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素称:“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下司古镇的古建筑风格充满了贵州少数民族的特色。这里的山水景色如诗如画,沿着清水江漫步,河流两岸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映入眼帘,高低错落,与红灯笼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下司是清水江上游的商阜重镇。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令民工疏浚河道,后又经乾隆二年(1737年)、二十六年(1761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多次整治,航道畅通,下司逐渐发展成为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p> <p class="ql-block">鼓楼是苗族侗族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鼓楼以防腐木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防御之作用。</p> <p class="ql-block">芦笙场</p> <p class="ql-block">花桥,又称风雨桥,因桥上有能够遮风躲雨的长廊、且有的长廊雕梁画栋而得名。花桥的桥身原来都是用木头制作而成,桥上的长廊也为木头制作并盖有瓦顶。长廊的主要功能是为桥身提供保护,使其免遭雨水淋湿而腐烂。有的长廊中设有美人靠,供过路行人歇憩和乡人纳凉闲聊。</p> <p class="ql-block">阳明书院。这个书院是因其弟子来此讲学,传播阳明心学思想,后来当地人才建的书院。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阳明书院旁的这座略有斑驳的白色石塔称为‘惜字塔’。古人有‘敬天惜字’的习俗,他们不要的手稿不能随便丢弃,要放到惜字塔里进行焚烧。这是对文字和先贤的一种尊重。</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也是两湖会馆。</p> <p class="ql-block">世界名犬——下司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