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 60封电报告诉你西路军的故事(三)

士德

<p class="ql-block">一、爭取张国焘,适当的让步</p><p class="ql-block">陕北党中央及中革军委耐心帮助和适当的让步,也是让张国焘放弃第二中央北上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后来组成西路军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那么中央为什么要让步,为什么这种让步导致了西路军的组成?为了争取张国焘及四方面军北上,中央曾迁就同意 四方面军或出青海、或出甘肃的𠄘诺。</p><p class="ql-block">1936年5月25 日,在陕北的中共中央给四方面军领导电报中指出:“外蒙与苏联已订立了军事互助条约,共产国际盼望中国红军靠近外蒙、新疆。一方面军自东征回师后正猛力发展陕甘苏区,以渐次接近外蒙。四方面军宜乘此有利时机,速定大计,或出甘肃、或出青海,以便一方面军适时向天水、兰州出动,进行策应。” 这封电报摘自《党史研究资料》1983年第9期。</p> <p class="ql-block">5月29日,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为了团结张国焘,为了能使西进计划顺利实施,致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指出“对国焘关系承认暂时采取协商方式,并告国焘我们与他们之间已没有政治上、战略上的分歧,过去分歧不必再谈,务与之协和团结为目标”。同时指出,二、四方面军北上后,将是党完成西北计划的一支生力军。”</p><p class="ql-block">正是在毛泽东、党中央这样的让步情况下,张国焘即宣布取消第二中央,成立南方局。同时也偕二方面军北上,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甘肃会师。</p> <p class="ql-block">二、同意西进</p><p class="ql-block">在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问题上,中央也向张国焘作了让步。特别是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虽然同意北上的方针,但同时多次表示了要西进的企图,他在《我的回忆》中这样写道:“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我们决定由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率二方面军和罗炳辉军为右路,出甘肃的岷县、静宁,进到海源一带的甘北地区。总司令部则率原四方面军和董振堂军为左路,经岷县,取道陇西通谓,折而向西,夺取甘肃的河西走廊”。他认为“河西走廊将是未来西北抗日局面的交通要道,正是我们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四方面军西进河西,也不致与一方面军挤在一块,再发生磨擦”。</p><p class="ql-block">而此时中央也认为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同意北进是张国焘路线破产的标志,至于提出独立进取甘西等只是具体军事部署上的分歧,不属于路线之争。</p><p class="ql-block">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迁就张国焘,中央采取妥协态度,认真考虑了红四方面军提出的先机渡河,夺取甘西北的意见。张国焘提出,红四方面军由靖远西渡黄河,独自进军青海和甘西,接通新疆和国际路线。</p><p class="ql-block">当时提出四方面军独自进军青海和甘西,接通新噩主张的不只是张国焘一人,许多四方面军领导人也认为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徐向前在其《历史的回顾》中回忆说,党中央关于红四方面军能否独自进取青海及甘西时曾来电征求我的意见,我答复说:“问题不大,四方面军有这个力量夺取甘西。”</p> <p class="ql-block">三、三驾马车</p><p class="ql-block">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中央对张国焘也采取了妥协政策。中革军委为了使宁夏战役能够顺利进行,不仅同意了由红四方面军组成西渡黄河之主力,而且为了争取和缓和同张国焘的矛盾,经中央决定恢复了“朱总司令、张总政委”的红军总司令部。这就形成了当时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的三大指挥机构。</p><p class="ql-block">中革军委是1931年11月25日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是全国苏维埃政权的军事部门,管理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的组织、教育和训练,并指挥工农红军的作战行动。中央军委和中革军委是两个机构,中央军委属于中共中央系统,是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而中革军委仅是全国苏维埃政权的军事部门,要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首先是受中央军委领导。当时的中革军委由朱德任主席,彭德怀、王稼祥任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1934年长征开始,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博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行。三人团的作战命令均以中革军委的名义对外宣布。而中革军委主席朱德被彻底架空,没有任何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后。博古、李德离开,新的三人团产生,朱德的状况才有所改善。</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在两河口会议上,中革军委被重新重视起来,除原有的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为周恩来、王稼祥外,又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常委。并确定中革军委的的指挥权限。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指导下,指挥所有红军部队的作战行动。</p> <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红一、四方面军草地分裂后,张国焘在10月5日卓木雕会议上另立中央,同时另组中革军委,张国焘任主席,朱德改任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中共中央率红一、三军团北上到达陕北,并与陕北红军和红25军会师。中共中央成立了新的军委。这个军委对外称“西北军委”。不久在西北军委的基础上成立中革军委,主席为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徳怀。在三大红军会师前的这一段时间内,红军实际存在着两个中革军委,这是一段不得不面对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四方面军南下失败,损失惨重。张国焘以中革军委正副主席名义签署了北上的《通庄静会战役计划》,这是朱张最后一次以“中革军委名义下达的作战部署。同日,张国焘等致电陕北党中央,这是张国焘第一次将“陕北同志”称作“党中央”,并宣布取消他成立的第二中央与中革军委。同日,党中央致电张国焘、朱德,欢迎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并且恢复朱德、张国焘以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的名义指挥二、四方面军北上。所以,此后以朱张名义下达的作战命令,只能视作红军总司令部的命令,而不是中革军委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根据上述情况的变化,1936年12月,在陕北的中革军委主席团转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命令,中革军委扩大组织,由毛泽东任主席。由于这段时间中共中央没有军事机构,所以使中革军委具有了双重性质。</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的三大指挥机构都有权发布作战命令,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军事行动都受制于这三大指挥机构。西路军主要由四方面军部队组成,它倾向于红军总司令部的命令,但又不敢违背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小心翼翼,不敢有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的想法。甚至在同一天,会有三种不同的电报在指挥西路军,这些不切合实际,在不了解战场真实情况的电报确实干拢了身处一线的指挥员们。很多年后,徐向前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曾提到这一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一待续 :《宁夏作战计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