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大帝和亚历山大帝国(上)

夏日雨荷

<p class="ql-block"> 蔡政亭</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亚历山大接班当了马其顿王国的皇帝之后,统一了希腊,征服了波斯帝国,降服了埃及丶印度,将其划归马其顿版图,使马其顿王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总面积超500平方公里。 他还把帝都由派拉迁往巴比伦,在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港市。他被史称亚历山大大帝,他统治下的王国称亚历山大帝国。</p><p class="ql-block">一、母后教导,崇拜英雄</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或译为菲利普)二世,母亲是邻国伊庇鲁斯(地处希腊内)的公主奥林匹娅斯,他又是国王的第一个嗣子,集父母的宠爱于一身。</p><p class="ql-block">父王腓力二世经常领兵外出打仗,母后就顺理成章管起了子女小时候的教育问题。奥林匹娅斯贵为伊庇鲁斯公主,读书很多,贤淑、有教养、有理想,加之生长在面向大海的国度,希腊化程度更高,她想把独生子培养成一个彻底希腊式文明的人,以便将来接班当一个好皇帝。奥林匹娅斯把荷马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念给年幼的儿子听,等到他能识字的时候,便把书送给了儿子。诗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成了亚历山大崇拜的偶像,从此以后,《伊利亚特》成了亚历山大 “一生必读之书” ,即使在行军打仗中,也要寻隙诵读。当时,正处于中国的战国时代,中国把字写到竹简上,而欧洲写到羊皮或牛皮上。</p><p class="ql-block">斯巴达式教育,培养三军统帅亚历山大13 岁时,做梦都想成为英雄阿喀琉斯,喜欢跟性格狂野的爱马嬉戏,如同项羽爱乌骓,关羽爱赤兔。但到了这个年龄,只有这些是不够的。作为国王的腓力二世,他要儿子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方法是请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腓力二世认为,最能够提高亚历山大军事能力的,就是斯巴达(地处希腊境内)的国王拉奥尼达。</p><p class="ql-block">拉奥尼达的英名响彻云霄。公元前480年,在希腊与波斯生死存亡的一役,拉奥尼达率领斯巴达300勇士死守温泉关(希腊国门丶最重要的关隘),为保卫希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电影《斯巴达300勇士》描述了这一重大史实。从此, “斯巴达战士” 的威名响彻整个希腊。战后,波斯国王曾提出,只要交出武器就让斯巴达的俘虏全部安全遣回,拉奥尼达用 “你来取吧” 一句话给顶了回去,并在隨后让波斯帝国吃尽了苦头。他不仅让斯巴达人,也让全希腊的汉子们热血沸腾,从此只有斯巴达男性才能用拉奥尼达这个名字,听到 "拉奥尼达来了",小儿不敢夜啼。</p><p class="ql-block">在拉奥尼达的指导训练下,亚历山大在13 岁到16岁这整整三年中,受到了最好的 “斯巴达式教育”。斯巴达式教育是严格的,甚至是严酷的。拉奥尼达让马其顿王子和普通士兵一样背上重装备,进行长距离行军。王子的餐食和士兵一样是军队大锅饭。不管下雨积雪,还是烈日暴晒,并不对亚历山大给予特殊照顾。哪怕已倒地而眠,只要命令一下,王子也得跟其他士兵一样立刻跳起来,稍有迟缓就得受罚。在拉奥尼达的严格要求之下,亚历山大不得不习惯了这一切,以至后来自觉地接受了这一切。</p><p class="ql-block">温泉关时代,斯巴达战士花费10 年时间才能掌握的策略和技战术,包括单人格斗,团体配合,排兵布阵,制定战略战术等,亚历山大和他的伙伴们在三年内必须学会。这也正是腓力二世选拉奥尼达当儿子老师的初衷。治理好一个国家,只有国王一个人强大是不够的,身旁必须强人林立,有一个高素质军事班底,他们忠诚丶勇敢丶有谋略丶甘于献身,这才是做成大事的基础。“斯巴达式军事教育” 在拉奥尼达的指导下紧张地进行着,亚历山大和他的小伙伴们很快成长起来,他们都是马其顿王国地位很高的高官的子弟,后来都成了亚历山大进攻波斯时的领军大将。</p><p class="ql-block">学习哲学,培植格局成大事不仅要孔家亚里士多德来当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对王子和近臣子弟进行启蒙教育,丰富了亚历山大的世界观,养成了大格局意识。亚里士多德出生于马其顿,但他年轻时留学雅典,在柏拉图开设的 “学院”(史称柏拉图学园或雅典学园)里学习了20 年,算是一个雅典人了。他是柏拉图的学生,而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苏、柏、亚,史称古希腊三贤),即苏格拉底算是亚历山大的祖师爷。亚历山大向亚里士多德学习到了希腊三贤一脉相承的哲学,并且举一反三。当时,亚里士多德40来岁,正值壮年,精力充沛。学生则是亚历山大和他形影不离的赫菲斯提安(亚历山大征服世界的最强臂膀),以及其他的学友伙伴(后来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封疆大吏、柱石之臣)。</p><p class="ql-block">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为博学宏儒,他教给少年弟子们的学问,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学习先人们思考什么、又如何行动。这是历史,即纵轴上的信息。第二是横轴上的信息,也就是日常的信息。学生需要毫无偏见地、冷静地、实事求是地接受这些信息。最后一点是在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基础上,提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意志冷静判断,然后付诸实践的能力。这三点既是学习哲学的基本姿态,也是基本原则。只要掌握了它们,以后不管做什么,不管进军什么领域,都可以用得上。因为教养是可以应用的,所以才有学习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少年亚历山大从最适合教授这些知识的人那里学到了这些内容,并且是在13岁到16 岁感受性最强丶接受能力也最强的年龄段。亚里士多德曾跟亚历山大说,“可把希腊人当做朋友平等相待,但对非希腊人(即蛮族)则应视为动物或植物”。这一句话就显得老师的格局小了。对于一个要统治天下人来说,哪里都是自己的子民。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以后,就像对待希腊人一样。如果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终究是一个城邦国家时代的希腊人,而亚历山大是超越了城邦国家时代的希腊人。他跟随老师学到了一切,但并不完全照抄老师。不论怎样,亚里士多德从哲学角度教会亚历山大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的重要性,这是哲学的真谛。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思想家,亚历山大向这位老师学习的,不仅仅是哲学,还有政治学、历史学、天文学、几何学等。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既经受了斯巴达军事训练,又用希腊哲学武装了头脑,亚历山大就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了。亚历山大经常对伙伴们说,“父王把战功都立了,我还能做什么呢”,求战立功的心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二,顺利登基,巩固皇位</p><p class="ql-block">在亚历山大16岁时,马其顿国内发生了叛乱,腓力二世国王领兵前往征剿,并命令亚历山大带领一支队伍作为侧翼,目的是检验他的所学。亚历山大不负父望,瞅准时机锲入敌军间隙,他镇静坚定,冲锋陷阵,指挥若定,三军用命,一举击溃了叛匪,为国王取得剿匪全胜立下了大功。亚历山大牛刀初试,获得了举国上下的赞誉,为巩固储君地位增加了砝码。亚历山大的战功受到后母的妒忌,她的枕边风挑拨了国王与太子的关系。腓力二世曾把亚历山大母子驱逐到王后奥林匹娅斯的袓国伊庇鲁斯,幸而很快醒悟,召回了他们并和好如初。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受到拥戴,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世称亚历山大三世国王。年轻的皇帝登基后,靠文治武功,把王位竞争者和阴谋篡权者都逐一铲除。国内安定后,他又立刻把矛头转向了国外。</p><p class="ql-block">三,火焚雅典,统一希腊</p><p class="ql-block">建立世界新格局,属于亚历山大的时代到了。他首先把目光朝向希腊,派特使前往雅典,窥探希腊国王的态度。亚历山大召见刚从雅典返回的特使,问雅典方面有什么动静。特使战战兢兢地说道:“雅典人听闻先王去世的消息,都幸灾乐祸,他们在广场上欢歌笑舞,还说陛下只是个小孩儿,不足为惧……”。亚历山大听罢哈哈大笑说,“当我的大军打到雅典城下,他们就知道我的厉害了”!不久,希腊的底比斯城为反抗马其顿的统治而发动起义,这为亚历山大出兵希腊找到了借口。亚历山大兵临雅典城下,将整座城池付之一炬,并把全城居民变卖为奴。这场战争震动了整个希腊,雅典投降派首领立即跑来求见亚历山大,请求他的宽恕。亚历山大笑道:“怎么啦,你们不是说我是小孩儿吗? 现在难道要向一个小孩儿求饶吗”?雅典投降派首领战战兢兢地回答:“不敢不敢,我们全雅典都欢迎陛下的到来……”。希腊国内的割据政权,有的本来就与巴其顿友好,那几个与之交恶的小国,被亚历山大的淫威吓破了胆,纷纷举城投降,经过了几年的时候,希腊全境就划归马其顿版图了。(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