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的美篇

牵手

2024年9月长途骑行【第四天】 <p class="ql-block">  全天骑行吃了麻痹大意的亏,从地图上看从徐家镇经白鹿镇,宁厂镇,巫溪县城,到兰英大峡谷只有60多公里,于是就拐弯进入宁厂古镇游玩,到巫溪县城才10点多就开始爬坡,没想到完全是一个巫溪版的花朝线。12点到了长红村,遇见好心人给下碗面条。吃了饭于13点到兰英大峡谷景区门口,由于汽车是早上八点前可以进入,八点后不能进入,确需进入严格登记,出于森林防火的安全着想,经过协商自行车不具备引发山火的可能,放行进入。10公里的下坡,一是边骑边拍照,二是路面太破不敢放快,于14:20到达兰英乡政府。和乡政府前面一农家乐老板闲聊被他误导,说对面的路况和下来的一样破,动摇了我继续骑行的念头,准备搭车到西安村。老板联系了几个车,要价是到西安村22公里得200元,个人觉得太贵,于是15点左右开始爬坡。一个半小时爬坡8公里,于16点半到达车友推荐的半山腰的农家乐住下,费用是包吃包住带早餐100元。</p><p class="ql-block"> 全天骑行75公里。明天继续爬山16公里到顶,然后经官阳镇到大昌古镇游玩并住宿。</p><p class="ql-block">友情提示:部分片片请横看。</p> <p class="ql-block">行者记录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行者记录的数据</p> <p class="ql-block">从徐家镇出发沿大宁河一路下行,途中遇见的有年代感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游玩宁厂古镇和盐厂遗址</p><p class="ql-block">宁厂是一个因盐而兴盛的镇,曾经有“上古盐都”的美称。早在公元前316年,宁厂镇便开启了制盐历史,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当时,天然的盐卤泉从镇北的宝源山洞流出,源源不断。历朝历代在这里设立过郡、监、州、县,以加强对盐业的控制。古时有“吴蜀之货,咸荟于此”之语道出此间的辉煌。到了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宁厂已有336眼灶,有“万灶盐烟”之美誉,这是宁厂制盐的极盛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盐厂还有99眼灶。而到目前,古盐场遗址还有68眼灶址,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5眼,制盐厂房近3万平方米,足见当时制盐业的兴盛。</p><p class="ql-block">制盐业兴盛了,就出现了阶级对立。宁厂的盐井雇佣了很多灶夫,他们在遭受剥削和残酷对待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反抗。历史上宁厂曾多次爆发灶夫起义。明代正德三年(1508)爆发的灶夫鄢本恕、廖惠起义,前后持续五年,义军多达10万之众,并席卷西南地区六省市,甚至比欧洲最早的工人起义还早一百多年,堪称世界工人运动之源头。</p><p class="ql-block">宁厂古镇紧挨着大宁河,河边有古老的木质吊脚楼。吊脚楼为斜木支撑,临河而建,非常有古意。古镇的建筑多以石木结构为主,顺着大宁河修建的青石条路、吊脚楼以及民居,前后长达七里多,因此又被称为“七里半边街”。如今的宁厂古镇,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荒凉和衰败的感觉,那是因为这种古老的制盐业,没能抵抗住近几十年来现代化工业制盐的碾压式冲击,最后走向了凋敝。1992年,宁厂的盐业全面停产,居住在此的居民慢慢地就搬离走了。当年人口密集的大镇,如今只剩下几户人在此居住。只有古镇那些古老而破旧的建筑和长街,依然诉说着当年宁厂盛极一时的热闹与繁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0年,宁厂镇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以上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锅的口径估计两米,厚度有10公分。</p> <p class="ql-block">如今过河的桥由三座这样的铁桥代替</p> <p class="ql-block">从巫溪县城爬完巫溪版的花朝线,来到通城镇长红村。</p><p class="ql-block">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同年10月,贺龙率湘鄂西红三军,从洪湖出发,历经湖北随州、河南、陕西等地,翻越大巴山,沿川鄂边南下,于1933年1月13日进驻湖南桑植县城,结束了3500多公里的长途转移,史称“红三军小长征”。</p><p class="ql-block">巫溪地处渝(川)陕鄂交汇处,有“巴夔户牖,秦楚咽喉”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幅标语就诞生在“红三军小长征”进入巫溪境内之后。</p><p class="ql-block">1932年12月15日,红三军在贺龙的率领下,穿过秦岭山区坝河大山沟后,登上重庆、湖北、陕西交界的鸡心岭,成为最早进入川渝的主力红军。</p><p class="ql-block">进入巫溪境内,红三军智取一线天、激战七蟒峡,取得了红军入川第一仗的胜利,国民党时任巫溪县长蒋登弟闻讯,吓得弃城逃跑。</p><p class="ql-block">穿越神农架原始森林、翻过阴条岭、攀越大峡谷……12月18日,左右路军在通城夏布坪会师后,部队前往通城坝。队伍经过通城镇长红村(原通城乡大兴村)时,天已经渐黑。因山路陡险,不宜夜行,贺龙便决定部队就地宿营,司令部就设在还乡团团总张传松家的张家大院。</p><p class="ql-block">在张家老屋的土墙上,由司令部青年文书樊哲祥写下标语“分配土豪的粮食和衣服给穷人”“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历经几十年风雨仍然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中午面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2点到了长红村,全村都是民宿,也有几家农家乐。本人问了几个民宿回答的是:不在这里住都不给做饭。农家乐说:一个人的饭菜不好做!看到如此做生意的态度,准备转身离开。这时有个声音传过来“是不是吃饭?”我扭头一看是一位中年大姐,手拎着手机,边走边问。我随口说:是的!她又问到:面条行不行?我说:可以。她说:素面10元。我再次回答:行!她说:跟我走。随她到她家等待。面做好了,边吃边聊。才知道,她在巫溪县城上班,现已退休在家,经营民宿。理念是随遇而安,有客就做,无客不强求。是个热心肠,爱帮助人。据她说有次有一群摩友也是找不到饭吃,她主动询问后,给煮了三盆面条。</p><p class="ql-block"> 又对我说,看你是骑自行车的,你这一碗面比平时都多。我连声谢谢!最后证实了,面条吃完了,碗里仅有一口汤。</p><p class="ql-block"> 付完钱又要了大姐的名片,许诺下次来住她家(虽然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来),并再三道谢才告别。</p><p class="ql-block"> 这个社会好心人还是多!!</p> <p class="ql-block">兰英大峡谷景区门口</p> <p class="ql-block">以下全是随手拍照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大峡谷最窄处</p> <p class="ql-block">从兰英乡政府开始爬对面的坡,这是八公里处路边有个警务室,左拐进来就是新修的兰英天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站在天路向下看,8公里爬坡的起点就在脚下。图片上最远处的房子就是起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入住的农家乐门口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远眺对面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远眺对面的风景(神龟息山)</p> <p class="ql-block">神龟息山近照</p> <p class="ql-block">全天费用:早餐17,中餐10,饮料8,晚餐加住宿加明天早餐1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