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強沟里是故乡》❶——故事里的东山底村

大地情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策划制作/大地情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字/憨佗 王迎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照片/贾丽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开篇说初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写在《伯強沟里是故乡》上线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邑城之东南,有沟,古称柏峪,今曰伯强沟,纵深40里,九岔十八梁,有村28。背靠望海、叶斗,面向滹源平川,左有憨山耸立,右有二龙守口。有水,古曰华严水,今称羊眼河,咆哮入滹沱。这里,山青水绿物丰。有真金白银万顷森林,有登山步道瀑布山珍,登上华岩岭,伸手可扶云摘星,下得沟来流水潺潺,鸟语花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历史悠久,故事动人。唐有法云寺,北汉有宝兴军城。五鼠五猫斗智勇,坐化和尚真肉身,金洞阳坡粪变金,县令放枣把水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道沟,毛主席住过,胡耀邦来过,习近平走过。红色电波划破万里长空,不朽篇章号令大军,留下难忘脚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道沟,佛国走廊,繁峙南大门。日寇猖獗时,共产党人传递了多少情报,撒下了多少火种?耿庄的铅锌,做成了多少子弹,消灭了多少敌人?万顷森林,建起了多少古建庙堂,撑起了多少大院民房?广阔的牧场,养肥了多少马牛,为滹源大地耕耘播种?一条佛国走廊,迎来送往了多少僧侶,沐浴了多少佛光?满山遍野的金银铁矿,填补了多少国库,富了多少人?困难时期,山谷、柳叶养活了多少饥民百姓?一条大河,浇灌了多少田地,惠及了多少村民?俯拾即是的传说故事,成了多少人的精神食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伯强沟,我们的故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斗转星移,人事更新。如今18个村,三千余乡亲已整体移民,虽没有洪洞大槐树下的妻离子散,亦有故土难离的不舍和心疼,梦里心里常现的是那山那水那熟悉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不应忘,也不能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下那里的山水遗存,风土人情,故事传说,先贤故人,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最好馈赠——尽管它并不完善,甚至还有差错。几十年后,也许这里能找到他们祖辈的脚印,植下的树,留下的泥土清香,知道原来这里才是自己的根!这就是我们编写《伯强沟里是故乡》的初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值此甲辰金秋,28个村30余篇文章上线,欢迎全县父老乡亲、社会各界人士纠错更正,转发传播,并在文章后留言。您的留言和转发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功德,伯强沟人也一定会记得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憨佗于甲辰仲秋</b></p> <p class="ql-block"><b><i>题东山底村 </i></b></p><p class="ql-block"><b><i><span class="ql-cursor"></span>王迎春</i></b></p><p class="ql-block"><b><i>鳞栉千户街巷连,</i></b></p><p class="ql-block"><b><i>四李三王名占先。</i></b></p><p class="ql-block"><b><i>憨山风吹桃李树,</i></b></p><p class="ql-block"><b><i>羊眼河灌莜粟田。</i></b></p><p class="ql-block"><b><i>大葱青白人自爱,</i></b></p><p class="ql-block"><b><i>豆腐方正世称贤。</i></b></p><p class="ql-block"><b><i>东梁长对两不厌,</i></b></p><p class="ql-block"><b><i>也效五柳乐陶然。</i></b></p> <p class="ql-block"><b>  故事里的东山底村 </b></p><p class="ql-block"><b> 作者:王迎春 </b></p><p class="ql-block"><b> 东山底。</b></p><p class="ql-block"><b> 村子东面倚偎着对面粱,粱高百米,长约里许,中间高南北两头渐矮,南北尽处各有一石碓突起,状如龙头,二龙一身,村子就像窝在龙身的的怀抱里,故东山底也称“二龙湾”。</b></p><p class="ql-block"><b> 村子有了山梁庇护,心里上觉得安全些。不好处是每天见太阳晚,夏天七八点太阳才慢慢爬出山梁尖,冬天则更慢;村西羊眼河,自南而来,向西流去,河对面是南峪口村,百米之遥。因为临河,村子显得润湿,树木都长的高大。向南抬头便是憨山,近在眼前,夏天晚上八九点一过,南风吹来,尽是清凉。向北,则是平地开阔,越过李庄杨庄山会村就是砂河镇,再远,则是恒山山脉东西横亘,遮挡了视线,望不到边。</b></p><p class="ql-block"><b> 自东山底村,赴台南行,始入伯强沟,地势渐高,天地渐窄,两侧山峰耸列,沟谷纵横,伴有河流琮琮。村子交通便利。村西紧挨着砂台公路,南去五台山台怀镇四十多公里,北到华北重镇砂河镇只有五六公里,过去骑自行车也就十多分钟到了。 </b></p><p class="ql-block"><b> 村子吃水方便。村西有羊眼河,河床里南北各有一处泉眼,泉水清甜。村子中央有一口老井,深两丈左右,井水清甜冰冽。八十年代后,村子里人家新盖的院子大多有打井,有的一丈不到两丈,水就冒出来了。县里东边一些村子,打井要六七十米深,水还是苦的。村里的田地少了些,一个人才一亩左右,可都是好田,种什么都长的好。种的最好的当然还是大葱。当地有谚“南峪囗的红萝卜,东山底的葱”。</b></p><p class="ql-block"><b> 秋天,收下的葱每棵葱白都有小孩臂儿粗。附近的县市,远到北京天津都有车来收购。而去走亲串戚,自行车尾绑上两大捆葱的,大多是东山底人。</b></p><p class="ql-block"><b> 村子北边有两个大圆土堆,绕一圈都有十数丈,村人称为“珠疙蛋”,我小时以为是“猪疙蛋”,常在上面摘一种带刺的野果吃。后来村子扩大,周边的地都盖了房子,两个“珠疙蛋”就夹在了人家新盖的房屋中间。</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据传说,早些年,可能用很久很久以前这样飘忽不定的说法更准确些,村子东面的对面梁是一条火龙转世,南北两头的石碓是两个龙头,而两个“珠疙蛋”则是两颗巨大的夜明珠。到了晚上,这条火龙全身红光四射,围绕着两颗夜明珠游转,炫彩夺目,人们说那就是二龙戏珠,两颗夜明珠是火龙的宝物。珠光宝气让人羡慕,也让一些人起了非份之想。因为是火龙,天命缺水,所以两个龙头都努力的要寻找靠近河流。南边自然是羊眼河。而其中又从村南边分出一支水流向山会村,正好距北边龙头不远。那时我们听村人说的玄乎:两条龙头如果探上了河流,就会把羊眼河吸干,从而法力大增, 而村子亦会繁华变身,据说会成为“小北京”,这其中的逻辑关系不能深究,所有的传说都是一样的。而就在此时,南蛮子路过。南蛮子又称“神南蛮”,大概是个南方来的有些法力的术士一类的人物,在我们这一带有比较多的故事传说,有时擒妖除怪,有时又窃夺当地宝物,亦正亦邪忽正忽邪。南蛮子见火龙马上要喝到水了,心里吃惊,如果喝到水,火龙法力大增,南蛮子也制不了了。就在两个龙头距河流只有数步之遥马上就要喝到水时,这个南蛮子使出了手段,宝剑刺入火龙的身体把火龙的心给挖了出来,火龙就死了。我们村也失去了成为“小北京”的机会,我们那时就觉的这个南蛮子特可恶,要不然我们也早就成为北京人了。其实那时候村子里去过北京的没几个,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小北京又该是个什么样,估计没人清楚。</b></p><p class="ql-block"><b> 火龙被挖出心脏的地方,留下一个洞,在对面梁的半山腰上,小时候上去过,里边只有两丈来深,两三人高,乱石成堆,一处石壁上挂着几块红布,显得有些神秘,有人说,里边住着某位大仙爷。</b></p> <p class="ql-block"><b>  二月二,龙抬头。村子每年这个时候请戏班唱戏,搭牌楼挂灯笼,办社火,扭秧歌,踩高跷,点黄河灯,过去还有燃放烟火,也有舞龙的,总之是非常热闹,是不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那条火龙呢?对面梁上,上个世纪农业学大寨时修了很多梯田,还种了不少杏树。听老一辈说,梯田种豆子春天撒一升秋后能收回一升就不错了,所以也就没人种了。杏树春天开花,村子里望上去梁上一片炫烂,长了青杏,大家都去摘,能逃过大家之手捱到秋天熟黄的没有几颗。倒是秋深叶子红时,从村子里望上去,粱上像是着火了般一片一片殷红如血。</b></p><p class="ql-block"><b> “珠疙蛋”还在。村子不断扩张,盖了不少新房,“珠疙蛋”夹在人家房屋中间,一时很难找到。有人说,那是两座古墓,还说有盗墓的曾进去过差点没出来。也有人说那就是两个土堆而已。没有成为“小北京”,村人都有遗憾。</b></p><p class="ql-block"><b> 后来又有人说,村子不景气,出不了人才,是村子的名字不好。“东山底”,都在山底了,哪有出头之日,后来就改为“东山”村了,不过大家说起来还是东山底顺口。村子改了名字后,似乎带来点好运,原来公社的驻址从南峪口迁到了东山底,不,是东山村,后来东山公社变为东山乡政府至现在。村子里出没出人才不知道,但人是增加了不少,尤其是近几年,山里人家实施迁移,接收了南山里的不少村民。村子的面积也比以前扩大了近一倍。村子里学校也由以前的平房改为二层楼几年了,一共二十几间房,学校里种了树和花,很漂亮。可一共只有三个学生,老师倒是不少,也有三个。教育如斯,怎么出人才呢? </b></p><p class="ql-block"><b> 村西边,旧时有一座庙,庙里有一口很大的钟。钟声敲响时,几十里外都可以听到。我爷爷活着的时候常给我讲,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村子里来了一个白白净净的中年和尚,住到村西的庙里,平时在庙里开班教大家读书认字,教大家算术,还教大家打算盘。在那之前,村子里只有在伪县财政局做事的一对父子俩会打算盘。我爷爷就是跟着这个和尚学会了打算盘,我爷爷还会写一笔不错的毛笔小楷,也是跟那个和尚学的。后来在另外一个村,和尚同其他几个抗日人员一起开会,被鬼子包围了,跳墙逃跑时,中了一枪,牺牲了。关于这个和尚我知道的实在不多,抄几句《淮南子.说山训》,勉强表达我未尽之意:“兰生于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b></p> <p class="ql-block"><b>一九五六年时,羊眼河发大水,冲垮了沿途好多个村庄,东山底也在其中。洪水过后,庙不见了,大钟也不见了,村人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那之后,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嘴里老是爱念叨:那口钟,声音可以传的好远好远哟……</b></p> <p class="ql-block"><b>王迎春,东山乡东山村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