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课例观摩活动

武汉外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理念,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2024年9月27日,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成功举办了“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课例观摩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刘小宝老师,各区课题组的教研员们与小学段数学教师,以及我校全体行政组与数学教研组教师。</p> 01 课例观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榫卯中的数学》</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课是由五里墩小学戴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跨学科融合课《榫卯中的数学》。戴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榫卯的历史文化,聚焦榫卯的组成结构,用数学的语言对其进行分析表达。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活动:确定卯眼、确定榫头、制作方凳让学生们体会凳面、凳腿、横梁之间榫卯中蕴含的数学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融合传统文化与日常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刻感受到数学之美及实用价值,感悟其与美学、力学、哲学相融合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探秘正六边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b>第二节课是由井冈山小学贺瑄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跨学科融合课《探秘正六边形》。贺老师以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生动场景为引子,引导学生们从已知到未知,运用迁移与转化的数学方法研究有关六边形的知识。在拓展与应用中,进一步通过生活中正多边形的实例,如多边形雨伞,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之美,初步感受极限思想,体会正多边形与圆的联系。最后由数学学科跨越到科学学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正多棱柱的抗压性,培养了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开启了一场精彩的跨学科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物有时节 节气知多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节课是由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胡威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跨学科融合课《万物有时节 节气知多少》。胡老师借助节气歌,带领学生们走进二十四节气,引导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探索节气的由来与时间间隔的规律。在亲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中,学生们逐步完善节气轮盘,深刻体会节气的历史演变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堂课中,胡老师成功地将数学与文学、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元素融合,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跨学科学习的乐趣。</p> 02 教师说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老师巧妙地从数学知识体系与多学科课程融合这两个维度出发,引领我们踏上了一段探索榫卯结构与跨学科课程融合的奇妙旅程。通过深入剖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并据此精心设计分层次的教学方案。在素养评价方面,戴老师强调了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贺老师紧扣数学的本质,同时鲜明地展现了跨学科的教学理念,以此为核心构建了精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已知迈向未知、从有限拓展至无限、从平面跃升至立体,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充满趣味。在跨学科方面,贺老师巧妙融合了体育、科学、艺术与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胡老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导航,精心设计并呈现出具有鲜明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清晰凸显了教育的育人方向。以行动为指南,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巧妙展现跨界思维的魅力,将语文、科学、数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多元丰富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胡老师精准定位了学习目标,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注重动态推进教学过程,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span></p> 03 教研员点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尾声,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刘小宝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跨学科课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点评,对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充分认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老师精炼地概括了三堂课的独特魅力,分别体现在“做”中学的知识沉淀、“用”中学的实践应用以及“玩”中学的兴趣激发,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应重视项目物化成果的展示,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引入生动鲜活的情景,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精确把握课题切入点,以深化教学内容;同时,要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等。最后,针对综合实践课的未来开展,刘老师从项目的选题策略、目标设定、驱动问题的设计以及实际操作流程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论述,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明晰的方向与路径。</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研究,不仅是思想与智慧的交锋,更是学习视野的拓宽与创新思维的萌芽。以此为新起点,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更多跨学科的学习平台,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

跨学科

学生

数学

老师

融合

榫卯

学习

节气

实践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