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自驾游(1)(扬州中运博、淮安清江浦、河下镇))

玉兔

2024年4月28日上午8:30从育才公寓出发前往翠屏山地铁站4号出入口,9时许接到小妹及妹夫就向扬州出发。 途经江南、长江四桥、仪征三个服务区。 过了京杭运河大桥就快到扬州了。 11:10到达扬州运河三湾景区西门地上停车场。 本以为错开长假及双休日,游客不多,谁知两个离博物馆近的停车场都满了,只好找到这个较远的停车场。 停好车后,一路打听,马不停蹄地赶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所幸11:50赶在预约的参观时段(12:00)之前顺利进馆参观。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开发东路(三湾湿地公园西北侧约150米),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隶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地方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2021年6月16日建成开放。 1号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科普大运河的历史遗迹,有震撼的5D裸眼体验,带你飞越大运河。 2号馆,《运河上的舟楫》。馆内展示了各式各样的运河船只。 帆船模型 裸眼5D实景体验“沙飞船”。 3号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复原了运河两岸的古老街景,商铺、戏台、药房一应俱全,让你穿越时空。 4号馆,《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展览以运河为纽带,以具有共同运河文化基因和身份认同的运河城市为主体,从“世界遗产”、“水利智慧”和“城市风情”三个方面,探索世界运河的渊源,诠释运河城市特色。 展厅中包括 6 条世界遗产运河在内的 15 条代表性运河阐述了世界运河的遗产价值。15 座因运而生的代表性城市遍布五大洲,是运河对社会发展、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的直接反映。 5号馆,《运河与艺术》。目前展出齐白石特展,都是真迹,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展开。 特展《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是穿越时空凝聚而成的艺术结晶,以浪漫的笔意诉说千年汩汩流淌的大运河故事。画卷总长135米,高3米,其中上卷长43米,下卷长64米,书法题跋长28米,以江苏省书画家为主创成员,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的15位书画家共同参与,历时一年半,数易其稿而成。 6号馆,《运河湿地寻趣》。通过游戏介绍运河湿地的生态,主要面向少儿群体,参与性强。在“长长的运河、满满的湿地”板块中,有运河流经区域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湿地概况、动植物种类等展示,直观地呈现运河湿地和谐共荣的生态面貌。 7号馆,《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乐韵流淌”,运河两岸的传统音乐、曲艺、戏剧在舞台上轮番亮相,乐器、戏服、皮影的制作也值得一看,假如满足了耳朵仍意犹未尽,还可以在“唱吧”亮亮嗓子。 第二部分“形色天成”,映入眼帘的五彩中点缀着玲珑,年画的印制、核舟的雕刻、苏绣的针法,传承人在中心区现场展示传统美术、技艺。 第三部分“民俗万象”,在沉浸式的影音空间中领略节庆民俗,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寻觅季节的味道,带孩子抓个周或是驻足观摩一下传统的祝寿礼,体验仪式感的同时,顺便听听运河沿岸的方言。 8号馆,《河之恋》。以“水”“运”“诗”“画”阐释中国大运河文化, 360°数字体验空间,提供沉浸式的视觉体验,美轮美奂。 9号馆 ,《紫禁城与大运河》。大运河自隋唐“北通涿(zhuō )郡”开始,在各个历史时期,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明、清以来,三千多里长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动脉,京城尤其是紫禁城所需各种物资多由此而来。 10号馆,《隋炀帝与大运河》。 扬州因运河而兴,隋炀帝的一生与扬州、与运河相牵绊。展览以文物为主体,配合场景再现、文字展板,通过明暗两条线叙述了隋炀帝与扬州及大运河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11、12号馆,临时展馆,《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2024年是布达拉宫申遗成功30周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共同推出中运博“文化遗产”系列特展之“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此次特展共展出101件(套)布达拉宫的珍贵藏品,包含唐卡、造像、法器、服饰等,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13号馆,《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 在展厅中,体验者化身为古代监水使者,带着任务游历大运河,闯过重重关卡,潜移默化中熟悉了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全开放式的体验空间类似密室逃脱游戏。 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大运塔则以唐塔的风格设计,塔高百米,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 下午2:30参观结束,离开扬州前往淮安,途经高邮、宝应、平桥三个服务区。 5:15到达淮安清江浦区,入住汉庭酒店(淮安金鹰广场店)。 晚餐后7:30步行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观赏里运河夜景。 御碑亭 “运都胜境”牌坊 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 4月29日上午早餐后,8:30再次来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逛逛。昨晚欣赏的是夜景,今天白天再来细细欣赏不一样的景致。 “运都胜境”牌坊。明清时,以清江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东南四都”,有“中国运河之都”之称。 大闸口南船北马舍船登陆碑、石码头述说着石码头曾经的辉煌。 南船北马为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在旧时,清江浦以北的京杭运河,不仅迂缓难行,而且危险很大,断缆沉舟的事经常发生。因此在明清时期商人行旅凡是由南向北的,一般都是到清江浦石码头舍舟登陆,北渡黄河,到王家营换乘车马;而由北向南者,则到王家营弃车马渡黄河,至石码头登舟扬帆。这种方法速度既快,而且安全。所以石码头和王家营为“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地。 石码头,淮安著名的一处历史文化古迹,位于淮安大运河文化广场的东南,“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前。清雍正六年(1728年),乾隆六次下江南,多次在此视察水利、体察民情。因码头台阶为石料砌筑,得名石码头,也因此处是古时皇帝登岸的码头,也称御码头。石码头旁有刻着“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字样的石碑。 “南船北马”碑对面广场上是“御碑亭”。此碑是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皇帝赐予时任河道总督高斌的“绩奏安澜”碑。大河安澜,淮水安澜,这是自古以来,从朝廷到民间,无数人共同的心愿。康熙、乾隆的南巡,不仅留下了御碑亭中的“绩奏安澜”碑文,更见证了他们对治水的决心与努力。 清江闸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是漕运粮船必经之孔道,运粮时节,万艘漕船帆樯(qiáng)衔尾,绵亘(ɡèn)十数里,蔚为壮观。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是中国大运河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浓厚运河文化特征、浓烈地方文化气息和浓郁生态园林特点。景区包含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两处遗产点(清口枢纽、清江大闸)和一处遗产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是淮安又一张旅游新名片。 若飞桥:为纪念1946年4月8日飞机遇难的王若飞、叶挺、博古三烈士,当时的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闸旁竖立了“若飞桥”石碑,“若飞桥”三字由时任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的张恺帆题写。后该碑石被国民党军队推下里运河。1948年淮阴二次解放后,1951年1月清江市政府组织打捞,结果只打捞出“若飞”二碑石,“桥”字碑石未捞到。于是请当时在淮阴县(现为淮阴区)政府任职的程博公补写一“桥”字。以至于人们现在看到“桥”字和“若飞”二字有明显不同。 淮安运河博物馆坐落在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一座具有浓厚运河文化特征、浓烈地方文化气息、浓郁生态园林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群。总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博物馆下辖清江浦记忆馆、淮安名人馆、淮安戏曲博物馆、陈潘二公祠、清江浦楼等。集中展现了淮安作为“运河之都、伟人故里、文化名城、戏曲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 国师塔,为纪念顺治皇帝的老师——清代名僧玉琳国师所建。 清江浦楼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2003年异地而建的新清江浦楼位于清江浦景区中洲岛上,与国师塔隔河相对,是淮安市的一大地标建筑。此楼现作为淮安市运河楹联馆使用,是展现运河文化的又一理想之地。 淮安清江浦区景点石舫。 陈潘二公祠,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敕建,初祀永乐年间首任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俗称陈公祠。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于陈公祠加祀明总理河漕、水利名家潘季驯,遂更名为陈潘二公祠。陈潘二公祠展示了二人生平事迹及治水历史功绩。 清江文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它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轮埠路173号。 清江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工部主事邵经济在此处建崇景堂,始称清江书院,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为文庙。时因清江浦隶属山阳(今楚州),山阳县设训导驻此,又称山阳县学。 11:30离开清江浦区前往淮安区。 12:50到达淮安区,入住淮安宾馆 。 淮安区的旅游景点相对来讲比较集中,按导游图步行前往也挺方便的。 午餐后沿里运河大堤步行穿过萧湖公园前往河下古镇,边走边欣赏萧湖美景。 萧湖在里运河边,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东南角,与勺湖、月湖并称为“淮上三湖”。湖心岛屹立这一栋楼阁叫状元阁。状元阁八层四面三底门,是为纪念明朝淮安状元沈坤而建。<br><br> 乾隆御碑,碑额为二龙戏珠,正面镌刻乾隆题诗,碑文四围雕云龙纹,蔚为壮观。该碑已成为研究淮安漕运、乾隆南巡的重要物质遗存。 韩侯钓台,相传是西汉军事家韩信少年时代钓鱼处。 漂母祠为古祠堂名,祭祀一位在河边漂洗衣物的老妇,即漂母。秦朝末年,韩信家贫无依,钓于淮阴城下河边。漂母见信饥甚,施以饭食。后韩信投项羽,依刘邦,建功立业,爵封楚王。乃返故里,召漂母并赐千金。后人感漂母之义,为之立祠。 民国发电厂遗址,民国时期的淮安城区已经用上电灯,火力发电厂就设在萧湖南岸,南距韩侯钓鱼台约80米。抗战时被侵华日机炸毁。废弃的电机、钢筋、砖块之类早已被人撬走,仅剩水泥浇铸的两个发电机台基,高约2米,放置机器的水泥槽依然如故,反映出当年的工艺流程,是淮安民族工业的历史见证。 《双枚同辉》,枚乘、枚皋父子皆为淮阴人,均是汉赋大家。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古城西北角,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曾经是明代淮北盐运分司和淮北盐引批检所驻节之地。古老的大运河造就了河下古镇的繁华。 运河之水滋养了河下古镇,也哺育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河下文豪武杰辈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生于1504年,死于1582年,享年78岁,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br> 他的故居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巷尾,地处淮安城西北部,背靠里运河,为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内有书房等建筑,环境清幽,古风浓郁。 走入其中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座铜色吴承恩头像,不要小看这头像,它完全采用了现代科学手法,根据逝者头骨复原而成,未经想象也未添加艺术创作,忠实还原,在国内是唯一的一座。 美猴王世家艺术馆门口,两座齐天大圣的雕像活灵活现,艺术馆内专门展出了六小龄童家族四代人的猴戏生涯和与猴戏有关的艺术珍藏品。 吴承恩诞生地。吴承恩的父亲吴锐(1461--1532),字廷器,号菊翁,为人忠厚,喜谈说史传,好游淮安名胜古寺,常给幼年吴承恩讲述民间神魔故事。吴锐娶经营花边花线的商人女儿徐氏,生一女,名吴承嘉,嫁与淮安户部尚书沈翼的族人沈山。中年后吴锐又娶偏房张氏,生一子,就是著名文学家吴承恩。东屋是吴锐和徐氏的居室,西屋是吴锐和张氏的居室。 玄奘大师纪念堂——玄奘阁。 悟园,此名取自佛教上“觉悟”的意思。清代人张潮评价《西游记》是一部悟书,今以此来为园名,以示吴承恩在这里“悟”出文学巨著《西游记》的思想真谛。园门有楹联,“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此联是《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既是《西游记》里故事的根子,也是《西游记》思想根本。 “三王石”石雕露天摆在池塘中央,由上而下分别是“猴”“龙”“虎”。据有关专家考证,“三王石”石雕是元代时候的遗存,原为新疆与甘肃接壤处,一个道观的镇观之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后来,这个道观被雷击及大火烧毁,只有这块“三王石”石雕完好无损,流落民间。<br> “三王石”石雕的独特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更在于它蕴含的意味。封建王朝崇拜的神圣之物是龙,龙代表天子,万物皆伏于爪下。而这个石雕却让猴子凌驾于龙之上,在封建时代应该算是大逆之罪了。偏偏这个石雕就堂而皇之的地存在了这么久远,可谓是个奇迹。<div> 1980年,六小龄童在拍摄《西游记》时,意外听到人们谈论这件事。经多方打听,最后找到这块“三王石”石雕,花了几万元买下,并无偿捐献给吴承恩故居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这才让这个宝物得以展示出来。</div> 魁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奎星的俗称,中国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河下古镇状元桥头的魁星阁,寓意魁星踢斗,独占鳌头,主金榜题名。 河下古镇状元辈出,是全国进士第一镇,文化底蕴深厚,一座魁星阁也是河下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河下人对知识的向往与尊崇。 沈坤状元府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里、国家5A级景区河下古镇的核心区,紧傍古运河畔,毗邻吴承恩故居。是河下古镇重要的人文景观。 门口有状元楼。据说,沈坤平息了地方倭寇,家乡人为表达感激与崇敬,自筹资金,修建了这座状元楼。上书“倚马成文,上马杀贼;国子师表,天子门生。”<div><br></div> 沈坤,字柏生,号十洲,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在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竹巷一户厚实的人家。祖籍昆山,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中状元。沈坤是科举制度以来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著名的抗倭英雄,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同窗好友。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就借用了沈府中的景观进行魔幻场景的创作,游览沈府即可窥见其中奥妙。 沈坤状元府由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沈坤的老宅和寓园两部分组成,共分状元楼、老宅区、向学区、纪念区,习武区、园林区。 河下古镇,曾名“北辰镇”,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境内,位于淮安区西北边陲,属周恩来故里景区之一。古镇形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齐全”之称。 古镇的主街湖嘴大街上挂着“非遗文化街”的牌子,游客走在泛着光泽的石板路上,仿佛走进了千百年前的历史岁月里。 估衣街,这条名字听上去略带古意的大街坐落在繁华的古镇河下的北部,是河下一条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古老的商业街,这里曾是河下商业的摇篮。最早,估衣街只有估衣铺,因而得名,为昔日集中出售服装之所,反映了淮安服装行业的鼎盛局面,沿街的门面房见证了商业街的繁华。 河下有五大特色: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 博里农民画苑,博里农民画诞生于淮安区博里镇,以描绘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乡土文化为主要特色,“中国四大农民画种”之一。 河下,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对“文化”的最深沉的眷恋和执着。 李记纸扎,非遗技艺,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的百年老店,目前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吴鞠通中医馆,吴鞠通(1758-1836),淮安市淮安区人,中国古代名医、清代温病学家,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br>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了《温病条辨》五卷。《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加上《温病条辨》,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上的意义。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许氏中医宅。 文楼,一座状元楼,形成于清末,是纪念当年文武状元沈坤和叶允武的公共建筑。文楼也是一座酒楼,说起来也大有来历,相传乾隆下江南时途经河下,微服私访走进文楼,观前明夏探花手书抱柱佳联“文友文心文趣 ,宜茶宜酒宜诗”,品味之余,更见楼上宾客正以赌对为乐,便参与其中,不想一村姑信口出一上联“小大姐,上河下, 坐南朝北吃东西”,君臣思之良久无言以对,遂赐小楼为“文楼”,以此表达对自身学识不足的遗憾与感叹。 文楼是淮安的百年老店,经营正宗淮扬菜,它以制作蟹黄汤包、涨蛋榚、长鱼席等而闻名遐迩,为江苏省著名的传统小吃。据说周恩来小时候经常来文楼吃汤包。 百年老店文楼饭店(旧址)。 福星斋清真饭馆旧址,据说这里原是张步鳌民国初年开设的福星斋清真饭馆,当时很气派非常有名。 李家的钦工肉圆,淮扬菜经典菜肴。 岳家茶馓,茶馓是淮安的传统名点,创于清朝后期,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传至第九代传人。 王兴懋(mào)酱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代代传人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酱油、老卤大头菜、陈醋闻名淮安城,让河下古镇萦绕在陈年的幽香中。2012年,王兴懋酱园酿造工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目录。王兴懋是第四代传人,家后院有一个酿制小作坊,采用古法酿酱。 花巷谢氏棉花店。巷子里的百年老宅,无一不在以沉默的方式跟游人诉说着河下沧桑的岁月斑痕。 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河下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运河经济时代的中国,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成为都市繁华的典范,并称“淮扬苏杭”。作为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淮安鼎盛一时。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 行走在狭窄的老街,青石板路两侧是古朴的民居,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当地居民日常的模样,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与那些耳熟能详的古镇相比,这里少了喧嚣和拥挤的人流,街巷中冷清而古朴。但磨的光滑发亮的青石板,高高低低的屋檐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难掩昔日的繁华与深厚底蕴。 河下古镇确实镇如其名,就在运河大堤的下面。站在大堤上面可以看到一条石板街蜿蜒而去。<div> 河下古镇是淮安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这里既有古老的韵味,也有现代的生活气息。漫步其间,可以追寻曾经的岁月,沉淀浮躁的内心,让自己享受一段静谧的美好时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