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期G331国道东线自驾游吉林篇(四)

海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往珲春吴大澂纪念碑广场、珲春圈河口岸、防川一步跨、东方第一村、张鼓峰纪念馆及图们江口岸等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卡寸土不让的民族英雄——吴大澂纪念碑广场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界碑与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大澂珲春大事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大徵(1835-1902),字恒轩,号斋,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甘肃学政,赈灾大员,河北河南道,以三品卿衔,钦差帮办吉林事宜和宁古塔等处垦务大臣。補授太仆寺卿,历太常寺卿、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中俄勘界大臣、广东巡抚兼兵部侍郎等职。因治河有功,赏头品顶戴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任湖南巡抚。曾为钦差会办军务大臣,出使朝鲜,晚年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大激是清代封疆大吏中为人乐道的文臣、武将。观其一生,是爱国亲民,勤慎理政的清官。敢于直言进谏,捐资赈灾济民,治理黄河。在宁古塔开禁筹边,屯兵招垦,招抚金王,设牛痘局,安定一方。训练靖兵,开通驿道,办机械局,修筑炮台,加强兵防,为珲春勘界,争回黑顶子,取得图们江出海权,展拓18里监立"土"字牌,立下汗马功劳。为光绪中兴建言献策,举贤荐能,创办蚕茶局,振兴民族工业,花甲之年,请缨出关,抗击日寇,是清朝倾向维新,主张学习并引进西方大炮的开明官员,史称爱国将领。薏公精于书画,著述甚丰,致力收藏,研究文字学和古玉,开近代考古学之先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大徵作为清未杰出的爱国英雄,在珲春留下了废除封禁、兴边固防、开边通海、修筑东西炮台御、签署《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等功绩,在维护国家主权、保障边境安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吴大澂光绪二十八年(1902)病逝家乡,享年68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大澂篆书《龙虎》(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卡珲春圈河口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圈河口岸现为中朝国际客货公路运输口岸,位于吉林省珲春市敬信乡东南图们江畔。圈河口岸距图们江入海口36公里,距珲春市区 42公里,距朝鲜罗津51公里,对面是朝鲜元汀口岸,是中国与朝鲜罗先市直接相通的唯一通道,南邻著名的“一眼望三国”防川风景区。连接圈河口岸和元汀口岸的跨境公路大桥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连接朝鲜罗先经济贸易区的重要通道。解放后一直作为国家二类口岸运行,后改为公务通道。1998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圈河公路通道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允许第三国人持有效证件通行。1999年11月开始兴建圈河口岸基础设施,2000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联检楼面积4127平方米,口岸年过货能力60万吨,过客能力60万人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的右手岸为朝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防川一步跨三国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铁丝网外围为朝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洋馆坪路堤,是我国最窄的国土,只有8米长,这是连接房川村的唯一通道。1957年图们江发大水冲毁了这段路基,至此防川村的村民只能借走俄罗斯的领土才能往返祖国内地,从此防川村成为孤悬海外的飞地,直到1983年8月8号,我国在图们江中用青石填筑成的洋馆坪路堤通车之后,才结束了防川村孤悬海外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眼望三国:字面上的解释是“一眼能看到三个国家的地方”,指的是国家级风景区吉林防川,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珲春市东南部。晴朗的天气时,站在龙虎阁上可以看到浩瀚的日本海和深入陆地的日本海小海湾及海岸 。左边是俄罗斯的山川、右边是图们江和北朝鲜,素有“一眼看三疆山川风貌,双耳听三国鸡鸣狗吠”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龙虎阁是该景点的主体建筑,建于1993年,矗立在防川哨所之前。登上龙虎阁南望,图们江水涛飞浪涌,俄罗斯铁路大桥横架江上,朝鲜豆满江洞境内柳绿江蓝,俄罗斯哈桑小镇神秘幽静,异国风情可尽收眼底!是体验“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香四邻,笑语传三邦”的绝佳地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眼望三国”景点为中俄朝三国鼎足之地,图们江从长白山一路奔流而下,成为这一段的中朝界河。东南与俄罗斯接壤,西南与朝鲜隔江相望,距图们江入海口直线距离9.8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座铁桥连接的就是俄罗斯和朝鲜,中间高一点的三孔属于俄罗斯,右边矮一点的五孔属于朝鲜,远处浅蓝色的就是日本海,距此垂直距离只有9公里多,河道距离15公里,可谓近在咫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方土字楼边防哨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珲春防川的“土字碑”是清朝与沙俄在1886年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重立的。‌这块界碑位于珲春防川中俄边界,标志着中俄边界的起点处。它是由清朝官员吴大澄经过艰难谈判,据理力争,使得原本立在洋馆坪大堤处的土字碑向前移动了16华里,即现在的位置。土字碑是一块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的花岗岩石碑,上面刻有“土字碑”三个大字以及“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大字,而俄方一面刻有俄文的“T”字。这块界碑不仅是中俄边境线上第一座界碑,而且深深地镌刻着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荣辱兴衰历史,经过120多年风雨侵蚀,沧桑变化,其字迹仍然可以完整清晰地辨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字碑的设立背景复杂,涉及到清朝与沙俄的多轮谈判和斗争。在沙俄占据土地时期,土字碑被私自挪动,后来在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后,需要重新勘定边界。1886年的重勘过程中,清朝代表吴大澄与沙俄代表进行了谈判,最终确定了土字碑的新位置,这一过程体现了清朝在外交上的努力和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字碑的设立,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也是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提醒。它成为了中俄边界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今,土字碑已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游客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世人炫耀防川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同时,是否能想到这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这道特殊的风景线是中华民族身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痕。《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俄罗斯掠夺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在被掠夺土地的最南端,沙俄将图们江入海口北岸约15公里的地段划为已有。这样,大清国东端陆地和海洋失去了联系而且截断了中国的领海,使吉林成了一个离海最近却没有海域的内陆省。可悲啊!能看到大海,听到涛声,却不能拥抱大海;享有出海权,却徒有虚名。一眼望三国望的是风景,承载的却是沉重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东方第一村(防川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防川村隶属于珲春市敬信镇,是我国唯一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边境村,被誉为东方第一村。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公顷,现有户籍人口188人,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作为千里国道G331串联起的吉林边境村, 这里水映山川,一步一景,民风质朴,娴静安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方第一村民俗餐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石小径探幽源,村社群山掩映间。走进防川村,映入眼帘的中央广场,环村流走的清澈河流,布局严整的民俗建筑群,成群翱翔的海鸥,漫步在充满民族特色的风情街、穿梭于朝鲜族风格仿古建筑的民宿间,看着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很难想象在六十年前,防川村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落后小山村,空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自然资源,却因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守着金饭碗却过着苦日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鸡鸣闻三国,犬吠震三疆,花开香三临,笑语传三邦”是防川村的生动写照,“东方第一村”是防川村响亮的品牌。该村相继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还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旅游十佳精品村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万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方第一村村史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吉林省军区边防第一连驻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鸥🕊️翩翩起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坐落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著名战役遗址张鼓峰山脚下,1938年日苏两国军队在此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于2005年开馆,2011年获得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12年获得吉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21年评为吉林省第一批“实践体验活动革命场馆”,纪念馆还是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延吉市委党校、珲春市委党校等现场教学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由吉林省民间人士历经三十余年时间收集整理张鼓峰事件历史资料创办,2012年吉林省文化厅认定“吉林省民间博物馆”,系吉林省首家民办博物馆,录入中国博物馆名录940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守护边关记忆,传承中华历史! 纪念馆创办者痴心收藏三十载,耗尽家财来办馆,2015年世界博物馆日,新华社(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为纪念馆播发:“除了吃饭,其余的钱都搭进去了,一位民办博物馆馆长的‘任性’坚守”。纪念馆为国家乃至世界收藏保护珍贵的张鼓峰事件历史遗产,馆藏事件藏品1,138件,并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纪念馆规模不大,但有特色,还曾被新华社发表文章:“中俄界山下‘一个人’的历史展览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偏安一隅默默耕耘的一位民间纪念馆馆长,为办馆付出不寻常的精力和心血,终于把纪念馆从无到有做成享誉海内外,取得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是一座历史文化建筑,里面典藏着帝国主义践踏中国疆土的悲情与反思。通过参观可满足人们寻求探索边关的神秘感和刺激感,从而激发并释放人们的怀旧情怀和爱国情怀,同时也丰富和增长了参观者的历史文化知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还是一座红色历史文化堡垒,以红色展览为主题,展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法西斯战争的方针和政策,并诉说图们江停航历史,宣讲中国由图们江出海之主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是"吉林八景"之防川景区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防川景区入选“吉林八景”,作为防川景区重要考察项目之地的纪念馆,考察组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这里是永远难忘的心灵的记忆”,纪念馆为防川景区入选“吉林八景”作出了突出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为中俄、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2015年曾获得俄罗斯普京总统亲自签发“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证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平均每年接待参观者五万余人,为保护知识产权,纪念馆2010年在国家工总局注册了“张鼓峰”商标,现是延边州知名文化品牌商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与历史对话,用历史记录,还原真实的历史。历史可以过去,但历史不可以忘记,我们要纪念历史,但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历史。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多年生活在太平环境下,让中国百姓的国防意识和对边疆地区的关注不像过去那么强烈。为了“让边疆不再遥远”,为了让中国百姓永远记住中国的边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边疆的屈辱史,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事件纪念馆以“勇闯天涯·探索边关”让边疆不再遥远为主题宣传内容,馆内展陈分两大部分:一是《二战历史》,以张鼓峰事件影响二战格局为切入点,展陈波澜壮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和结局与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等。二是《图们江历史》,以张鼓峰事件中断中国图们江出海权为切入点,展陈“日本海”(东海)领域及图们江区域的历史变迁及近代中国人民保卫边疆、开发建设边疆史,还有展望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美好未来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事件纪念馆使人们来防川旅游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同时,又丰富和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参观后人们都能深刻领悟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悲哀和国强才有国防的客观真理,从而凝聚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得知疆界战事,解读边关历史。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展陈内容相当丰富,有近代鸦片战争史、抗日战争史、边疆开发开放史,其内容内涵丰富,品牌突出,特色鲜明,实乃为重要的爱国主义及国防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单元:战略要地—张鼓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名称之由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单元:千古功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俄珲春东界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防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惊险回顾(张鼓峰事件幸存者口述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事件爆发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领土争议、日本的对苏战略、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军事行动的触发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加上日苏互相试探和误判,最终爆发了这场激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写入《毛泽东选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主席评点张鼓峰事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喀秋莎》歌曲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喀秋莎》歌曲的诞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8年张鼓峰事件爆发,驻守苏联滨海边疆区的苏军同日军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歌颂参加战斗的边防军人,苏联著名诗人﹣﹣伊萨柯夫斯基写了《喀秋莎》诗歌,由布朗介尔谱曲就诞生了《喀秋莎》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喀秋莎》原意就是美丽漂亮姑娘的妮称,此歌词大意就是把美好的爱情献给可爱的远东边防军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9年苏军试制了一种多管火箭炮,1941年在卫国战争中首次使用,威力无比,士兵非常热爱它,就给这炮起名叫喀秋莎,在惨烈的战争中,这首歌激励了多少红军将士前仆后继,就是连敌方德国军人也喜欢唱这首歌,可见,爱情是永恒的,没有国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现今,俄罗斯军队把《喀秋莎》作为指定队列行进歌曲而被战士广为传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喀秋莎》歌曲传入中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喀秋莎歌曲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音乐家赵讽(中国共产党党员、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专业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原中央文化办公厅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音乐出版社社长)译配传入中国。尤其是到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恐怕没有比这首歌更喜欢、更熟悉的歌曲了,喀秋莎歌曲是影响中国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歌曲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中国军队参加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进场时所唱的就是《喀秋莎》歌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单元:事件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中国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二战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事件与共产国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形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争取图们江出海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历史可以过去,但历史不可以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刀山为证:张鼓峰事件及诺门罕事件,苏联的胜利,打破日本的“北进”计划,粉碎了德日夹击苏联会师西伯利亚的阴谋。导致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使美国卷入二战,壮大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从而改变了二战的进程,并使二战的格局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的方向发展。然而,苏联在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事件乃至整个卫国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则是得益于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是伟大的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拖住了日本“北进”苏联的后腿,又牵制了日本的“南进”,协助美国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的同时,自己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是张鼓峰事件的受害国,因张鼓峰事件中断了中国图们江出海权,又形成了中国一段最狭窄国土,因此又导致防川形成过中国“飞地”,去防川借走他国道路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事件是继1904年日俄战争后又一次两个外国围绕中国领土发生的大规模军事较量。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一段受人屈辱的历史,在此面对刀山--张鼓峰,以刀山为证,每位中华儿女都能深刻领悟积弱便受欺,落后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沉重悲哀和国强才有国防的客观真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不仅是座山,它更应是座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鼓峰战役苏军阵亡遗骸埋葬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图们江国门口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们江口岸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们口岸国门景区‌是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的一个边境景区,包括‌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两部分,是中国对朝鲜的第二大陆路口岸。这个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吸引了众多游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栅栏外为朝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朝鲜🇰🇵南阳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朝鲜🇰🇵南阳市是朝鲜的第十三大城市,远处看这个城市不大,基本上是依山而建,且房子涂了各式各样的颜色,比较统一,是朝鲜比较典型的民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图们公路口岸大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路国门‌建于1988年,并在2000年进行了修缮,其尺寸为长22.54米、高13.77米、宽5.56米。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国门的庄严与神秘,但只能进入80米,其余部分仍属于朝鲜领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国门楼上眺望图们江对岸朝鲜🇰🇵边境城市南阳(左手为图门口岸公路桥、右手为图门口岸铁路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门铁路桥👉🏻右手边为中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方边境口岸大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图门铁路口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铁路国门‌是中国和朝鲜的交界线,游客可以与国徽合影,留下独特的纪念。旁边还有一条铁路,穿越两个国家。真可谓是一道国门,两个世界,一条铁路,一眼两国,别有一番风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梨花牛肉汤——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家店的鲜族辣白菜特别地道,是本人吃过的最正宗、口味最好的,不愧是品牌名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牛肉汤石锅拌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图门江日光山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卡吉林白龙村朝鲜族民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7.19-7.21游摄于珲春防川、图们江景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