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对鄂伦春族早有耳闻,特别是她去年冬天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展现了其独特的民族风貌,更增加了我对鄂伦春族人好奇之心。既然到了黑河,遂决定前往最近的鄂伦春族居住地——黑河新生鄂伦春族乡,去探寻这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p>        我乘车出黑河市区不远就进入了小兴安岭西北丘陵地带,继续前行,逐渐进入小兴安岭腹地,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山岭之上,林木茂盛,绿意盎然,放眼望去,满眼皆绿色。天空碧蓝,白云朵朵挂在山尖。小路弯弯,在绿林中穿梭。我置身于这绿色海洋之中,身心怡然,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绿色,没有了其他颜色。道路随山势起伏,蜿蜒曲折伸向深山深处。在山坳处仰望山路,山路弯弯向山尖延伸,像一条天路通向天边。我们在这绿色天路中穿行,蓝天白云伴我同行。我迷恋这绿色画卷,它令我陶醉,我徜徉在这绿色海洋之中,情不自禁地又一次迷失了自我。<br>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到达新生鄂伦春族乡驻地,在其道路左边有一块巨石矗立路旁,巨石上面题有“北方游猎第一乡”七个红色大字,路中高大门楼上面题有“鄂伦春欢迎您”六个红色大字,提示你已经到达新生鄂伦春族乡驻地。穿过门楼前行,继续前行不久,到达了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新生鄂伦春族乡。据文字介绍:新生俄罗春族乡地处小兴安岭山地西北段的低山丘陵区、丘陵连绵起伏,平均海拔300——6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不大。区域面积174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953人。偌大的土地面积,居住人口还不足千人。难怪在前来的路上以及乡政府驻地,没见几个人,简直是不能用人烟稀少来形容,只能用人烟罕见来形容不至为过。        我从山脚沿着山间栈道向森林深处攀行,栈道蜿蜒曲折随山势而建,一边是陡峭山涧,一边是茂密的森林。山涧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山岭森林密布,遮天蔽日。植被茂密、灌木丛生,各种中草药遍布其间,有五味子、贝母穑、黄芪等,各种中草药旁边都立有一块铭牌,上面标明植物名以及药用价值,提醒游客注意保护。林木有白桦木、黑桦木、樟子松、落叶松等。密林深处,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多,我深深呼吸,感到神清气爽,肺部感到特别清凉通透,真不愧为是天然氧吧。沿栈道盘旋前行,听林间松涛阵阵,闻林间百鸟争鸣,望满山绿植蔓延,观山涧溪流粽粽,赏野花星点漫布。与绿树相伴,与白云相恋,树香袭人,使我微醺。徜徉在这绿色海洋之中,心情舒畅,仿佛进入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沿栈道徐徐前行,登临山岭之巅,眺望群山。只见群山连绵起伏,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绿波阵阵,波浪起伏。飞禽在绿波海洋间飞翔,白云和绿色海洋拥抱,一幅浓墨重彩的优美画卷尽收眼底。环视四周群山环抱,绿色海洋连天接地,但起伏相对平缓,鲜有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虽没有泰山之雄伟壮观,黄山之奇秀峻峭,但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感。<br>       沿栈道继续蜿蜒前行,一棵高大雄伟的松树耸立在山道之中,在树的根部画有一个人脸图像,尤其显得引人瞩目。近前观之,有一木质铭牌上有说明:此树为山神树,鄂伦春语“白那恰”,是森林中的所有飞禽走兽以及其他财富的统辖者。按照习俗,鄂伦春猎人会选择枝繁叶茂的古松,在树根下离地10几公分处,用斧子削掉一块树皮,用黑炭画上鼻子、眼睛、嘴巴、胡子似人脸型。鄂伦春人路过时都要跪拜、磕头,并将红绳系在树上,以祈求平安、吉祥。猎人每逢进山打猎都会求助“白那恰”。狩猎归来,猎人们会拿些兽血、兽油抹在神像的嘴部,以此感谢“白那恰”的赏赐。<br>  在“白那恰”不远处保留着一处鄂伦春族人搬迁以前居住的原始部落。由于此处白桦木众多,且木质经久耐用,不易腐烂。所以,原始部落的木屋皆由白桦木建成,成圆锥状,木屋内四周是由木板搭建的床,中间空地用于生火做饭,冬天也可以生火取暖。木屋简陋,可见当时鄂伦春族人的生活是多么之简单,也可以说是多么之艰苦。在木屋大约10米左右的距离,有一个下部用圆木支立的白桦木小木屋,离地面大约2米左右。我不知小木屋的用处,询问同行人员方知,此屋为鄂伦春族儿童晚间睡觉的地方。小屋下面放有一架木梯,方便上下进出。为了避免夜间野兽对儿童侵害,夜间把木梯撤掉,这样的话可以保证了儿童夜间的安全,这也是鄂伦春族人聪明才智的体现。在木屋旁边有个射箭练习场,鄂伦春族人在此练习射箭。鄂伦春族人以打猎为生,弓箭是主要狩猎工具,虽然近代鄂伦春族人采用了火枪狩猎,但是利用弓箭狩猎的方式还保留至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吧。游览完鄂伦春族人原始部落,沿山间小径走出了茂密之森林。<br>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鄂伦春族原始部落后,赶往新生鄂伦春族乡驻地新生村准备参观鄂伦春族民俗风情博物馆。结果,博物馆管理人员不在,所以只有遗憾地放弃。在新生村吃罢午饭,乘车返回黑河,准备连夜乘车赶往下一个旅行目的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