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不仅地上文物丰富,表里山河的格局让其这里诞生了璀璨的古代文明,可谓是物华天宝,在省会太原,有这么一座山西青铜博物馆,全面的向大众展示了山西的地下文明物华天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博物馆初印象一地双馆</b></p><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馆和太原博物馆两馆共用一个馆址。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长风商务区,毗邻太原万象城,属于繁华的富人区,博物馆于2019年7月27开馆。隶属于山西博物院,是中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被汾河支流汾溪环绕,周边有剧院、美术馆、图书馆,风景秀丽,是太原新区典型的艺术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太原万象城眺望各文化场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部空间狭长,和一般博物馆从低层到高层的观展顺序不同,该博物馆按照展览文物丰富程度和重要程度,是从高层向低层下降来观赏的,四楼展厅一部分是山西青铜博物馆重要的青铜文物展示,一部分是太原城市史的铺陈。三楼则为太原历史的详细展示及山西青铜冶铸和科技考古展示厅。二楼则是特展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博物馆核心区—山西追缴青铜器</b></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四楼右侧以青铜器为主题,串起山西最辉煌的史前陶寺到春秋晋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史前时代晚期,出现古国、都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陶寺文化,开始使用红铜【纯铜】铜铃</p> <p class="ql-block">早期铜器研究很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开放式展出的商代早期方鼎,没有玻璃柜,保安站岗,相信观众素质</p> <p class="ql-block">进入商代晚期,中国青铜器生产到达第一个巅峰期</p><p class="ql-block">中原地区的马车来自欧亚草原的人群,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轮轻便式马车最早产生于欧亚草原西部地区的辛塔什塔,之后随着彼特罗夫卡文化和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的扩散而向南、向东传播,商代晚期殷墟二期左右,二轮轻便式马车由欧亚草原传入中原。</p><p class="ql-block">而这件弓形器是马车上的青铜部件,推测弓形器是一种"安全钩",系在腰间,用于钩挂绑缚在前阑或辕、衡上的"安全绳",以克服马车突然起动、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防护驾、乘者的安全,其很有可能是传世文献中的"绥"。</p> <p class="ql-block">山西地下文物令盗墓贼长期垂涎,山西青铜博物馆就收藏了大量追缴的被盗文物,在追缴回来的出土于酒务头墓地的青铜器中,最值得注意的其实是几件“天黽”器。旧释作“天黽”,如此则可以将之理解为复合氏名。</p><p class="ql-block">显露青铜原色的子母丁天鼋觯,有爱好者拿着画图板对着该文物手绘,艺术感十足。盖内与器内底有“天黽女子丁”五字。“女子”即“女子子”,指性别为女性的子辈,在此是已嫁之女,天黽氏之子妇。</p> <p class="ql-block">2018年追缴所得“天黽獻”斝。此斝收入《国宝回家·2018年山西省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成果精粹》(文物出版社,2018年)。该书对此器所作说明曰:“山西‘6.03’专案组追缴”,是此专案组得到酒务头被盗数件青铜器并倒卖线索后,经过了3个月追踪而成功缴获的。</p> <p class="ql-block">“天黽犬”觥</p><p class="ql-block">此觥盖内有“天黽”二字铭文,器铭为“天黽犬”,收入《国宝回家·2018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成果精粹》,其说明曰“这件文物是犯罪分子在运城市闻喜县河底镇酒务头墓地非法盗掘的”,并曰此觥曾被犯罪分子几经倒手走私至香港,后又运回境内,公安机关最终在上海追回。</p> <p class="ql-block">极为精美的商代晚期青铜鼎,可能受到长江以南青铜器的影响,一些造型风格在江西博物馆见过</p> <p class="ql-block">山西境内的商代方国,山西南部曾经是二里头文化的重镇,商代在此地多有经营,与北方方国也多有战争拉锯</p> <p class="ql-block">舞铙,商代时期,吕梁市石楼县曹家垣村出土。石楼县位于中国山西省吕梁市的黄河中游,靠近吕梁山的西麓,西离黄河约90公里。该地峰峦起伏,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据郭沫若先生用甲骨文考证,石楼可能就是商代的鬼方。既济卦中就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的记载,而未济卦中也有“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的描述。由此可以看出,鬼方应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并能与殷商王朝对抗,是当时的一个强国。武丁攻下鬼方之后,只有一部分成为商朝的属国,另一部分则继续独立存在,与商朝对立。</p> <p class="ql-block">武王灭商后,山西地区逐步被周文化控制,晋国青铜文化在此地茁壮成长,博物馆内设计有晋国典故故事的彩绘艺术画</p> <p class="ql-block">晋国从西周到春秋晚期,不断发展,成为中原第一强国,当然,晋国内部倾轧不断,最终被卿大夫所篡</p> <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26日,山西省公安厅对外发布消息称,警方经过多方追缉,终于从境外成功追回了一件几年前被盗墓集团盗掘贩卖的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晋公盘”。那是一件春秋时期的晋国水器。</p><p class="ql-block">晋公盘浅腹平底,底部有三个裸体人形的支足,双膝跪地,双臂向后背负着盘体。盘内,以圆雕的手法,雕刻了鸟、鱼、龟、蛙等许多动物。神奇的是,乌龟的头居然能够伸缩,水鸟的上喙与头部也不是一体的,中间有细小的缝,鸟嘴可以开合。它们全部都能在原地做360°转动。若将水注入其中,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圆雕动物就会旋转起来,仿佛被瞬间唤醒,游弋其中,铜盘便即刻成为了一方浅浅的池塘,一处生机勃勃的小天地。</p> <p class="ql-block">器物整体采用分铸铸接的方法,先制作附件,然后将其放入陶范中,把动物体内的轴与盘体进行铸接。这些轴大体上分为两种:青蛙对水平度的要求低,体内是比较简单的蘑菇形转轴;其他动物对水平度要求高,轴就做成了可以转动的榫卯结构,顶是圆锥形的榫头,动物内侧设凸出的卯口,中间有非常窄的间隙。呈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晋公盘的“晋公”是谁?盘内壁的铭文显示,它是晋国国君为大女儿孟姬铸造的嫁妆,考古学家吴振烽先生认为,这位国君就是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铭文有七处,每处三行,共183字,晋文公在文中追溯了晋国始祖唐叔虞、父亲晋献公的丰功伟绩,称颂了由自己开创的霸业,还写下了对于女儿孟姬的祝愿,希望她嫁到楚国后,能够管理好家室,佐助晋国</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尊,西周时期,运城市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彝,西周时期,运城市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簋</p> <p class="ql-block"> “肆壶",是一个很特别的词,研究者认为可能是一种陈列于祭祀仪式中的器物。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是装美酒以浴尸的丧礼用器。</p> <p class="ql-block">山西公安打击盗墓发现的目前全国已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建鼓座。这件蟠蛇纹建鼓座,铸造工艺精良,纹饰精美华丽,立体感强,保存完整,是全国现已出土的体积最大、最重的青铜建鼓座。鼓座直径77cm,高47cm,重80kg,中由一根长木柱贯穿鼓身,插入鼓座正中,三条蟠蛇相互纠结,盘绕而成,活灵活现,象征三条祥龙。鼓座雕饰丰富,有人物、蛇、牛、羊、猴子、神鸟等各种形象,特别是“神鸟”雕饰,据称是考古记载中首次出土发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青铜春秋—青铜时代的又一个高峰</b></p><p class="ql-block">晋国晚期,卿族逐步掌握了政权,典型代表是赵氏,考古发现的赵卿墓是晋国春秋晚期卿族墓的代表。该墓出土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金胜村,是该市代表性墓葬。</p> <p class="ql-block">工艺精美,发展到末期的青铜镈钟</p> <p class="ql-block">展厅重点讲解了青铜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贵族礼乐的艺术画,让人联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p> <p class="ql-block">青铜马车轴承部分</p> <p class="ql-block">反映晋国车战</p> <p class="ql-block">青铜兵器“我”,“我”是一种兵器,“我”字由其本义引申为杀,如《书·泰誓中》有:“我伐用张。”而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则直接写为“杀伐用张”。后来,“我”又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沿用至今。该兵器刃部作三圆齿形,背带二椭圆形銎,銎上有一对穿的钉孔,以固定柲,此器形也是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周兵器种类有十分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刖人守囿车</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非常高级的“看器”,也就是贵族把玩之物。它由青铜制成,一只手便可将它托起。器身呈厢式车形,安置有两大、四小一共六个轮子,可以挽环牵引或手推转动。车厢上部有双扇顶盖,盖顶有一蹲猴捉手,提动猴身便可以开启。蹲猴周边围绕着四只小鸟,用嘴轻轻吹动,它们即刻就能旋转飞舞。鸟的身体里设有一个转动自如的顶针装置,内部灌铅的小鸟重心向下落在顶针上,上轻下重,成为唤醒它们生命的原理。不仅如此,整个器物可活动的部位达15处之多,包括车厢前面的两扇大门。</p><p class="ql-block">在挽车车厢大门左门扉上,嵌着一个全身赤裸、左足缺失的守门人。他的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手臂夹着门闩,门闩从他的右臂腋下穿过。门闩能够左右穿插,控制门扉的关闭。因此,这件青铜挽车便被命名为“刖人守囿车”。</p> <p class="ql-block">类似文物还用一种特殊展柜展示,不过效果一般</p> <p class="ql-block">这种贵族弄器在展览中多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特地设置了晋之东南西北的文物陈列,展示晋出土的齐文化、楚文化、戎文化、北方青铜文化文物,比如这件楚文化水器浴缶。</p> <p class="ql-block">北方草原青铜文化</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艺术画比较清晰,这是讲述赵简子在侯马盟誓的场景,出土有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 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p> <p class="ql-block">共5000余件,用毛笔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内容分作5类:</p><p class="ql-block">①宗盟类。要求与盟人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是主盟人团结宗族内部的盟誓;</p><p class="ql-block">②委质类。与盟人表示同逃亡的旧主断绝关系,并制止其重返晋国;</p><p class="ql-block">③纳室类。与盟人表示盟誓后不再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p><p class="ql-block">④诅咒类。对某些罪行加以诅咒;</p><p class="ql-block">⑤卜筮类。为盟誓卜牲时龟卜及筮占文辞的记载,不属于正式盟书。侯马盟书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展出的更多</p> <p class="ql-block">由于侯马盟书文物特性、文物保护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部分盟书实物上的朱砂文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漫漶不清。这样的盟书即便上手,文字亦难以辨认</p> <p class="ql-block">侯马盟书出土约1500枚玉石片,其中650余枚有文字可以辨识。</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最为震撼的是赵卿墓车马坑。占地面积110平方米,车坑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深4米至4.5米,位于曲尺形平面西部。车坑底部先挖好轮槽,埋入时将车轮嵌入槽内,车轴紧贴坑底。此方法为考古中首见。陪葬车16辆,由西向东分南北两列整齐排列。车为单辕,双轮车轴之上附车厢。车均为实用的木车,但木质都已腐朽。马坑南北长12.6米,东西宽约3米,深约4米。马共计46匹,属蒙古马系,平均肩高148厘米,多为侧卧状,采取尸身紧靠、马首西向、面对车坑一一排列的埋葬法。</p> <p class="ql-block">这些车里有赵卿的出行专用车“安车”和指挥用车“辂车”,以及田猎所用车“田车”,其余均为实用战车。赵卿墓车马坑出土车、马的数量和规格已经超出同时期的诸侯,如中山国国王墓和莒国莒侯墓。</p> <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战车,赵卿墓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组合也极为丰富,赵卿墓出土鼎27个,形制上看包括有七件、六件、五件三套升鼎,可能是对西周礼制的僭越。</p> <p class="ql-block">青铜镈钟组合</p> <p class="ql-block">墓中出土的实用器——虎形灶,这种独特形制的灶具为国内首次发现。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和文物爱好者的关注。虎形灶通高162厘米,灶体高22厘米,长46厘米,宽38厘米,由灶体、釜、甑以及四节烟筒七个部件组成。</p><p class="ql-block">虎形灶的灶体呈虎头状,双目圆睁,威武霸气。灶门敞开为半圆形,似大张的虎口,保证了柴火的完全燃烧,同时半圆形的设计使流入灶膛的空气量适中,利于柴火的点燃。灶体内有小凸齿用于搪灶挂泥。炉膛涂泥,既可以保持温度,又可以节省柴薪,还能保证炉膛的热量集中。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烹饪效率,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合理利用的环保理念。</p> <p class="ql-block">车棚</p> <p class="ql-block">匏壶,盛酒器具之一,盖因此壶形同匏瓜,故名。壶,通高40.8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盖有立鸮,颈粗腹圆,羽毛丰满。双目圆睁,机警敏锐,似要随时展翅出击。尖喙利爪,紧抓两条挣扎的小龙,死死不放。侧有虎形提梁,昂首张口,衔一环链,连接壶盖,长身拱曲,纹饰浅浮雕,尾卷成“S”形,似在咆哮,俯身欲跃。壶身略有侧弯,下体腹部圆肚丰满,四周环绕四层乳钉蟠虺纹,凸凹感鲜明。上体收束,光洁圆滑,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浮雕精致华丽。底足圆形,刻有铭文。盖口严丝合缝,稍用力,方可旋转取下壶盖。整款器型看上去,沉稳端庄,雅致不失严肃风范,高端大气上档次,非平民百姓所用之物。此器保存完好,目前属国内同类器中造型最美。</p> <p class="ql-block">之前提到的高柄小方壶,高28厘米,最大腹径8.9厘米。 出土一组2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盝顶式盖,上有四个对称环形小钮,以子口插入壶的母口内。壶为小方口,颈部微敛,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盖面四角饰心形图案,中央方框内两龙呈“卍”形相交,龙昂首卷尾,其一加绘黑线,以示雌雄之别。壶身饰菱形和几何纹图案,高柄和圈足饰三组神鸟纹,鸟昂首阔步或伸颈长鸣,寓意深奥。该壶纹饰内嵌多种矿物组成的黑色物质,主要是石英、长石、褐铁矿、锡石、孔雀石等成分组成,制作精美,极富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猛虎扼鹰戈</p><p class="ql-block">长20.3厘米,援长13厘米 。前锋尖锐,援作三角形,横断面中间厚、两侧薄,中心透镂精美花纹。短胡,椭圆形銎,上端有圆形穿孔,用以固定戈柲。銎上部与内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鹰,虎昂首张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鹰尾,后爪扼住鹰头,鹰则伸颈翘尾,奋力搏杀,构成一幅紧张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鹰搏击图。虎颈饰绹索纹一道,身饰鳞纹、卷云纹,鹰身饰羽纹、鳞纹和重环纹。銎腔上饰贝纹一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赵卿墓的文物非常丰富精美,赵卿本人的奋斗极大的促进了赵氏的发展,最终与韩、魏氏共同瓜分晋国</p> <p class="ql-block">山西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货币极为丰富,造型多为布币,是起源于农具造型的货币,展厅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布币,其铭文有古文字研究价值,其造型有断代标尺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运用光影展示的青铜灯</p> <p class="ql-block">西汉彩绘青铜雁鱼灯,是国家一级文物。是追缴的被盗文物。</p><p class="ql-block">这盏通体彩绘的雁鱼铜灯宽34厘米、高57.5厘米,整体设计让人感慨两千年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雁鱼灯可以过滤烟气。铜灯整体设计为鸿雁回首伫立、口衔鱼的造型,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雁颈、腹腔中空并相通。灯火点燃时,烟气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贮有清水的雁腹,就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十分巧妙。雁鱼灯还可以调节灯光强度和照明方向。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照明方向和灯光强弱。圆形灯盘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p> <p class="ql-block">汉代青铜朱雀,是公安追缴的青铜建筑部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侯马模范—侯马青铜器生产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制作是山西青铜博物馆需要回答的问题,在山西,出土了大量有关青铜生产的遗存,公元前585年,晋国迁都新田后,青铜器生产技术发生了深刻变革。 侯马牛村和白店铸铜作坊遗址的考古成果,揭示了晋国恢宏的生产规模和高超的生产技艺。 分铸技术应用娴熟,器物纹饰模块化生产,显现出管理严密的工业化雏形。 以简化、统一、协调和最优化的原则,使复杂的青铜器生产模块化,降低技术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器物品质。 大宗产品批量化生产,经济特性突出,促使侯马青铜器流通全国。</p> <p class="ql-block">山西中条山地区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自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得到开采,是中国北方极为重要的铜矿来源地,创造了灿烂的二里头、商代文化</p> <p class="ql-block">展览展示了青铜这种合金不同铜锡铅配比达到的不同作用效果</p> <p class="ql-block">中国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最核心的方法是模范法,先制作模具,根据模具翻范,陶范铸造继承了史前时代成熟的制陶术的泥料基本处理工艺,既均用普通粘土作为制范和制陶的主要材料, 又增加了二氧化硫组分和降低三氧化二铁的含量,既继承了制陶术中的模具法, 又增加了芯头、桦卯等技术措施,既经过焙烧工序,却未达烧结温度,既继承了制陶术中的刻划、拍印和压印等装饰技术,又增加了焙烧之后刻划的工序既继承了制陶术中加砂、加植物质的技术,又将面层范料由加植物茎叶、稻壳等改为加植物灰,使得古陶范的充型性、可雕塑性等大为改善,既继承了陶窑技术, 又逐渐使烘范窑结构更趋合理既继承了加砂、加植物根茎、加炭,使炉壁增加耐火度和荷重软化点的制陶配料成就,又创造了使炉温提高的十分重要的鼓风技术。</p> <p class="ql-block">中国陶范干强度高, 刚性好,复印性、可塑性和可雕性优良, 耐火度和化学稳定性足够, 发气量低,具有较低的湿态收缩率,焙烧和冷却时变形量小,脱模性良好,透性性虽差却具备良好的充型能力。具备如此众多优良性能的古陶范,是得以获得形状复杂、纹饰精致、表面良好、形状准确、器壁薄匀或器物厚大青铜器的技术保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侯马晋城遗址牛村古城南。面积20万平方米 。1955年起发掘。遗址内发现居住址、窖穴、水井、道路、陶窑、熔铜炉及铸铜工具、铜锭、铅锭、陶范等。共出土3万余块陶范,其中有1000余块可辨认所铸的器形,万余块雕刻有夔龙、夔凤、云雷、饕餮、人物等纹饰。</p> <p class="ql-block">侯马出土物证明,当时这里铸造各种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货币、车马器和装饰品。经研究,可知当时铸造青铜器具,要经过塑模、翻范 、烘烤、合范、浇铸等道工序;制造工具、兵器、货币等使用单范或合范铸造,礼、乐器则用复合范,且分铸法的运用更加熟练。</p> <p class="ql-block">焊接技术在这一时期已被应用,已掌握锡焊、铜焊、铅锡合金焊接等技术。大约在春秋中期以后,还出现青铜器表面嵌入红铜片和金银丝的“嵌铜”和“错金银”等工艺,鎏金技术和在器表刻划花纹的工艺已兴起。这一发现揭示出东周时期的铸铜技术及工艺水平,推进了中国冶金史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侯马地区出现的-分模技术</p><p class="ql-block">就是根据器物的整体形状,对称关系,纹饰情况,分别做模。</p><p class="ql-block">把形状相同,纹饰一样,对称的部位,分成相等的块,只做其中一块模,一模可以多用,烘干后在模上按着需要反复翻制外范,按要求再拼合成所需要的一个外范。不同的模翻制不同的外范,不同的外范要根据器物整体形状准确地拼合在一起成为整范,然后在整范中浇注器物即可。分模技术比整模技术既省时又省力,大大提高了青铜器铸造效率,使青铜器的大批量生产和流水线式的作业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模有样模、附件模、纹饰模及活块模等多种模。</p><p class="ql-block">分模技术主要是从山西候马铸铜遗址的研究而得来的,但东周时期大多诸侯国包括楚国都有广泛应用。</p> <p class="ql-block">侯马的纹饰模印法-单位纹饰范拼兑技术</p><p class="ql-block">蟠螭纹、蟠虺纹,将铜器纹饰分成若干规整的单元</p><p class="ql-block">蟠虺纹,由蟠螭纹演变而来,战国时期一度取代蟠螭纹成为主纹样,“虺”义为不分首尾的盘绕小蛇,以三晋地区为代表的周王室与楚地的纹样较量愈演愈烈,蟠虺纹的出现即是一个契机。蟠虺纹始于春秋,盛与战国。从结构上来看,蟠虺的头部呈三角状,双眼圆而小,结构简单,呈卷曲状。相比蟠螭,蟠虺纹较小,是龙形的抽象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蟠螭纹在形式上的僵硬线条。</p> <p class="ql-block">青铜钟各个部件所使用的外范</p> <p class="ql-block">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中国或出现熔模铸造法,这种青铜铸造方法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古文明地约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中期或更早些时</p><p class="ql-block">候使用。</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失蜡法较为后起。这一技艺在公元前6世纪的楚文化地区已经较为成熟。“用蜡为模”敷以浆状造型材料构成整体铸型,加热化蜡形成空腔后,高温烧烤成范,注入金属液,即可得到成形铸件,也称为失蜡法。</p> <p class="ql-block">这种熔模铸造法有利于铸造镂空复杂的配饰,在展厅中的青铜鼎上就有体现,蟠蛇纹镂空鼎,春秋时期,运城市柳泉村出土。鼎腹为内外两层,外层为镂空蟠蛇纹饰。</p> <p class="ql-block">其他使用模范法制作的精美青铜器,这件少见的兔尊,是兔年典型文物,临汾市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貘尊,西周,运城市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58号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兔首觯,运城市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002号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用心服务—考古专题展厅</span></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厅非常丰富,但因为狭长的建筑设计,使得展厅结构比较特殊,导致很多观众可能漏看一些重要的展厅。该展厅便是十分用心但容易遗漏的展厅,生动用心的向大众讲述科技考古、田野考古。</p> <p class="ql-block">使用探铲的考古勘探</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科技考古,展示典型青铜器的各类数据信息</p> <p class="ql-block">文物绘图</p> <p class="ql-block">文物电子绘图、扫描</p> <p class="ql-block">该展厅还是社会教育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文物修复与检测展示</p> <p class="ql-block">展厅末尾还展示了各种青铜器的名称,提供了一些典型青铜器的模型可供观众体验其手感</p> <p class="ql-block">青铜博物馆还有很多值得观赏的展厅,二楼采用科技手段展示山西各典型青铜器,艺术化手段和科技手段有利于吸引年轻观众,但笔者认为纯科技手段的展示会让展厅变得空旷,做成独立展厅也过于消耗电力和仪器,并不值得提倡</p> <p class="ql-block">驻足观看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六、意外之喜—太原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在参观过程中,和山西青铜博物馆共用一个展馆的太原博物馆展厅也穿插期间,该博物馆和之前提到的晋阳考古博物馆类似,主要是讲述太原史的展馆,展厅弱化了早期青铜时代的内容,避免和山西青铜博物馆重复叙事,在讲述中也使用了科技手段,比如晋阳城作为北齐霸府时期的辉煌展现</p> <p class="ql-block">最为震撼的是展厅内展示了北齐贵族墓内的兵马俑,这批是娄睿墓出土的兵马俑,是北齐皇室的之墓娄昭君的侄子,地位显赫。</p> <p class="ql-block">北齐具装骑兵</p><p class="ql-block">战场的四大要素:火力、机动力、信息力、防护力。三国时期后,具装铁骑投入战场后,对这几个要素都有巨大的提升。机动力不用说了,马也能提升火力。你想啊:100多斤的士兵,在穿上铁甲后瞬间就变成了成吨重的庞然大物,还能高速冲锋,动能非常大,对战争格局造成了巨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出土精美壁画的徐显秀墓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北齐盛行佛教,在晋阳地区留下了许多佛教遗存,此后的唐代也有许多相关遗存。</p> <p class="ql-block">太原博物馆还举办了许多特展和临时展览,比如从沈阳故宫借展清代文物</p> <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的马鞍</p> <p class="ql-block">瓷器展虽然不大,但文物讲述清晰,每一种类型的瓷器都有完善的展板讲解,展标也非常用心</p> <p class="ql-block">山西本地特色瓷器</p> <p class="ql-block">玉器展,展览很小,时代种类相对齐全</p> <p class="ql-block">该展览和武汉博物馆之前的借展类似,展现明清海上贸易获得的各式钱币和瓷器,是中国海上贸易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四大名船的模型展示</p> <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馆、太原博物馆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细节因为篇幅限制没有提到,笔者建议各位可以去游览一番,附近的万象城和沿汾河的绿道也可以尝试游览,是太原非常舒适的一处文化商务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