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系列之十九:浙江杭州塘栖古镇

传东视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全长约1794公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运河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b></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经过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区,全长四十公里。</p><p class="ql-block">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p> <p class="ql-block">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p> <p class="ql-block">  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p> <p class="ql-block">  <b>广济桥</b>,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其始建年代不祥,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建成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明代弘治二年一个叫陈守清的僧人,为了建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