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为 悟行抱一的美篇

张建为 悟行抱一

<p class="ql-block">  老子《道德经》溯源</p><p class="ql-block"> ---重庆 张健为</p><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民族复兴和坚定民族自信,笔者于近年开始了撰写:“道德经——最早、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一书。没有想到的是当笔者应邀携该书摘要(论文版)参加“2023(西安)中国传统哲学研讨会”演讲后被推荐投稿“2024(罗马)世界哲学大会”时,得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即:</p><p class="ql-block"> 前者呈现了轰动效果(因为演讲稿的切入角度很新颖国内还无人所涉)。</p><p class="ql-block"> 后者反应是无法理解(因为文稿竟将道德经纳入最早最系统哲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问题出在哪里?先百思而难得其解,后又悟而豁然开朗!应该是两个方面吧:</p><p class="ql-block"> 一是《道德经》怎么会成为了哲学范畴里的体系?</p><p class="ql-block"> 二是《道德经》怎么会是最早最系统的哲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其实,</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问题阅读完我的《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经——最早、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一书中的600对辩证关系及赋词就能够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我的本篇论文《以终南山古楼观正本石经溯源</span>老子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终南山古楼观楼正本《道德经》石经传世源流的考证</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标志着民族文化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复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渊源,就离不开学习和研究中国的传世经典和经学,而中国的经学形成和传承,始于老子与孔子。在老子和孔子之前,中国学术皆包含在六艺之内——礼、乐、书、数、射、御,那时并无专门的经学概念,只有到了老子和孔子之后,经学始得以“六经”而开篇始传,《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这是中国古文中最早关于六经的文字,孔子之后,门人传其所注疏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儒家最初根本经典,同时,在老子身后,尹喜传其《道德五千言》,而《道德经》先于儒家六经而传,何以故?以《道德经》成书在孔子《春秋》之前也!其后《礼》成《三礼》(《周礼》《礼记》《仪礼》),《春秋》传《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至唐开成年间,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至北宋又加《孟子》,最终形成儒家十三经,流传为中国学术正统!而《道德经》则在终南山古楼观以楼观正本代代相传,自老子至今,从未间断,此天地之间中国经典经学史上一大奇迹也!至少在周敬王时代,成周历经周景王之变、王子朝之乱,洛阳王城遭火毁,天子失宫,学在四方,老子无藏可守,退而归隐周游,后乃西出函谷关,为关尹令尹喜所彊,为留《道德五千言》,后老子随尹喜归于终南山故宅草楼观,讲经论道,此天下《老子道德经》(又名《古老子》)与古楼观说经台渊源之始也。据散见史书及先秦诸子典籍记载,从学老子的弟子学者亦有多人,其最著名者有十:尹喜、庚桑楚、尹文子、计然、庄子、南荣朱、士成绮、崔瞿、柏矩、秦失(见《楼观大宗圣宫重修说经台记》碑),而得老子授道传经者独为尹喜,尹喜清虚自化,无为而治,传承五千言,著《关尹子》九篇,与道德经道意相承(列御寇师之,著《子列子》之篇)。尹喜殁,老子道德经传与从弟尹轨及弟子镐京杜冲,镐京杜冲传彭城彭宗,彭宗传洛阳宋伦,宋伦传骊山冯长,冯长传汾水姚坦,姚坦传太丘周亮,(楼观道传承谱系见《楼观先师传》碑记)需要知道,先秦时的楼观道所尊所秉,唯有代代相传的《道德经》。周亮在楼观台讲道德经时,值秦吞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定都咸阳,背依终南山大建阿房宫,作为长生久视修仙奥区,于是在楼观台建老子祠,此终南山古楼观老子祠之始也。秦始皇时,以儒家大义微言,借古诽今,因焚书坑儒,六经几绝,而《道德经》不禁,先秦诸子学老子道者遍及天下,湖北郭店所出土战国简本道德经当出自那时民间老子私传之本。秦失鹿,天下逐,西汉之兴,定都长安,仍尊终南山古楼观为圣人圣地,至汉文帝,尊道贵德,以《道德经》作为国家经典,颁令天下为必学之书,而他对道德经却多有不解,后得河上公素书二卷,即《道德经河上公注》本,心下豁然开悟,遂以黄老之道治国,天下大治,据清四库本《神仙传·河上公》记载云:“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时文帝好老子之道,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诵之,不通老子经(《道德经》)者,不得升朝。帝于经中有疑义,人莫能通,侍郎裴楷奏云,陕州河上有人诵《老子》,即遣诏使赍所疑义问之。”关于河上公,乃战国至西汉时人,当为尹喜、尹轨弟子,因为当时天下尚无道教,道德经传承仅此楼观宗门,太史公司马迁距其时不远,在《史记·乐毅列传》中云:“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我们见到的河上公注本《道德经》,应是楼观道所传的最早文本,而在汉文帝时可谓家弦户诵,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莫不尊道贵德,以为经典,甚或死后以《道德经》陪葬,如曹参之薨,以道德经为葬,长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道德经亦属此类。汉景帝继文帝之后,继续以道治国,以无事安天下,汉朝大兴,史称“文景之治”,讫汉武帝,仍袭旧制,设上林苑于终南山下,古楼观为其核心,汉武帝于此设五柞宫,每日斋戒,诵道德经,直至身死,驾崩五柞宫,未离古楼观。其生前虽采纳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恢复了儒家六经的国学地位,但一直将《道德经》置于六经之前,时司马迁在朝,于《史记》言曰:“六经浩浩,不如老子之约。”又曰:“为阴阳者,繁而致惑;为儒者,博而多虑;为墨者,苦而伤性;为名者,华而少实;为法者,酷而寡恩;惟老氏清虚无为,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称为大道焉!是以先黄老而后六经!”此老子《道德经》传至西汉被尊国家大经之地位也!后至东汉,政府将国家经典刻以石经铭世,就《道德经》石经而言,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石刻《道德经》、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石刻《道德经》等相继颁布,汉都长安,而道德经中心在古楼观台,当时除了国家太学、国子监立碑外,楼观说经台亦皆有石经立碑,都比儒家六经之熹平石经(刻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要早。此楼观台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命欧阳询所书《大唐宗圣宫记》所云“始皇建庙于楼南,汉武立宫于观北。崇台虚朗,招徕云水之仙;闲馆错落,宾友松乔之侣,秦汉庙户,相继不绝,晋宋谒版,于今尚存,实神明之奥区,列真之会府。”自汉晋之后,楼观道在此传承不绝,道德经在此流布天下,楼观老子说经台石经一直是天下道德经的宗本!楼观台《重修楼观说经台记》碑亦记载云“晋元康时,更加修饰,莳木万株,给户三百,以供洒扫,真人之道,于斯大显。后魏孝文帝时,又增置徒侣,构宫以银为榜(皇宫以金,老子祠以银)。后周定业关内,亦躬受五符,至隋开皇初,复。新其庙宇,刻四体《道德经》于石,置诸庙中,更为不朽事!”由碑记得之,隋文帝曾刻体书《道德经》石经立于楼观台,以为国家经典经学正本,是最早的楼正本道德经。唐立国初,高祖李渊以道治国,亲至楼观台拜谒老子及道德石经,并改古楼观为宗圣宫,大兴土木,命大臣褚遂良抄录《道德经》以布天下;唐太宗李世民更命唐虞世南以楼正本校正天下道德经版本,并书写《道德经》颁布流通。而中国的《道德经》版本自老子传尹喜,历经周秦汉晋隋唐,直至于唐玄宗时代,才完成了最彻底的校正,他数次御驾楼观台大唐宗圣宫,更是不遗余力尊崇国家文化,开元九年(721),唐玄宗将驸马司马承祯迎入宫中,命其校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司马承祯不负众望,分天下名山圣迹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以终南山古楼观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七十二福地之首,以楼观隋文帝四体《道德经》石经为本,集中全国人才对各种流传版本的《道德经》进行了版本校正,终成定本,唐玄宗大喜,以此版本亲为御注,同时命司马承祯以真、篆、隶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句文,刻为石经,并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颁之全国,下诏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并命各州县镌刻《道德经》石经、石幢,供人们普及颂读,作为国家经典标准,之后,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季正月,朝廷首次置玄学博士,将《道德经》如儒家九经一样列入科举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并置明经、博士,文教之兴,道德之隆,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道德经》也成为了国家最重要的经典。唐玄宗敕命司马承祯校正的《道德经》,是楼观道德经流传史上最后一次集中国家力量完成的正本,比之后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在长安校订开刻的儒家开成石经十二经要早一百年,当时在长安太学、在洛阳国子监和古楼观大唐宗圣宫说经台都有标榜敕立,今其碑犹在,即今老子祠内之真书《道德经》唐碑也,碑共两通,分为《道经》、《德经》,全文共五千二百九十一字,碑文不写撰人名字,而这正是古人录经、镌经时的敬畏之风,认为名字不能与圣贤经典共,只在《德经》之末缀文:“终南山古楼观立石于道祖说经之台”,这也是今终南山古楼观楼正本道德经碑刻的正身,自唐代以来老子《道德经》的官方传世范本,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文化文物珍宝,与河北易县唐开元廿六年(738年)所立龙兴观道德经幢并称同时,“自唐迄宋,岿然常存。”(《重修古楼观说经台记》)是碑为中华国宝,天下仅此,弥足珍贵。自唐迄宋,楼观道门之盛,为天下张本,然北宋金人南下,楼观台大宗圣宫诸庙毁于战火,“历世旷远,屡经变故,以教本(《道德经》楼正本)所在,随废随应,近又烬于金季,灵宫华构,荡然一空。”(至元《楼观大宗圣宫重修说经台记》),随即大元一统,全真崛起,楼观大宗圣宫又重修一新,大元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玄逸真人张志仙又立《古老子道德经》石经两幢,大儒高翿(字文举)以梅花大篆书写,是为楼观台篆书道德经碑,其至元《楼观大宗圣宫重修说经台记》碑记载云:“绘历代注经仙哲名德俱显者四十八员于两壁……以玄逸真人所付《古文老子》,鑱诸贞石,与旧碑列峙殿前”由此文可知,大元立篆字《古老子道德经》石经之时,唐开元楼正本《道德经》石经犹在,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周至县又为石经加盖碑亭,《新建楼观台碑亭记》载云:“楼观者,尹喜故宅,其南为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处,名说经台,一名升天台,台有老子祠、望气楼,高入云表,篆书、正书《道德经》、米南宫“第一山”碑在祠内,祠外众碑森列……”其时格局,即今日古楼观说经台两部石经之格局也。若说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那几个朝代周秦汉唐的政治中心在西咸,那么中国当时的道学中心就在终南山古楼观,在这里,自老子传道尹喜,老子《道德经》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传承中从未间断并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尤其唐玄宗司马承祯楼正本《道德经》石经,在历史上的自始至今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影响,其权威性、学术性、唯一性具有无可替代、不可动摇、不容置疑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价值巨大,不亚于任何一部儒家石经犹甚过之,这是伟大的圣人遗迹,是中华民族的传世国宝,对此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研究好,利用好,让古碑精神永垂天地,励志中华。因陕西楼观台道文化研究会要整理楼正本《道德经》石经版本及历史传承,故于楼观台历来诸碑刻作此考证梳理,是为抛砖引玉,为楼正本道德经的历史地位作发声也,是为记。</p><p class="ql-block">壬寅正月元宵节于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 景元华敬撰</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p><p class="ql-block">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词悟</p><p class="ql-block">001 道与无</p><p class="ql-block">道蕴宇宙无形,</p><p class="ql-block">规律天地存在。</p><p class="ql-block">002 道与有</p><p class="ql-block">道可无中生有,</p><p class="ql-block">诞生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003 道与名</p><p class="ql-block">始祖以道赋名,</p><p class="ql-block">博大精深不殆。</p><p class="ql-block">004 名与实</p><p class="ql-block">世间万事万物,</p><p class="ql-block">千差万别可鉴。</p><p class="ql-block">005 天与地</p><p class="ql-block">天地伊始无名,</p><p class="ql-block">物质世界显现,</p><p class="ql-block">006 无与有</p><p class="ql-block">目中瀚实大地,</p><p class="ql-block">人类认识无限。</p><p class="ql-block">007 物与母</p><p class="ql-block">万物天地成长,</p><p class="ql-block">似母无私滋养。</p><p class="ql-block">008 观与欲</p><p class="ql-block">至清至静无欲,</p><p class="ql-block">洞察变化之机。</p><p class="ql-block">009 观与妙</p><p class="ql-block">细观至微变化,</p><p class="ql-block">把握事物奥妙。</p><p class="ql-block">010 常与欲</p><p class="ql-block">后天坠入凡尘,</p><p class="ql-block">耳闻目染沾欲。</p><p class="ql-block">011 观与徼</p><p class="ql-block">常此以往熏陶,</p><p class="ql-block">只识粗糙表象。</p><p class="ql-block">012 妙与徼</p><p class="ql-block">两者皆源自然,</p><p class="ql-block">各自显现徼妙。</p><p class="ql-block">013 玄与妙</p><p class="ql-block">妙则清 静 微 变,</p><p class="ql-block">玄无形 端 量 兆。</p><p class="ql-block">014 玄与无</p><p class="ql-block">大道深不可测,</p><p class="ql-block">无名无形玄妙。</p><p class="ql-block">015 妙与门</p><p class="ql-block">天地运行智慧,</p><p class="ql-block">出自道学之门。</p><p class="ql-block">016 道与德</p><p class="ql-block">道通宇宙无限,</p><p class="ql-block">德遍天地奉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