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状态

行随心动

<p class="ql-block">一个人活在什么状态才能幸福呢,能够有“看破的糊涂,清醒的睡着,放下的拿起,给予的获得,无为的有为”才可以获得幸福,前面部分是拆墙的,后面部分是迎接折墙后的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把自我放下,把个人利益放下,一个人不放下是拿不起的。真正的获得是给予,给予能让你把低频能量变成高频能量,把冰变成水、变成水蒸汽,把二维世界的财富变成三维,把三维的财富变成四维,生命多一个维度,它的诗意和丰富性将增加无数倍。过多的财富把你的能量压在那里,你就无法从低维到高维。给出去了才是真正的获得,而有些人最恐惧的、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机会把他囤积的财富给出去。</p><p class="ql-block">无为的有为才是真正的有为,我做好事我心里没概念,不放在心上,不然会被光荣感压垮的。处于无为状态,你才能放松,放松了才能发挥好。人到无欲品自高,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刚。你愿意帮我,我百分之百地回报你,你不愿意帮我,我们各干各的,这样就轻松。一个人老害怕对方离开,他就恐惧,而人一恐惧能量就低了,恐惧时智慧是无法正常发挥的。</p><p class="ql-block">要想幸福就要拆掉“自我”这堵墙,要有天下情怀。孟子讲“穷而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没有天下情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量,而天下情怀最朴素的反映就是一个人对粮食的态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不易种在孩子的心里时,他长大就会重视粮食生产,重视节约。这种不易能唤醒全社会对农民的尊重,对农业的尊重,对粮食的尊重。我们中华儿女基因里、血液里都有乡村乡土的遗传,我们就会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会去欣赏劳动者,赞美劳动者,而不是仅仅欣赏赞美娱乐。我们会更加重视奋斗的美好,创造的美好,劳动的美好和光荣。现在国家提倡德智体美劳,这个风向标,把劳动上升为一个国家战略、国家倡导。</p><p class="ql-block">中国重视粮食的思想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礼记.王制》是最早提出粮食安全思想的,《管子》一书从各个方面强调农业的重要性,《管子.治国》更是直接把农业提升到国家兴衰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明确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奢则示之以俭,当整个国家的风尚变为奢靡的时候,国家领导人要倡导节俭,让全社会形成节俭的风气。</p><p class="ql-block">“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绝不是一句无病呻吟的口号,而是关乎个人温饱,家庭幸福,江山稳固,国家安全的大道理,只有全国人民的大心量,才能构筑国家实力的大能量。国家层面要重视农业,科学规划,推进乡村振兴,提高粮食产量。社会和个人更要大力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杜绝舌尖上的浪费。</p><p class="ql-block">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知道“不易”,才能有敬畏心、感恩心,才能积累德行,才能有高的思想境界,能量级数才能提高,才能活在幸福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