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坎西街头记事(十一)挑水

西街范大(范后安)

<p class="ql-block">  1966年,我13岁刚上初一,文革开始,上课三个月然后就停课在家。小孩天性好动闲不下来,每天除了逛小人书摊,就是爱到对门发小家玩。</p><p class="ql-block"> 过去家家小孩多,没现在这样娇生惯养。大都家庭大人出去挣钱,小孩在家除学习外要兼做家务,抬水、烧饭、洗衣服,生存能力很强。对门发小甲珍兄妹6人,我和妹在家人少太冷清,喜欢每天到他们家凑热闹,一起粘知了,一起打扑克,他们去抬水我俩也争着试一试,憋着一口气,涨红脸,明明感到肩头疼,却还强装满不介乎充好汉,次数多了,觉得抬水还蛮有意思的,重要的是有机会和小伙伴一起玩热闹又开心。</p><p class="ql-block"> 说来机会凑巧,有一天我家隔壁供销社新到一批木水桶,桐油漆得黄灿灿的很好看,其中有一对象花鼓似的两个小小桶,特别让人喜爱,由不得萌生一股想学发小为家里挑水念头。灵机一动,我先说服家里老妈,向她宣传我学挑水的好处。我挑水后可以结束我们家花钱找人挑水的过去,虽说不上能节约很多钱,但起码证明我已长大,我有这热情为家里做点事,岂不是好事一桩。</p><p class="ql-block"> 记得刚开始学挑水,并不是很顺畅。因为以前帮发小抬水,那是抬着玩的,人家是友情帳,总是让我们在前面抬,长扁担上的绳子都摆在发小那边,因此不觉得担子重。挑水则不然,一根竹扁担两只桶,重量都压在自已肩上。起先挑起担子,桶会两边晃水一路洒,中心掌控不住。后来还是老爸点拨我,先挑半桶水慢慢来,将手拽着前边桶绳,这样前木桶相对固定,后面也就自动不晃悠了。木桶的绳子系的长短,绳子摆在扁担两端距离,这其中都有讲究说法,都要慢慢试,找出适中平衡点,这样才会省力气少费劲,这是学挑水的第一关挑水技巧。</p><p class="ql-block"> 第二大难关就是个人毅力。从西街头拐一个弯,经猪市巷到洋井,砖头路总计也就500米长左右,第一次拿起扁担挑水,感到自己已长大很能干很神气。但真正挑起水桶走不了10步就要歇一歇,一趟水一挑,肩头就已发红,第二天只觉得肩头红晕扩大且表层已微微隆起发烫,再等到第三天看看肩头,上面油皮已被磨破一小块,肩膀已不敢再碰扁担,疼得连大脑也快不做主了。到了这份上,考验人的时刻来到了,退还进?若选择退就是中途而废,心有不甘,何况现在是水桶也买来了,“大话”也说过,发小面前妈妈面前都难交待且又丟面子,如不退则进,进则需坚持,没有余地。假小子的劲头上来,也就全然不顾了。</p><p class="ql-block"> 定下心咬咬牙,先从家里找出干毛巾绕在扁担上,然后采取减少挑水次数,每天只挑一次,中途再改换成多歇一次脚,这样维持到第六天,慢慢地疼痛减轻许多,腰杆也变直,肩头的扁担也开始没那么沉重,变得有规律的在弹跳轻松起来。起初挑每担水中途都是歇3次,半月后只用歇2次,再后来一气到家。当然这其间,只要我爸没上班,那他必定会迎出去,替换我挑家门前的那一小节路,父爱无声,此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沧桑岁月,岁月沧桑。感谢那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给予我们的磨练,感谢父母当年给予我们成长路上的“放手”,他们造就了我们这批五零后,使其成为能吃苦耐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