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去云南,首先是为享受那宜人的气候,其次是为体验与内地迥异的风土人情,带有一种猎奇心理。两次前往云南,一次往北,飞往大理,然后丽江,香格里拉;一次往南,飞往昆明,然后石林,西双版纳。这两条线路,感受完全不同。往北,大理市,白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67.85%;丽江市,居住有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普米族、傣族、苗族、回族等4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8%;香格里拉市是县级市,越往北,藏族就成为了主体民族。云南之北,体验的是白族、纳西、彝、藏等民族风情,冲击眼帘的是秀美、绚丽、壮阔的山水风光。昆明市处滇中,是赫赫有名的“春城”和“花都”;石林县则拥有全世界唯一处于亚热带的喀斯特地貌;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地处亚热带。云南之南,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风情万种的傣族风情,形态各异的动植物族群,曾经让我留连忘返。七彩云南,是怎么也游不完、看不厌、玩不够的地方,是中国最美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出于对云南的眷恋,穷事羁身之余,总想着再次出发,到向往已久的“极边第一城”腾冲游历几天。向几位好友提议,竟群起响应,我们七对夫妻遂决定在中秋之后、国庆之前,避开游客高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六日五晚腾冲之旅。建好微信群,提前订好长沙、腾冲的往返机票后,群里每日都有友人发出与腾冲旅游相关的各类攻略,既令我目不暇接,又让我充满期待。经谧兄介绍,与地处腾冲和顺古镇经营民宿的小寸姑娘取得联系,小寸果然很热情,不仅帮我拟订旅行方案,还帮我对相关费用进行匡算,就冲她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决定到腾冲后,将她家经营的“川滇情”民宿作为我们这次旅行的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成行之前,免不了做攻略。参考小寸的建议,与好友们商量,我决定以和顺小镇为中心到周边景区逛逛。这种不赶场子的方式受到大家一致赞同。我联系到经营这家民宿的小寸,敲定了腾冲游玩攻略:第一天,飞往腾冲,下午入住民宿,晚上在和顺古镇吃一顿野生鲜菌火锅;第二天,前往腾冲县城,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瞻仰腾冲国殇墓园,回古镇吃一顿铜瓢牛肉,下午再去叠水河城市瀑布景区游玩,回到和顺古镇游览,并在民宿自己做晚餐,晚上和顺古镇夜游,体验古镇夜生活。第三天,前往火山地质公园游览大、小空山,再往司莫拉佤族村参观,回腾冲吃完中餐后,前往热海大滚锅参观,再体验一把温泉泡澡,晚餐为热海餐厅套票提供的地方小吃饵丝。第四天,租车前往芒市,参观勐焕大金塔、大银塔,吃一顿傣味午餐,下午再驱车前往瑞丽,游览中缅街,体验一寨两国,到姐告口岸附近商场购物,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回芒市吃一顿当地农家菜,再回和顺古镇民宿。第五天,前往北海湿地公园,实现大家拍照自由的愿望,在景区就中餐,下午回和顺古镇参观艾思奇故居、和顺图书馆、文昌阁,再体验马帮文化、和顺当地家族文化,在民宿自己做晚餐,晚上吃烧烤、喝啤酒。第六天上午古镇自由行体验腾冲小吃、购物,租车前往腾冲机场,飞回长沙再回家。</p> <p class="ql-block">如愿来到腾冲,住到和顺古镇小寸家民宿。古镇没有大街,只有四米多宽的石板小巷。两旁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民房,几乎每个巷口都立有一道砖木结构的街坊。很显然,古镇系整修而成,因为修旧如旧的缘故,颇为古朴,确实当得起一个“古”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来不及细看。住进民宿,小寸一家早已摆好水果殷勤接待。入住甫定,我们来到一家鲜菌火锅店,十四人分坐两桌,品尝松茸、鸡枞等蘑菇,异常鲜美的汤汁,辅以火锅特有的麻辣椒香,舌尖上的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美酒佳肴,好友相聚,妻子陪伴,已成为人生至乐,一洗数小时车机劳顿之累。餐罢,古镇入夜,虽有灯光,却非闪烁的霓虹;商铺店主,对过往的行人虽满脸热切,却无过分殷勤的招呼和叫卖。古镇的夜,透出一片安宁平静的氛围,让人蓦然产生一种归乡的迷恋感。是哦,我心安处,即是故乡。</p> <p class="ql-block">漫无目的地走在夜色中的古镇,在各条街坊间闲逛,看到“士和民顺”、“内和外顺”牌坊题字,初步感受到了朱熔基总理题书的“和顺和谐”的意蕴,应当是对古镇管理者、经营者、居民和游客寄予的希望。在浮躁的当今世界,人类在汲汲追求功名和财富,追求耳目舌身的极致享受,以致霸气横行,戾气不止,纷争不断乃致战火绵延不绝。在和顺古镇,我们抛开了一切俗务,埋头沉浸在数十年建立的朋友之情与夫妻亲情之中,感受和顺古镇给我们带来的和平顺达的气氛。心平则气和,气和则人顺。和顺既是人生境界,也应是人生追求。和顺古镇,名字取得真好。</p> <p class="ql-block">回到民宿,与老房东寸老爷子闲聊,得知和顺古镇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要求原住居民进行移民,且经营者还出资对原住民一些老旧建筑进行修缮,对后期新建的房屋进行改造,以适应整个小镇的古朴风格。另外,统筹规划布局,适度进行古建筑风格的楼台亭阁建设,不断深耕腾冲历史、人文,利用腾冲独特的地理环境,最终建成了这么一座兼具游览、休闲、康养、购物、文化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古镇。现在和顺古镇是全国5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我们到这里适逢游客淡期,更能享受安静舒适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以和顺古镇为中心,往东北四公里即为腾冲市区,有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叠水河城市瀑布。周边十几公里范围内,有火山地质公园、热海大滚锅、司莫拉佤族村、热海温泉、北海湿地、银杏村等景区。还可驱车200公里,前往芒市、瑞丽,往返一天。这种景区布局,少可三五天,多可十来天,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身心放松,关键是脚也可以放松,无须紧赶慢赶,生怕不上趟。我们商定:做时间的主宰者,不作赶趟客;做空间的布局者,不作赶路人。于是慢生活成了我们的共识,无须行色匆匆、秉烛夜游,说话自然慢条斯理,走路可以气定神闲,饮食不可狼吞虎咽,喝酒不得一饮而尽。规矩既定,大家相视一笑,即已莫逆于心。</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自然醒,我与卫兄便来到和顺小镇百年菜市,买鸡蛋、鲜肉、鸡枞菌、姜葱蒜、油盐酱醋、料酒、面条,提回民宿,煮上十四碗三鲜面。大家鱼贯出入,各自端上一碗,看着他们滋滋有味的样子,油然产生了一点小自豪。我小时候因母亲过世早,学过厨师的父亲就精心教我做饭菜,但其他家务父亲却不强求。有人提示过我父亲,父亲说:儿子学会了做饭菜,至少不会饿着,其他事都不重要。父亲的惯纵,最终让我成了一个倒了扫帚都不扶的懒鬼。懒人有懒福,我妻接替了父亲,家务基本上都由她承担,才让我能集中精力在工作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span>家众口一辞的称赞我下的面条好吃,有点飘飘然,竟然莫名产生一种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我们分租三台小车来到腾冲市区,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和瞻仰国殇墓园。腾冲地处滇西,号称中国极边第一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东北、华北、华中都遭到日寇蹂躏,武器弹药和战略物资严重不足,盟国的物资支援主要靠滇缅公路。日军袭击珍珠港以后,加紧入侵东南亚。至1942年5月,已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和云南西部,切断中国与同盟国之间最后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同盟国运往中国的作战物资,只能经喜马拉雅山空运,受到极大限制,决定尽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军对中国陆路战略封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保障运输,中国西南军民修建了从印度利多经缅甸至云南昆明的中印公路,即举世闻名的“史迪威公路”。其中,印度利多经缅甸密支那至中国云南边境畹町路段,称为“利多公路”。1942</span>年春,日军进犯缅甸。中国政府为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应英国政府之请,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重创日军,歼灭日军近五万。四月,战局逆转,中国远征军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辗转回国。1942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国门畹町,迅速占领芒市,4日占龙陵,5日到达惠通桥西岸,10日占领腾冲,今德宏全境等怒江西岸三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p> <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将军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于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1944年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发起了松山战役,并于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接着,该部又沿滇缅路攻击前进,11月3日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1944年10月下旬,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取得节节胜利。1945年1月27日,滇西远征军与中国驻印远征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全面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收复滇西全部失地。滇西抗战中,中国远征军及滇西人民在二战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在日寇占据腾冲期间,腾冲军民展现出顽强的战争意志。没有汪伪政权的介入,滇西人民众志成城,一寸山河一寸血,誓死抗战,涌现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抗日县长张问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张问德(1880.9.10~1957.2.17)字崇仁,号幼庵,晚号遁叟。腾冲县城南门街人。资质聪慧,21岁应州试,名列前茅。清宣统元年(1909))任腾越(今腾冲)防营文案。民国元年(1912)任腾冲府行政长(司法科长),1913年,调腾越海关任正关委员兼官银号委员及腾越道署实业科长。1916年, 任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中校委员。1917年,回滇历任江外铲烟委员、芒遮板行政委员兼滇缅边案交涉员、盏达行政委员。1924年,因病辞职归家。后参与倒唐失败,出走上海,至1927年,唐继尧死后,张问德回滇,任腾冲煤油特捐分局长,后任殖边督办秘书4年。1934年,任腾冲县参议长。1937年,调任云南省政府秘书。1938年, 任昌宁县长,在任18个月,因病辞归。1942年5月10日,日寇陷腾冲城。7月2日,省政府任命张问德为腾冲县长。至瓦甸组成抗日县政府,迁至界头。1943年8月13日,侵腾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致函张问德,企图诱降。张问德在复函中义正辞严地拒绝,《张问德答田岛书》被全国各大报竞相刊载。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张问德严惩汉奸。张问德为抗战已心力交瘁,10月22日,即请准辞职,国民政府颁给光华甲种二等奖章。1945年9月,赴昆明,受李宗仁两次接见。次年委署顺宁县长,迅速肃清全境匪患,又增建图书馆,颇著政绩。1948年7月卸任,顺宁人民献万民伞,沿街设香案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推荐为腾冲县政协委员、德宏州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1879—1965),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总办,朱德元帅的老师,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因其正派、刚直,德高望重,在国民党中素有“李国老”的尊称。1942年5月滇西沦陷后回到家乡担任云贵监察史一职。抵保山时,怒江前线战势危急,日机不断轰炸保山城乡,保山城乡慌乱,难民哭喊呼号,争相向东逃命,拥塞于途。李根源面对如此危局,神情镇定,召集各地士绅开会,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历数日本侵略者在滇西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号召滇西父老团结一心奋力抗敌。5月4、5两日,保山遭受战机的轰炸,颓垣败墙血肉横飞,保山县城立成死市,鸦狗群聚,时疫蔓延,举世闻悉同声愤慨,百年浩劫惨不忍睹。他号召滇西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退出龙陵、退出滇西国境以外甚至退出缅甸,始能保住滇西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李根源《告滇西父老书》一经传播如春雷巨响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整个滇西抗日声势风起云涌,出现了纷纷请缨杀敌慷慨悲壮的抗日行动。李根源爱国激情洋溢、大义凛然的《告滇西父老书》极大地鼓舞了各族人民的抗战勇气,全国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民众热血沸腾,参军奔赴抗日前线。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曾高度赞扬李根源:一纸告同胞书足当十万大军。抗战胜利后,李根源提出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园内的告滇西父老书石碑成为一个特别景观,同时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铸造在心中的永远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殇,指战死者;国殇,指为国家而战牺牲的烈士。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开始,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军民强大的后勤保障及盟军空军强力支援下,经过重大牺牲,歼灭孤立无援的6000余名日军,腾冲成为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个县城。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城西南一公里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是腾冲光复后,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的倡导下,由政府拨款和腾冲人士捐资捐地,为腾冲收复战阵亡将士修建的纪念陵园,李根源先生借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始建于1944年冬,落成于1945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8周年纪念日,占地88亩,主体建筑大门、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建南北中轴线上,台阶递进式,其地形如一口巨钟,取“警钟长鸣”之意。</p> <p class="ql-block">墓园内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写的“碧血千秋”石刻、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和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忠烈祠侧面特修筑一座刻有19名盟军姓名的阵亡将士墓碑。忠烈祠后为相对高度31米的圆锥形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墓园大门一侧筑有“倭冢”一座,埋日军尸首于其中。国殇墓园种有松、柏、竹、木,林下绿草成茵,环境清幽,庄严肃穆是云南仅有国内少见的大型抗日战争纪念陵园,在海内外广有影响。中国远征军8000余名阵亡将士(包括1000余名娃娃兵)的忠骨埋葬在腾冲国殇墓园。警钟长鸣,英灵不朽!</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滇西抗战纪念馆,凭吊过抗日英烈,我们这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心情沉痛久难平息。为平复心境,我提议大家去观赏叠水河瀑布。叠水河瀑布,是大盈江从北向南流经腾冲市城西地面时,遇到一个巨大断层崖,河水从左峡夺路而出,自46米高崖头跌下深潭所形成。瀑流喘急,水柱飞溅,是中国位于城市中极其罕见的自然景观。因为刚从国殇墓园来到这里的缘故,我眼中的急流竟然幻化出中国远征军将士一路冲杀的场景,当场呆住并深感震憾,直到听到女眷们的欢笑声才回过神来。</p> <p class="ql-block">气势磅礴的瀑布上,凌空架有民国二年九月,滇西都督大理张文光所建的太极石桥。该桥造型精巧别致,坚固秀美,仿悬臂竹、木桥形式,亭仿木结构。历经数次强烈地震,一百余年仍坚固如初,桥建于瀑布之上,与环境高度和谐,颇具艺术性,堪称建筑艺术中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在叠水河瀑布右侧拾级而下,有几处亭台,亭台旁渐次建有几个蓄水池,水流漫过,形成几层人工瀑布,薄如轻纱,妙曼多姿,呈现出一种轻柔之美,与叠水河瀑布形成强烈反差。中秋刚过,河风从下而上吹拂,各色三角梅迎风招展,水流潺潺,清脆悦耳,一扫先前积压脑海中的阴霾。真羡慕腾冲的市民,在城市中能有如此美好的休憩场所,赏心悦目,足娱身心。</p> <p class="ql-block">从腾冲市区再回和顺古镇,我们一行十四人品味了一顿铜瓢牛肉。铜瓢牛肉又名火瓢牛肉,源于茶马古道古老的马帮之餐,凝集了云南各民族的聪明与智慧,马帮沿着茶马古道穿梭于滇藏两地,把云南匠人用高超的技艺打制的烹制美食的良器——铜瓢,带到藏区,朴实好客的藏区同胞把刚杀好的牛肉送给马帮,马帮伙夫用云南特有的天然香料烹出了人间美食——火瓢牛肉,将其熟制后柴火焙干,待需要食用将火瓢牛肉置于铜瓢中加上水再佐以配料,在火上烹煮,既快捷又方便,大大节省了用餐时间,便于赶路。久而久之,火瓢牛肉成了马帮打牙祭改善伙食必不可少的美食,马帮走到哪,火瓢牛肉便香到哪。火瓢牛肉的“火”是指煮牛肉用的炭火,用炭火烹饪,更突出牛肉的香味和口感。“瓢”指的则是煮牛肉用的铜瓢,这种用铜瓢代替铁锅烹饪,因铜瓢比铁锅传热更快,煮出的牛肉更美味鲜嫩。卫平兄将预先寄到民宿的来自贵州茅台镇的美酒倒出,我们几位酒肉之徒于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让因刚做肠道息肉切除手术的正茂兄馋得受不了,只好气哼哼地避席到隔壁店吃蛋炒饭去了。</p> <p class="ql-block">腾冲马帮的铜瓢火锅固然独具特色,口味堪称一绝,但这只是方便食品,有利于马帮节约从缅甸带回翡翠原石的时间成本。最初,这些翡翠原石都是先在腾冲分解成毛料,然后才将这些毛料送往永昌、大理、昆明等地加工,最终制作成翡翠成品销售。随着时间推移,明代中期开始,各地能工巧匠纷纷慕名而来,带来他们各具特色的加工技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腾冲逐步成为翡翠加工中心。到清朝中后期及民国初年,腾冲翡翠玉雕业空前兴盛,腾冲县志载:“民国初年,从事玉雕的作坊有100多家,工匠3000多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腾冲一直是缅甸玉石最大的集散地、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有“翡翠城”的美誉,也是全国唯一的进口通道。经过腾冲历代商人的经营,玉石流向了四面八方:经八莫、仰光而达星洲(新加坡)、苏门答腊、印度雷多、加尔各答;或经缅甸洞已转印度哥伦堡至尼泊尔进西藏;由昆明至广州、上海、香港。腾冲翡翠名满天下,马帮以及为马帮提供能量的铜瓢牛肉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品尝完马帮铜瓢牛肉,女眷们便结伴到和顺古镇的各家玉器店去,我们七位兄弟,临行前不断地提示她们一定要冷静消费,但琳琅满目,还是完美地诱惑起她们的购买欲望。经小寸品鉴,翡翠倒是真翡翠,价格也还算合理,和顺古镇的玉器店还不算欺客。这里的翡翠,大都是从缅甸购进原石制作而成。缅甸不少族群与中国云南族群大都有着血缘关系,无论缅甸与中国各代王朝是战是和,甚至在英国殖民缅甸时期,出于贸易需求,缅甸王室、土司及其部众,都对腾冲马帮极度宽容。数百年来,在云南与缅甸的崇山峻岭中,腾冲马帮进出缅甸的贸易通道从来不曾断绝,且随着双方贸易量日益扩大,腾冲成为马帮最大始发站。鼎盛时期,腾冲马场竟可同时停驻3000匹马之多。腾冲马帮通过“走夷方”经商,创建的“三成号”、“福盛隆”、“永茂和”等多家跨国商号,百年不衰,造就了一大批翡翠富商。腾冲有一句民谚概括八大富商:东董西董弯楼子,南刘北邓金王张。这些富商创业的共同特点是既吃苦耐劳又敢于冒险,腾冲人诫言是:“穷走夷方急走厂”、“过了霜降,各找方向”、“楸木开花,游子回家”。六百多年来,腾冲成为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交融碰撞的渊薮,形成腾冲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和顺古镇最为典型,全镇人口6000余人,在外华侨就达1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日本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腾冲地处极边,汉族却占到总人口的92%,这是极为罕见的。究其原因,是自明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派遣军队屯军守边,这些军队大都来自内地或四川巴县,通过招抚,当地族众才逐渐汉化。腾冲八大姓寸、刘、李、尹、贾、张、钏、杨,都在和顺古镇建有宗祠。腾冲名人辈出,如尹蓉、李珍国、李根源、寸尊福、寸树声、刘楚湘、李曰垓、张文欣、张宝庭、张问德等。一代宗师,为共和国大众哲学奠定了厚实基础的艾思奇就诞生在这里。这些英才身处边城,心怀中华;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穷善其身,达济天下。由于和顺古镇人民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使古镇持续600多年不断发展,保留下了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这里保留有寸尊福故居、李根源故居、艾思奇故居,还留存有弯楼子等1000多座民居宅院,除和顺顺和、文治光昌、冰清玉洁、文澜壮阔、天姥峰高等旌表性牌坊外,还有文昌宫、总兵府、和顺图书馆、中天寺、元龙阁等功能性建筑物。我们行走在石板铺就的巷道,欣赏两旁带着明清风格又中西合璧,甚至还带有东南亚风情的建筑,偶见几位穿著汉装的女子行走在古老的民居宅院中,犹如正在观看一部时风正劲的穿越剧。</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晚,夕阳西沉,绚烂晚霞映照在和顺古镇,如梦如幻。由于和顺古镇小巷众多,我们又对两旁店铺的商品各有偏好,人渐分散。待我刚刚选好几只手工制作的紫铜茶壶时,妻打来电话让我回民宿准备聚餐。我手持铜壶,双脚踏着通回旅居民宿的石板路,宛若幼时的我买瓶酱油,回家走过平江西街青石巷的石板路,顿时勾起了我对平江老城的记忆和对过世亲人的思念,这种感受亲切、温暖还有些许悲伤。人就是这样,场景会淘染心境。漫步走在这样古老的小巷中,我就成了一个镜象,时间似乎停滞,人生变得悠长,现代节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不慌不忙。回到民宿,跃嫂、蒙嫂、彩秀等早已在厨房忙碌,将热气腾腾的菜肴渐次摆上饭桌,我们十四人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气氛搞起来!什么记忆,什么思念,什么忧伤!刚才莫名的多愁善感就已一扫而光。卫兄端起酒杯,大家举杯响应。眼前有美酒佳肴,身旁有半老徐娘,人生得意须尽欢,且饮且醉又何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