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里故事多

莱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部里故事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余姚市志(1988~2010年)》编纂追踪</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仲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2010年1月15日,是素有“文献名邦”和“最具幸福感”之称的余姚文化史上将书上浓重一笔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余姚市志(1988~2010年)》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余姚有史以来,社会变革最多、经济发展最快、人们生活提升最大的23年历史,将作一次全面、客观、精准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工作进展如何?编纂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笔者作一简单叙述,以飨广大读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面书生“义聚”文昌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0年6月8日,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为主任,政协主席、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为副主任的“余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了“余姚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和“余姚市志编辑部”,市政协主席任主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全市各部门、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落实了经费、人员及任务。至2011年12月底,基础材料采集工作初步告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编辑部聘用六位责任编辑,并陆续到位。前期到位的李永发、姜嗣良,一起参与纲目设置讨论,编纂工作方案拟定,成为编辑部“元老式”人物。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许耀海退休之后8年中,一直被本市一家重点企业聘用,当他听到市新一轮修志工作即将开始,婉言谢绝企业老板再三挽留,毅然辞去了有着丰厚待遇的工作,应邀只身来到编辑部,投入到整天钻文字、查数字的队伍中。张杰、胡仲光、黄建周未到退休时间,就被编辑部相中相约,先后报到编辑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位责任编辑,有长期在经济部门和地方经济政策研究工作经验的,有地方党史研究和党务工作领导经验的,有从事过干部理论教育和文化部门工作的,有当过乡镇基层领导,熟知全市农业生产情况的,也有研究地方文史多年,对全市地方文史了解甚多的……这六位责任编辑更具有优势的是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屁股,有高度的责任性和事业性。同时,他们个个都喜好撰文作诗,挥毫弄墨,具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可谓是典型的“白面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聚在一起说,“修志”是件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参与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感到十分荣幸。决心秉着对历史、对全市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尽心尽责尽力,要把这件好事做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2年4月,编辑部从丰山路188号移址风景秀丽的龙泉山“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这六位“白面书生”天天攀爬龙泉山,藏身“文昌阁”,在枯燥乏味的文字、数字堆里,忙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基调:客观 全面 精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三年时间,放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要把一个拥有83.72万户籍人口,101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最具活力的23年经济、社会、文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变化写清楚,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8~2010年的余姚,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迅速发展为现代农业大市、现代工业大市和市场经济大市,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制造业基地;1992年,第一次评选全国百强县时跻身其中,以后排名逐年前移,至2009年名列第9位;2007~2010年,县域综合经济竞争力全国百强县中稳坐前10位;塑料王国、模具之乡、杨梅之乡、榨菜之乡、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一顶顶桂冠接踵而至;2009年、2010年,连续两届被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主编陈建泰用三个“最”概括了这段历史特点:1988至2010年,是余姚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体制、社会变革最多的时期;也是人们思想、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是余姚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如何全面、客观反映历史真相?编纂方案从何着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 》要求,综观余姚历史发展脉络,编辑部会同省、市专家反复论证确定:《余姚市志(1988~2010年)》总文字量为180万,共47编243章,内容涵盖全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派、军事各个领域。编辑部自我加压:编纂中要突出体现“三个”高度统一,即历史性与时代性高度统一,权威性与资料性高度统一,品味性与可读性高度统一,客观、全面、精准为全书基调,品质为余姚出版物之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少走弯路,高质量完成编纂任务,编纂办公室副主任徐泉华率领编辑部一班人马,四处出访,以取真经。北仑、嵊州、龙游、衢州……走遍了省内修志工作走在前列的县、市、区,真情交流、坦诚切磋,一个个成功的经验,一桩桩遗憾的教训,给大家以启示。徐泉华说,要博览众长、狠下苦功,写出余姚特色,写出余姚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蜘丝马迹”寻真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志者,记也。就是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客观地记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已经发生过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志书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明代杨宗气嘉靖在《山西通志·序》中称:“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因此,一部好的志书必须要真实反映历史,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宁要高质量,不盲目赶进度,这是编辑们心中的一杆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三年中,政府机构多变,人员调动频繁,资料收集困难,当事人寻找困难,成了本轮市志编纂工作的最大难题。机构不见了,当事人调动了,档案资料失散了,编纂工作成了“无米之炊”。一些部门、单位尽管配备了足够的力量,但由于资料匮乏、档案不全,需说清楚的内容无法说清。部门基础稿件中,一个个问题和不足凸显出来:资料欠缺,难以反映历史面貌;资料欠缺,不能证明历史特征;资料欠缺,不能丰富历史内涵。有例为证:余慈铁路始建于1992年10月,1996年底竣工。全长13.75千米,本市内段长5.17千米,征用耕地16.18公颂。隧道1座648.58米,桥梁1座,涵洞38个。一截短短的铁路,一组寥寥无几的数据,却害得编辑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铁路属绍兴铁路局管辖,建造是慈溪市需求和出资,部分被征土地在我市余姚镇境内,余姚镇2001年被撤销,市农工部因机构调整已不复存在,铁路又不属本市交通局管辖……从何处找到确切资料?编辑部只好四处寻找,到处碰壁,苦不堪言。又例:农业、水利是志书的重头戏。负责这方面内容编辑的李永发冒着酷暑天天跑相关部门,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核对,有时为了搞清一个数据就到实地勘测,累得陪同的同志也连声求饶。“方言”在志书中所占份额不是很大,但地域性却极强。为一个发音黄建周会同教育局语文老师一起上四明山,约请奉化、嵊州、上虞交界的村民召开座谈会……一个数据,要核对无数次;一份资料,要查阅无数遍;一个部门,要跑无数遍,这就是编辑部的工作常态。徐泉华说,我们就是要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在浩瀚大海中捞起绣花针。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苦是苦 乐亦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昌阁”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元年(1862年),毁圯后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文昌阁系古代读书人祭祀掌管科举功名的文昌菩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龙泉山上“文昌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闹中取静,是读书做文章的好去处。殊不知,老房子冬冷夏热,潮湿、蚊虫、白蚁、霉味、不透气样样具备。天雨时,外面落大雨里面落小雨;刮风时,外面风声咆哮,里面沙尘横飞。编辑们说,在这里,让我们时时想起了过去(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耀海虽曾长期从事过经济工作和经济政策研究,了解全市经济工作情况,但接到内容如此复杂的稿子头皮发麻了。他说,原以为只要在上缴的稿子中作些修改和调正就可以了,哪知如此多的数据、资料,需要核对、证实。他隔三差五到经信局、发改局等部门,反复修改、核实,把修改后的稿子送给局里的老领导和业务骨干征求意见……没干半年,他就因胆结石引发急性胆囊炎开刀住进了医院。住院的两个月里,心中记挂着那些稿子,床头边天天堆着一大叠资料。老婆看着心痛,背着他一次次偷偷把资料藏在柜子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姜嗣良家中新添双胞胎孙子,老伴因此离家去了上海。老姜因脱不开身,只好一人留在这里过起了独居生活。他开玩笑说,那么大年纪还是第一次过这样的生活,学会了洗衣、烧饭等不少家务活,还真长了本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杰接到稿子后,发现材料欠缺、内容空洞,就干脆推倒后一字一句重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位责任编辑虽都已退休,但他们个个像在职时一样,每天按时上班、下班,有时候还把稿子带回家加班加点。大家开着玩笑说,不知道谁在编辑前面加责任两字,害得我们成了推卸不了责任的责任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辑部里的年轻人小应、小沈、小毛、小郑甘当配角,做好服务。她们说,编辑部像一所学校,学到了以前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编辑部像一个战场,在这里磨练了意志,长了本事;编辑部也像一个家庭,兄弟姐妹都很多,和和睦睦,亲亲热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辑部条件简陋,编纂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说,工作苦是苦,但我们在做一件大事,苦亦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3年6月,《余姚市志(1988~2010)》初审稿形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波地方志办公室列出省、市专家评审团建议名单,编辑部发出专家邀请函,市财政划拨评审专项资金,《余姚市志(1988~2010)》第一次评审拟于2013年9月份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波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接到送审稿后,赞叹:余姚速度惊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省、市专家拿到送审稿都说:余姚不仅速度快,其质量也属上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