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粮就是惜福

行随心动

<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对于粮食问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小到个人温饱,中到家庭幸福,大到国家安全,可谓“兹事体大”,可谓“国之大者”。勤俭节约、爱惜粮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优良传统,惜粮就是惜福,就是遵天道,循地道,昌人道。</p><p class="ql-block">“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个“不易”听上去沉甸甸的。《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人活着就离不开粮食。中国是个农耕古国,温饱是基本问题,耕种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一粥一饭饱含着天地日月的大恩大情,实乃天地所赐,因此自古称庄稼为“天物”,天赐之物是万万不可靡费的,暴殄天物是要遭天谴的。面对大地的慷慨,太阳的恩赐和种粮人的汗水,即便不愁吃穿,也应该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心存敬畏,且吃且珍惜。吃天食做人事,而不能做非人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财富是怎么来的,孟子讲“出乎尔者,返乎尔者”,从我这儿出去又返回我这儿,我把我的财富给了别人,社会又反馈给我。如果拿这些财富挥霍享受浪费,生命的衰败的景象就到来了。司马光在他的《训俭示康》里讲到,“有德者皆由俭来”,一切美德的根本是节俭,而欲望重就被绑架,贪财被财物绑架,贪权被权力绑架,贪荣誉被荣誉绑架,贪色被色绑架,不贪就可直道而行,你的路上就没凶险,你就在觉悟的道路上,在圣与贤的道路上不走弯路。奢侈就会多欲,就会枉道速祸,通过非常规的动作去追求荣华富贵,结果是很快就会遇到灾祸。</p><p class="ql-block">从一个人的安全感来讲也需要珍惜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要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周易》讲,“君子以俭德辟难”,由俭德规避危难,可见节俭和浪费对生命的影响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有珍重一粥一饭的心,这个人就会过敬畏的生活,珍惜的生活,朴素的生活。你珍惜一粒米,你就动了珍惜的心,珍惜的心就是天地心,动这个珍惜心时,你就多了一份珍重,这样的珍重累积到一万个、一千万个,你的生命就成就了。</p><p class="ql-block">生命是一个不断提高维次的过程,经典让我们把一些固有的概念打掉,孔子讲“勿意、勿固、勿必、勿我”,凡事不主观臆测,不固执己见,不想当然,不唯我独尊。学经典,用经典,就是让我们不断提高生命维次,不断扩大心量,心量扩大,缘分就从四面八方而来。缘分来了,人气就来了,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气,人气旺,不争,事情就会发展得很好。舍得吃亏,福就来了,福来了,财富就来了。所以财富也不是想求就能求来的,是德行招致的。</p><p class="ql-block">爱出者爱返,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感恩心、敬畏心这些都是好的德行。感恩心的能量是五百级,五百级人的生产力、健康力、幸福力是普通人的七十五万倍,感恩了当下就幸福。德行高了才能找到安祥,找到那个不依赖于物质和外在条件的快乐,而不可保持的快乐不是真快乐,不可保持的幸福不是真幸福,不可保持的财富不是真财富。</p><p class="ql-block">人生三件事,积福,享福,损福。惜粮就是惜福,要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革除奢靡浪费的陋习,降低对物质的欲望,提升精神层面的修为,让安祥随时陪伴自己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