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与契丹风格结合体 <p class="ql-block">散落在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处的八佛洼辽塑,惊世骇俗。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写实艺术的无上瑰宝,更是高僧大德们气韵生动、神容毕真的传神写照。在辽代艺术家看来,罗汉不应该只是独自享受智慧带来的法喜,更应该是承宣佛法、自渡渡人、精进不懈的“准”菩萨。</p><p class="ql-block">这尊罗汉尊者,高70公分,斜披袈裟,上半身裸露出力量胸肌,双腿盘坐于两层长方体叠涩宝相花纹须弥座。</p><p class="ql-block">座台之上,身体略微斜出。他五官分明,梵相庄严。左手支撑于左膝盖上,掌心外翻。右手握拳置于右腿上。整体造型十分威严,不怒自威。辽代匠师不唯对人体着意刻划、精益求精,于造像的细节处理也殚竭智巧。眼球目光与腮部嘴势,表情连贯呼应,最是传神。三彩以淡黄、轻绿、为主,多唐代余韵。工匠在造像着装方面突破了源自印度的马土腊贴体湿衣和犍陀罗程式化衣褶的旧传统,衣料的质感、肌体的结构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表达,甚至袈裟上的纹路随衣褶的起伏也作了相应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早先,八佛洼罗汉曾经被定为唐代,比起八佛洼的罗汉,这尊罗汉像的晚唐风格更加明确,一目了然,为八佛洼罗汉之外难得见到的中原式辽塑三彩精品。</p> <p class="ql-block">白色条纹处为先天窑裂,石膏稍作些许填补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如今,通过龙泉务窑考古发掘,辽三彩出现的时期从辽代晚期提早到中期(其实三彩从唐到辽从来没有间断过),特别让人惊讶的是,这类辽代三彩竟使用了硼砂釉。</p><p class="ql-block">硼砂在陶瓷釉料中的作用有哪些?硼酸为白色粉状结晶或三斜轴向鳞片状结晶,手感光滑,无臭。溶于水、醇、甘油、醚和精油,水溶液呈弱酸性。有一种光滑的感觉,没有异味。溶于水、酒精、甘油、醚和精油。没有气味。味微酸苦,回味甘甜。有毒,口服可致死。</p><p class="ql-block">在陶瓷制品中,可以提高陶瓷的抗压强度、耐磨性和耐化学性。由于B2O3控制了热膨胀系数,提高了釉料的适应性。同时,B2O3还可以降低熔化温度,防止泄漏,使产品更加光滑和完美。</p> <p class="ql-block">在河北山西等地众多默默无闻的山脉里,隐藏着很多像八佛洼这类具有上千年的历史的佛洞,里面有摩崖造像,也有供奉的像唐辽时期三彩这种可移动的各种佛像。如今这些地方多被埋没,或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让人感到中国之大,古代佛像香火何等旺盛壮观,应当远远超出当今人们的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