配一个军代表,连队设正副连长、指导员,下设排、班。他们纪律严明,吃饭、睡觉、学习几乎和部队一样都是军事化管理。也搞军事化演习,如果号角吹响:一长二短全连集合,一长一短小病不管,长短不一全体集合。后来开始搞边阻站,就在隧道开一条截水天沟,以拦截雨水,避免雨水冲刷洞门,或在洞外坡脚处挖设排水明沟,防止雨水倒流入隧道内。他们和女子13连还有西安的学兵连24小时不间断施工,做到“换班不歇人”。谈起西安的女学兵,杨家军竖起了大拇指,说:“这些女学兵个个都是好样的,干活肯卖力,哪里苦就往哪儿去。她们嘴里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就是来吃苦的。还有当地的老百姓,那可真的是贴心地对铁道兵、学兵和民兵好啊。他们自己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饿肚子,可为了支援三线,把家里库存的粮食和蔬菜都给部队和我们送过来,说无论是当兵的,还是西安的学娃子,还有他们这些小民兵,离开家离开亲人,到这儿来搞建设,都很不容易啊! 当地的农民朴实、善良,令大家感动,也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阶级斗争陡然紧张起来,早上上操,立正、稍息、背毛主席语录,完了才准吃饭。那时好多人都觉得林副统帅是毛泽东主席的接班人,可一夜之间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 连长就天天给他们学习,说:任何背叛毛主席,想另立中央的阶级敌人,我们都要坚决抵制,要团结不要分裂,坚决反对叛徒、野心家林彪及其死党叶群的叛党卖国行为。大家不敢多说话,跟着陈连长一起喊口号。那一年,家里捎来信,说奶奶去世了,他想请假回去,连长说阶级斗争这么严重,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施工又这么紧张,不许请假。白天他依然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埋头苦干,到了晚上,一个人悄悄走到室外,对着 天穹深处,那渐渐升起的一钩薄如纸片的弯月,默默哀悼,暗自神伤,也祈愿奶奶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繁重的劳动之余,民兵们的业余生活除了看电影,最隆重的便是庆祝五一劳动节全连的文艺节目大会演。那个时候,看电影要一个排一个班结伴 跑到 六、七里外的地方去看。演得最多的《智取威虎山》《狼牙山五壮士》让他们百看不厌。文艺节目则多是5855部队文工团与学生兵5连、6连、文工团表演的小节目,比如《战斗在襄渝线上的铁姑娘》《红灯记》等,看到高兴的地方,他们就哗哗地集体拍手大声叫好,离场时,也和军队一样齐刷刷地站起来正步走回去。1973 年下半年,铁道兵部队开始撤场,镇坪县的民兵转到关庙的沙石厂继续施工。那个时候89202部队接管5861部队,部队认为他们在前面的几个地方扫尾施工中很有经验,就把杨家军所在的15连,派往刘家梁、江北的西站、铁二中等地建路、建房子、做刷漆等收尾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5年8月24日最后一个退场的。” </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是最后一个退场?”我很好奇。</p><p class="ql-block"> 杨家军说:“整个镇坪就剩我们15连一个民兵独立连了,那个时候廖</p><p class="ql-block">中和任连长,张金柱任指导员,任务是继续留在这里配合89202部队施工。这期间我的老乡、战友杨文友,在5861部队的时候受了一点伤,后来在修铁路的时候又因为生病,医治无效死了。当时的县革委会就开了介绍信,派我和张滩的小张一块儿去处理杨文友的骨灰和手续的交接,我俩把杨文友骨灰带回来交给了民政局。” </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镇坪县政府旁边的一栋二层办公楼里,找到的杨家军。现年62岁的杨家军退休后依然在行业内发挥着余热,交谈间隙,他时不时站起身来,热心地为我添上热茶。 </p><p class="ql-block"> 在我准备离开镇坪的时候,杨家军建议我去采访另外一名老民兵老</p><p class="ql-block">周。他说的老周叫周国友,当年是民兵连宣传队的笔杆子,受过伤瘸了一条腿,退休前是镇坪县城关镇、上竹镇的纪委书记,不仅把一双儿女培养得好,还是身残志坚的一位典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老周酷爱书法,现在是镇坪县书法协会主席,陕西省书协会员。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挥毫泼墨,楷、行、隶、草等多种书体铺满了房间。老周当年在宣传队和几位有点文化根底的民兵一块儿创办了一份《镇坪民兵报),他任主编。说当时没有印刷机,他们就找来废弃的不锈钢板,自己动手在上面刻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上去,一个礼拜出一期,虽然很辛苦,却乐在其中。《镇坪民兵报》内容积极向上,通过各施工队伍中、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突显的典型事例来鼓舞民兵的士气。比如花坪镇的女民兵,特别能吃苦,那一年夏天温度很高,一位女排长来例假不休息,带头率领全排背沙子和石料,一位女民兵见他们来采访,对老周说:我们排长可真是不要命啊!再比如镇坪女子13连,在55团团部发生的火灾中,冒着现场的灼热和呛人的浓烟,奋不顾身进火海救人……</p><p class="ql-block"> 1971年1月2日晚,在滚滩隧道施工中,因隧道塌方,5855部队6名铁道兵战士为保护民兵兄弟同时牺牲。老周受命前去现场采访,看见救援的人用手搬石块,那时能依靠的只有双手,他们一点点搬开了石块,指甲缝里全是泥沙,双手几乎无法弯曲,但没有人动摇,没有人退缩,只希望进去得快一些,再快一些。尸体被挖出来后,场面极其惨烈…….</p><p class="ql-block"> 事隔这么多年,提起这事,老周依然红了眼眶。</p><p class="ql-block"> 随后老周又简单地讲了一下自己受伤的经过。他说1971年夏天,上夜班清渣子时,一辆轨铲车开过来,两个上海的铁道兵战士正忙着低头干活,其中一个正好站在轨道上,眼见铲车压过来,危急中他一个箭步奔过去把那名战士推开,自己躲闪不及被铲车撞倒,右脚被车轮轧伤,血流如注...</p><p class="ql-block"> “虽然得到了及时治疗,但还是落下了残疾。”</p><p class="ql-block"> “当时补偿了没有?”我问。</p><p class="ql-block"> 他哈哈一笑,答:“没有。”且自我调侃着:“那时思想好,单纯。”</p><p class="ql-block"> 老周说得没错,要是按现在的标准,没个10万、20万怕是不行的。当然,社会背景不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就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理想、目标和追求一样。</p><p class="ql-block"> 杨家军和老周是我采访的民兵里走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想起柳青《创业史》中看到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与实践的艰辛,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看到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的主人公孙少平,他身上体现出来新时期农民奋发图强的一种强大意志。其实,每个时代总有时代的使命,但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除了自然的不可测,决定我们行为的,除了对事物的认识,还有欲望和恐惧两种因素。三者结合起来成为驱动我们行为的力量。当然,更有一种信仰和精神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告别老周和杨家军前往镇坪汽车站,刚检票进站,接到了杨家军打来的电话说:“我们镇坪民兵在三线建设中,是第一个八镑锤抡了3000下创记录的民兵团。”他们真的很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芳华绝代,岁月匆匆,回眸往昔,诗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热血忠魂豪气壮,</p><p class="ql-block"> 卫国保家撑脊梁。</p><p class="ql-block"> 手攥风枪英姿显,</p><p class="ql-block"> 襄渝线上威名扬!</p> <p class="ql-block">  青春芳华,是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为:李春芝。</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大专文化,属马,性情中人,从事过三年襄渝铁路建设(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地为陈家老庄,承担罗家岭隧道掘进,连队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四十二年人民公仆工作。爱好:藏书、阅读、写作、旅游、摄影、中医药研究,太极柔力球健身。个性:随和、随缘、随便。品行: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格言:工作越忙越好,生活越简单越好,精神越丰富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