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山水明瑟,泉水众多,以泉水名播天下,尤以百脉泉最著名。百脉泉位于明水古城东侧,龙泉寺内,因百泉俱出,故名百脉泉。百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历史上与趵突泉齐名。 <br> 清代《章丘县志》描绘的百脉泉 清道光《章丘县志》描绘的百脉泉、土鼓城及绣江河 15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八》中记载:“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今古城东北)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土鼓县(城)治建于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br> 唐宪宗时编写的《元和郡县图志·卷十》记载:“百脉水出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名。”隋唐时,明水一带隶属亭山县管辖,亭山县治在今曹范街道邢亭山村北。<br>北宋,曾巩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体现出百脉泉的重要地位。<br> 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举了济南七十二名泉;百脉泉名列《名泉碑》,注称“合趵突、百脉,总七十二。” 北魏郦道元编著的《水经注》书影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公元1248〜1333年)在《齐乘·卷二·水》中写道:“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 这位地理学家不仅将百脉泉与济南的趵突泉齐名并列,还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名泉。<br> 清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泉出县南明水镇,经县东关,合于淯(三点加盲字)河,又分流至济阳城东北,入大清河。”<br> 清道光《济南府志》记载:“百脉泉,在章丘县南三十里明水镇,方圆半亩其源直上,百脉沸腾,状若连珠,清莹寒冽,即绣江源也。”清代诗坛领袖王士禛的《百脉泉)诗:“山中百脉泉,流为绣江水,素沙映文石,粲若摴蒱齿。”则表达了诗人对百脉泉的赞美和喜爱。<br>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百脉泉 又据清代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山水卷》记载:“百脉泉位于县南25里(当时章丘县治在现在的绣惠街道),明水镇东,绣江源也。方圆半亩许,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如贯珠,历落可数,故名。”因泉从水底溢出,喷涌晶亮,水泡泛花而上,玉珠串串,碎而复圆,百脉俱出,似珍珠滚动,又名珍珠泉。历代章丘县志,皆把“百脉寒泉珍珠滚”列为章丘八景之一。<br> 在诸多著述中,对百脉泉记述得最为详尽的,当属清人王培荀的《乡园忆旧录》,该书曰:“百脉水,今名淯(三点加盲字)河,亦曰绣江。在今章丘明水镇,泉水流水,灌田数百顷。夏初往来,见平畴稻秧,一青无际,白鹭拍拍,飞入眼霭,宛然画图。村中康氏园,水流活活,浇墙绿竹,浓郁覆压,中植荷花满塘。迤南佛寺中有方池,净水空明,园珠千百,叠叠如贯,大略与珍珠泉相似。”唐济武与高念东两先生来百脉泉看荷花,唐有诗云:“箬帽单衫八月天,竹兜水国意萧然。尝怜涧壑无宾主,久约烟霞共往还。黄稻风来花外寺,青山雨歇树边泉。剑池孝水明湖馆,百脉名当第几传?”<br> 《乡园忆旧录》书影 1947年的百脉泉 上世纪60年代的百脉泉 上世纪70年代的百脉泉 上世纪90年代的百脉泉 百脉泉处于山明水秀之地,群泉密布,溪流纵横。它与济南的趵突泉,在水文地质结构上,“皆岱阴伏流所发”,脉络相承,在地理位置上则遥相媲美,堪称姊妹泉。<br> 白日赏泉,可观百脉沸腾,状若贯珠的泉韵盛景。夜晚赏泉,更惬人意,泉吟琴鸣,凉风习习,花香阵阵,令人如醉如痴。 <br> 据史料记载:古之百脉泉,深数丈,水清见底,锦鳞追戏,出入芹藻之间。清乾隆年间知县张万青倡导对百脉泉做了一次修整,泉池由“品”字形三池组成。清朝道光《章丘县志》有“张公池”的记载。 <br>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张公池” 1958年,章丘县人民政府由绣惠镇迁至明水,在疏浚明水湖的同时,对泉池进行改建,将“品”字形三池合并为一池,南北长26米,东西宽14.5米,深2.2米。池中东西架一虹桥,泉池似“吕”字形,池壁皆由青石垒砌,池岸及虹桥装饰雕刻石栏。四壁雕石上镌有名人题句。池北壁中间仍保留原石刻“百脉泉”3个大字,笔迹端庄流畅,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北平人迟海鸣题写。两侧有石刻楹联3幅,其一是:“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 这是当时的县令冯云和所题。其二是:“一泓清沁尘无染,万颗珠玑影自圆。”选自清康熙五十六年举人、曾任河南汝州州同的章丘绣水人韩尚夏诗《珠泉》。“方池半亩水盈盈,萍藻交横彻底清。万颗珠玑时沸涌,一天星斗自空明。绿筠雨过色偏好,黄稻风来香细生。应识寒泉分济脉,倚栏闲自洗茶铛”则选自清代秀才章丘人焦诜曾诗《百脉泉》。 “百脉泉”三字由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迟海鸣题写 今之百脉泉,经过整修,由原来的“吕”字形又改为“品”字形,池壁名人字迹清晰可见,周围的雕栏装饰一新,梵王宫上覆琉璃瓦,金光闪烁,砖雕迎风,吻脊走兽,与彩楹画栋相辉映,色彩斑斓,蔚为壮观。泉眼吐珠溅玉,泉水清澈见底,绿草游鱼,生机盎然。 <br> 泉北面,有大殿“梵王宫”雄踞其上。梵王宫为龙泉寺的正殿,龙泉寺是济南地区著名佛寺,大殿庄严肃穆,殿内,佛像金碧辉煌,壁画形象生动。其门匾横额“梵王宫”和两旁楹联“台榭屯阴翡翠半涵兜率殿,池涛漾玉水云深锁梵王宫”,撰书皆出自明代词曲家兼工草书法家雪蓑之手。字势俊逸洒脱,若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忽而轻若蝉翼,忽而重若卷云,疏狂不羁,别具一格,表达了他狂妄桀骜的性格。梵王宫大殿东西墙上镶嵌着明朝名人、名宦的诗文,十分珍贵。如明朝成化壬辰年进士、巡抚大同都御史洪汉的《百脉泉次韵》:“到处名泉看欲尽,孰知此地泄天真。麻湾净泻千寻练,石甃平喷万串珍。山月冷涵秋共碧,荷风乱飐镜无尘。乾坤一段奇观处,疑是渊源接四滨。”<br> 明代诗人高达题诗(拓片) 部分碑刻拓片 镶嵌于大殿西墙的还有张鲲诗《百脉泉上》、明弘治进士高达诗《题明水寺》,以及明弘治钦差提督山东学政按察司副使沈钟诗《明水寺》等。 <br> 还有镶嵌在西外墙上的李开先诗刻《咏泉诗——一韵五首》,颇具历史价值。李开先,明嘉靖八才子之一,大戏剧家,海内称中麓先生,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郎,文选司郎中,后至太常寺少卿,因上书弹劾宰相夏言等权臣,被罢官还乡。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 47岁的李开先,挈妇将妾畅游百脉泉,留下此著名诗篇。咏泉诗《一韵五首》第一首写道:“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不霜清见底,漱玉寂无声。颗颗如珠碎,沄沄比镜平。不能容小艇,但可濯长缨。”濯缨,取自《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长缨”。言作者淡泊名利,荣辱不可夺志。第五首这样写道:“一丘新隐姓,百脉旧嘉名。时有山獐下,长闻水鸟声。林居有足乐,世事不能平。北虏南倭寇,何人为请缨?”表达了作者罢官还乡,隐居山林,仍忧国忧民,愿像汉儒终军一样弃请缨,不忘报国的夙愿。<br> 现在的百脉泉 泉吟琴鸣,禅房清幽,引来历代无数迁客骚人,吟诵名句世代流传。他们临泉吟哦,即景抒怀,宦海沉浮,荣辱得失,皆成诗篇。“寻到泉源另有天,梵王宫殿锁云烟。珠玑万颗霏霏雨,一片空明在眼前”,清马汝舟的赞叹情景似在眼前。幽幽百脉泉畔,不知留下了多少沧桑的积淀和历史的凝思。1999年,由著名园林设计专家周培正先生设计,对龙泉寺进行了全面修复,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成为百脉泉景区的园中园。<br>百脉泉水,蜿蜒北去,汇成32.8公里的绣江河,此为章丘人民的母亲河。两岸稻田万顷,芰荷飘香,更有那饮誉遐迩进贡皇家的明水香稻、清脆可口的明水莲藕,俱是百脉泉蕴养的珍品。 <br> 泉水贯穿了古城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明水这座泉城,也造就了古城的文化。<br>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