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双城记

秋水(梅)

<p class="ql-block">美篇名:秋水(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0257557 </p><p class="ql-block">课文:部编版高中选修下《边城》</p><p class="ql-block">(少许照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我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寻之旅,从湘西的群山深处出发,第一站便直奔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的土司城,而后沿着蜿蜒的山路南下,最终抵达了沱江之畔的凤凰古城。这一路,脚步与目光交织,我不仅见证了土家族的独特魅力,更是一睹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p> 从门楼到冲天楼的震撼 <p class="ql-block">  踏入土司城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气势恢宏的土司门楼,雕花的木梁上挂着红灯笼,门楣上 “土司城” 三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拽进了土司制度的历史长卷。穿过门楼,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两侧是错落的土家吊脚楼,木窗上的雕花依稀可见,屋檐下挂着的玉米、辣椒串,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行至中心广场,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骤然撞入眼帘 —— 这便是冲天楼。它九重十二层的雄伟身姿直插天际,48 米的高度在周遭建筑中格外夺目。导游说,这座吊脚楼全凭木栓连接,无一根铁钉,是土家族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保持者。我绕着楼底转了半圈,仰头望着那层层叠叠的飞檐,仿佛能从木缝里窥见土家人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  </p> 从宴会厅到王殿前的沉浸 <p class="ql-block">  从冲天楼下来,循着隐约的歌声往西北方向走,便到了土司城的宴会厅。还未进门,就被门口身着民族服饰的土家姑娘拦住,一碗温热的包谷酒递到面前,伴随着 “贵客来,酒满杯” 的嘹亮敬酒歌,热情得让人无法拒绝。入座后,瓦坛装的酸肉、竹筒蒸的糯米陆续上桌,每一口都是带着烟火气的土家味道,让人在觥筹交错间感受到 “家” 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酒过三巡,我沿着宴会厅后的石板小径往深处走,尽头便是土司王城的核心 —— 土司王殿。殿前的空地上,正有民俗活动上演。最吸引我的是茅古斯舞,舞者们裹着稻草编织的服饰,头戴羽毛,脸上涂着红黑相间的油彩,随着芦笙和鼓点蹦跳、腾挪。他们时而模仿狩猎时的弓步,时而重现丰收时的欢腾,动作里满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忍不住跟着节奏拍手,后来竟被一位舞者拉进队伍,笨拙地学着摆臂。</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开王殿时,路过一间挂着 “西兰卡普工坊” 木牌的小屋,几位土家妇女正坐在织机前忙碌。她们手指翻飞,五彩丝线在木梭间穿梭,不一会儿,凤凰、牡丹的图案就在布面上渐渐清晰。旁边还有人在演示打油茶,铁锅烧热,茶叶、生姜、大蒜在里面翻炒出香,用木槌捣碎后冲上热水,茶汤金黄,香气瞬间漫了满屋。我端着小碗慢慢喝,舌尖先是微苦,而后回甘,就像这土家文化,初尝是新奇,细品才知醇厚。</p> 从码头到街巷的诗意 <p class="ql-block">  告别土司城,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终于在傍晚抵达凤凰古城。车子刚拐过一个山坳,沱江就像一条碧绿的绸带,突然铺展在眼前,两岸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黑瓦白墙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 —— 这场景,和《边城》里写的茶峒城竟有几分重合,“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只是这里的塔换成了城楼,人家换成了连绵的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  我先从北门码头踏上古城的土地,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光滑,缝隙里还嵌着些许青苔。沿着江边往东门走,吊脚楼的木柱一半插在水里,一半立在岸边,二楼的窗台垂着绿萝,偶尔有妇人探出头来,往江里涮洗衣物,木槌敲打石板的 “砰砰” 声,顺着水流漂出很远。这让我想起《边城》里的描写:“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凤凰的沱江也是如此,水是静的,桥是静的,连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就像《边城》想告诉我们的,最动人的生活,往往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平淡里。</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东正街往古城深处走,街巷两旁是木结构的老屋,有些挂着 “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 的牌子,有些则改成了卖姜糖、银饰的小店。我随意走进一家书店,墙上挂着沈从文的手稿复印件,其中一句是:“这地方一年四季无日无夜有一天不相同的光景,风色空气竟是无一相同,由于每个人眼目之差异,所看到的结果自然也不相同。”确实,此刻我眼里的凤凰,和《边城》里翠翠看到的茶峒,和百年前商人眼中的码头,定是不一样的。但那份依山傍水的宁静,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和,却从未改变 —— 就像《边城》的内涵,它写的从不是某个具体的城,而是一种未被惊扰的人性之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从灯火到归途的不舍 <p class="ql-block">  傍晚后后,我租了一艘乌篷船,从南华门码头顺流而下。两岸的吊脚楼亮起了灯笼,红灯笼的光晕映在水里,随着波纹轻轻晃动,像撒了一河的碎金。船夫戴着斗笠,摇着橹哼起了湘西小调,歌声混着水声,温柔得能掐出水来。我趴在船舷上,看水里的灯影、天上的星星,突然懂了《边城》里为什么说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因为在这样的地方,连时光都带着颜色和温度,连等待都成了一件美好的事。</p> <p class="ql-block"> 船行到虹桥附近,桥上的游人对着江面拍照,闪光灯一闪一闪,像星星落进了人间。船夫说,以前的凤凰夜晚没有这么亮,只有吊脚楼里漏出的煤油灯光,还有渔船上的马灯。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沱江的水总是一样的,“绿得像玉,静得像镜”,就像《边城》里的故事,过了这么多年,翠翠的等待、天保傩送的情谊,依然能打动人心,因为那里面藏着最纯粹的善良和最本真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我从南门离开古城,回头望时,沱江的水汽正慢慢升起,吊脚楼的轮廓在雾里若隐若现。这场从土司城到凤凰古城的旅程,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土家的建筑、歌舞、美食,凤凰的山水、街巷、灯火,还有《边城》里流淌的人性之美,都在告诉我:真正的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土地上、流在人心里的血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