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母亲去世三周年纪念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篇章 我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母亲1934年1月25日(农历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一)出生于内蒙古卓资县大榆树乡,当时母亲是地主家庭,家里雇着长工短汉(短工),母亲的爷爷有四个儿子,我的姥爷排行老三,母亲的爷爷把大儿子派出去做生意,二儿子、三儿子务农,小儿子在自家私塾请了教书先生读书,家里陆续读书的还有四个儿子家的男孩子,母亲作为孙女儿只能是和自己的母亲学家务活和务农,没有读书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的爷爷和父亲都很勤劳,在凉城县东窑子村打坝淤地,把荒地改造成农田,在那里又开辟了第二故乡,以种植豆类作物为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母亲3、4岁的时候,日本军队进村入户,母亲幼小的心灵记忆了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和日本女人的木屐。那时候的狼也特别多,母亲有一次在院子里解手,一只狼伸着大舌头匍匐在自家院墙上窥视着母亲,母亲吓得边哭边往家里跑,这只狼一下子就冲着母亲窜过来,母亲人跑进了家,裤带还夹在门外,我的姥爷闻声迅速从家里跑出来把狼赶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母亲10多岁的时候,我的姥姥用当时流行的蓝色印花棉布给母亲做了件漂亮的夹袄,母亲特别喜欢,可是姥姥不让平时穿,只等过节才让穿,母亲多次拿出来看看就又放了回去,赶上一次土匪进村,村民们都藏到山里,等土匪走了,回到家,母亲的新夹袄连同好多财物都被土匪抢劫一空,母亲因为失去了心爱的小夹袄气得脖子里起了一个大包,好几年才消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母亲是女孩不能在自家私塾读书,但母亲在门外偷听居然背会了三字经和百家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从3岁就开始裹脚,但小孩子贪玩的天性依然,14、5岁时带着小她5岁的弟弟爬树掏鸟蛋,回家用黑黑的大汤勺在灶堂里炒鸟蛋吃;姥姥作为家里最吃苦耐劳的儿媳承担着全家人的伙食和针线活,可是大地主家庭分麻的时候却往往分给姥姥的是最不好的麻,麻不好,就剥不出好麻绳,打不出好麻线,纳鞋底儿的时候就不好做活,姥姥为此常常生气抱怨,母亲很会安慰姥姥,更是机敏聪明,乘着人们中午吃饭的时候,偷偷跑出去把分给姥姥的不好的麻换成了好麻,姥姥高兴得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次,给姥姥分的白菜都是不好的白菜,母亲依然是用这种方法趁着中午人们吃饭的时候,把那不好的白菜扔到粮仓的最里面,来个调包计把好白菜偷偷的拿回家。对于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家人即使发现也不会指责什么,我的母亲用这种方式宽慰我的姥姥,让我的姥姥感受到了小棉袄的贴心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母亲常常说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怕,就怕狼。关于狼的故事还有一个:有一次母亲去地里摘豆角,一只狼尾随着她一个多小时,当时这只狼为什么就没敢扑上前呢?后来母亲讲:就是因为我的母亲手里拿了一个鞭子还挎着一个篮子,狼最怕带圈圈的东西,生怕把它套住。母亲一边摘豆角一边绕着那个鞭子玩儿,这个狼呢就害怕那个鞭子和那个篮子,所以没敢轻易出击,等到母亲走到了田埂路边儿时,在半山腰的村民看到了母亲身后的狼,大声吆喝,母亲此时回头才看到身后尾随着的那只狼,吓得惊魂未定!那只狼看到村民们跑过来,悻悻得钻到庄稼地里跑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篇章 我们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18岁那年,经人介绍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当时我的爷爷家里很穷很穷,可是母亲不嫌弃家穷,只看对了英俊帅气的父亲这个人,也喜欢父亲家乡后房子村,从小吃腻了自己家乡的豆类五谷,母亲说更喜欢父亲家乡那里盛产的莜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4年,父亲的爷爷奶奶与儿孙们的全家合影(后排右一为22岁英俊健壮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从小在自己姥姥姥爷家长大,父亲的姥爷是大地主家庭,很注重传统文化及传统礼仪,所以,父亲耳融目染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熏陶。但父亲天性桀骜不爱读书,宁愿天马行空。所以,父亲17岁选择了去当志愿兵,那个年代当兵很苦,后来复原又回到农村。父亲天性善良但不惧强权,属于“吃软不吃硬”那种硬汉子,遇到可怜人他特别同情,遇到不讲道理的人,他绝不退缩据理力争,为此村里心术不正的人都很怕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嫁给父亲时,父亲母亲的婚房就是一间10平米的小西房,<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且是土坯房。</span>父亲的结婚新衣服还是向自己爷爷借的,家里一穷二白,水缸都是缺了一角的破水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嫁过来后起早贪黑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善于经营,五年后就盖起了自己的新房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为了改变家庭命运,让父亲在外打工,自己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农活和家务,地里有庄稼,家里有猪羊鸡,小院子里还有各种蔬菜,角落里还不忘种一些花花草草点缀生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到村外井里挑水,把院子里的菜地浇好,再把院子里的牲畜喂好,回家再做早饭把孩子们叫醒吃饭,让大一点的看好小弟小妹,自己下地干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协助母亲干农活最多的就是大哥,大哥从小身体好,就像个小牛犊子非常有劲儿,干起农活也不惜力,是母亲的好帮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人说起母亲都感慨,母亲比男劳力都能干,为了多挣工分儿养家,什么时候都是挑最苦最累的活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39岁的母亲与3岁的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是40岁时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母亲与自己五个儿女在老家卓资县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父亲在清水河县上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已经在清水河县上班的父亲,把我们全家从老家后房子村搬家到了清水河县,当时我4岁,在清水河县城湾黄河边上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了六年,这六年的童年时光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在清水河县,母亲与大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二姐和我,在清水河县城塆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武川县107地质队到清水河县城塆勘探打井时,到父亲所在单位借炊事用具,父亲看到勘探队的伙食特别好,就主动问询他们需不需要炊事员?勘探队的人说他们最缺的就是炊事员,因为他们勘探队经常在野外作业,很辛苦,最需要吃苦耐劳且做饭可口的炊事员。父亲雷厉风行马上找到人事科长毛遂自荐,并积极主动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得到了人事科长的认可。可是原单位领导是不愿意放父亲走的,父亲用了一个小心机,乘领导外出开会心不在焉之际提出想调到107地质队,领导正要坐上121小轿车出门开会,气哼哼得说“想走你就走哇”,于是父亲拿着“口谕”和分管领导说了此事,分管领导以为是真,就开了调动手续,父亲调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内蒙古勘探107地质队(现在的内蒙古国勘院)。等到原单位领导开会回来发现父亲已调走,气得骂副职糊涂蛋,说自己那只是一句气话,居然被父亲当尚方宝剑利用了!哈哈,就这样父亲成功跳槽了!于是,清水河县城塆煤矿留下一个笑谈:“地质队打井没打出水,把个煤矿最好的炊事员给挖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我们全家随父亲搬家到了武川县,由于父亲新单位还没有给我们分配住房,我们全家暂时在一位农民家租房居住了一年,在这一年期间,勤劳的母亲为房东翻盖了西侧房屋,自己租住的正房也糊了房顶,院子里还为房东种了时令蔬菜,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到我们打算搬家走时,房东老俩口哭着拉着我们的手不舍得让我们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我们全家搬到了集宁父亲单位分配的职工住房,自此便安定下来,由于家里孩子们多,父亲和母亲专挑边户居住,只为能在旁边加盖一溜东厢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12岁的我,与父母在察右中旗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9年,爸妈喜悦的心情:二儿子要结婚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勤劳的父母亲不论走到哪里,说盖房子就盖房子,说搬家就搬家,从农村一直打拼到城市,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大姑一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还有其他亲友的关怀照顾,也体现了父亲母亲为了这个家夫唱妇随、勤劳奋斗的艰辛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们做儿女永远不能忘怀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篇章 母慈子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不仅勤劳,为人也宽厚,从不与人计较,也教育我们姊妹之间要互亲互让,有什么好吃的都是你让我、我让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待亲友也是能帮忙绝不推诿,在老家农村时,母亲用自己的奶水喂养了一个小男孩,只为挣回一台缝纫机方便给孩子们做衣服,可是父亲的二叔得了肺结核,他自己唯一的女儿说自己没有能力赡养,我父亲这个大侄儿把二爷爷接回了自己家,父亲把母亲用奶水换来的钱给我的二爷爷看了病,母亲没有买成缝纫机,依然是靠手工为孩子们缝制衣服和鞋子。接下来母亲便承担起照顾二爷爷的责任,直至养老送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缺吃少穿的艰苦岁月里,农村实行公社制,大家都要到公社集体干农活,在公社地里干活时允许吃不许带,于是母亲为了给家里省些粮食,只要是秋收胡萝卜或糖菜,就边干活边在地里吃,直到吃饱为止,为的是回家就不再吃家里的饭了,粮食省一口是一口!即便是在家里,也常常是煮熟的土豆一掰两半,沾点咸盐就能算一顿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来到城里,除了父亲和大姐,我们其余几个家庭成员好几年都没有城市户口,在那个靠粮票、油票、布票才能买到食品和物品的年代,母亲精打细算,捡煤核,打石子儿,到铁道边儿卸煤车,收集火车上漏掉的水泥……,养鸡养猪养兔子,每个月都要想办法给我们改善几次伙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不想吃粗燥的小米捞饭时,就和我们做游戏,把粥饭在碗里颠呀颠,颠成一个橄榄球🏈的样子,和我们一起一勺一勺玩着吃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性顽强乐观的母亲就是这样把艰苦的日子过成了快乐祥和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61岁的老妈开始学习织毛衣,陆续给姥爷、老爸、大姐和我都织了好几件毛衣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陆续长大成人,母亲也慢慢变老,虽然我们几个子女都是普通人,但我们在父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为人处事都是宽厚待人,从来不会尔虞我诈,兄弟姊妹之间也是互亲互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家风家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7年2月,全家人在集宁合影留念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九八年正月二十二,父亲66岁生日,与母亲及我的姥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经在母亲88岁生日时笑问母亲,您这一生感觉什么时候最幸福?母亲略思索后笑着说:现在最幸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理解母亲的意思是:人的一生,珍惜每一天,珍惜眼前人,乐观向上,活在当下,最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最最慈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永远怀念您!❤永远爱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慈母去世三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