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哇噻当慎用</p><p class="ql-block">哇噻,wā sāi,汉语词语,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了,同“哇塞”。一些人主观地认为“哇噻”意思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仅仅表示惊叹而已。实际上,“哇”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噻”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p><p class="ql-block">流行原因:</p><p class="ql-block">哇噻本义同“我靠”。这样一句很难听的话,本来是不应当流行开来的,但是却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先是在台湾的影视传媒上出现,后来大陆的一些影视明星又刻意模仿,连省级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嘴里也经常说,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跟着学了起来。</p><p class="ql-block">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噻”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仅仅是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论老的少的,赶时髦般地抢着用,开口闭口就是一个“哇噻”。</p><p class="ql-block">字义解释:</p><p class="ql-block">哇,音译词,“我”为本字,闽南语发音为wa,第一人称代词。并不是表示惊叹。</p><p class="ql-block">塞(噻),音sei或sai,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有时音译为“噻(sai)”。并不是表示惊讶。</p><p class="ql-block">噻,语气助词,没实际意义,相当与“了”、“啦”、“吧”、“呀”等:</p><p class="ql-block">1、表示诘问语句的加强:有种的你打我噻?(有种你打我啊?)</p><p class="ql-block">2、一般语气助词,例如表示希望:你有空嘛到我屋尖耍哈儿噻。(你有空的话到我家来玩吧)</p><p class="ql-block">哇噻,粗话,闽南口头语。最早来源于台湾,经过媒体、网络的宣传,后演变为表示惊讶、羡慕。</p><p class="ql-block">其他相关:</p><p class="ql-block">关于词汇的演化,如“跳槽”一词涵义的演变具有强有力的说明,“跳槽”一词在古代的涵义是青楼用语。被大家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也许是因为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只是根据这种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当做了更换工作的大众通行语。总不能因为“跳槽”一词涵义的不雅,而去批判使用这个词的人或者拒绝使用吧!“哇噻”一词,即使在闽南语中有不雅的意思,但通过近几年的演变,几乎只表示惊讶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在表示惊叹时忌讳说哇塞</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在亲临某个场景突然看到某个盛大的场面,或者在观看电视剧时看到某人的绝技表演或看到突然出现的某种巨型动物等令人惊叹之时,往往会发出“哇”“啊”之声,而还有些人还会脱口说句“哇塞”。</p><p class="ql-block">随口说“哇塞”,现在在年轻的群体中随处可见,甚而很多女孩、小小幼童也炫起了“哇塞”。“哇塞”俨然成了常用的口头时髦语言。</p><p class="ql-block">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詈词,也就是所谓的脏话。</p><p class="ql-block">“哇塞”原是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话粗口,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传入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后逐渐流行于内地。“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大致相当于北京话的“操”,河南话的“尻(kao)”。“哇塞”按河南话解释就是“我尻”。</p><p class="ql-block">明白了“哇塞”的含义后,如果在表示惊叹特别是面对女士时你还是“哇塞”“哇塞”说个不停,那就太不文雅,也显得你太没素质了。</p><p class="ql-block">“哇塞”在台湾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答案是爆粗口。</p><p class="ql-block">“哇塞”原为流行于台湾的闽南方言中的粗语。</p><p class="ql-block">“哇塞”离开它的土壤传播到其他方言区的过程中,意义发生转变。</p><p class="ql-block">这个词语流行于大陆各地,其方言义经常被淡化、被漠视甚至不被认可。上海人把它视作一个十分意外而颇感惊叹的表达方式,南方人大抵如此运用。传到北京,又将它演化为名词“小姐”之意。如“你需要不需要一个哇塞?”这时,新词义好像又和基本义有所联系了,进而演化为性行为动词,“昨天晚上哇塞了没有?”可见,在传播过程中,词义的灵活变化,可谓到了极点。</p><p class="ql-block">“哇塞”原是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话粗口,很难听的。</p><p class="ql-block">“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宾语省略了。本来这种粗俗的言辞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然而,先是在台湾的影视传媒上出现,后来大陆的一些影视明星又刻意模仿,结果社会上迅速流行开来。多数使用者并不知道“哇塞”的来历和原始意思,而仅把它当作一个表惊讶、惊叹的感叹词,认为它跟“哇呀”、“哦哟”、“哎呀”差不多。现在,这个词逐步脱离开原有意义,成为一个表达惊讶、惊叹的流行词语。</p><p class="ql-block">哇噻,是一个感叹词,最早来源于台湾,女生常用,表示惊讶,羡慕,表达程度等同于英文的wow、My GOD等,如:哇噻,多么令人惊喜的礼品,表示收到令人惊讶,惊喜的礼品或看到令人羡慕,惊奇的东西。哇噻,不仅成为年轻人,时尚一族的口头谗,很多电视台主持人,名人也都使用这个词。使用哇噻一词,不仅能准确表达年轻人当时的心境,而且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p><p class="ql-block">“哇塞”是英语“what's that”的音译词,哇噻的英文是“wow”,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被年青人用来表示意外、惊奇、感叹。我在台湾一杂志上看到过在“哇塞”后面用括号注明“what's that”(记不清是哪一本杂志了)。并不象现在网上误解的是闽南语骂人的脏话。</p><p class="ql-block">“哇噻”,也写作“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台湾流行,80年代初,再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随着影视剧和网络的传播便流行于全国青少年人群,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噻”或“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cao ”等不文雅的词,本义同“我靠”。这样一句很难听的话本来是不应当流行开来的,但是现在却成为人们的口头禅。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无脑成年人及青少年幼儿的盲目跟风,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噻”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仅仅是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论老的少的,赶时髦般地抢着用,开口闭口就是一个“哇噻”。但愿这一粗俗下流的词不要进入文明圣洁的校园!</p><p class="ql-block">哇噻例句:</p><p class="ql-block">1、哇塞,这条鞭子真长,比上一个蒙面黑衣人的鞭子长了不知多少倍。</p><p class="ql-block">2、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天空还是漫天星星,工作的时候忙得晕头转向眼冒金星,下班之时已是月朗星稀,哇塞,打工生活真是星光灿烂啊,有木有。</p><p class="ql-block">3、遇到你之前,我的世界是黑白的,遇到你之后,哇塞,全黑了。</p><p class="ql-block">4、哇塞,我说谁敢破店,原来是乐亦这个铁娘子啊。</p><p class="ql-block">5、不懂装懂的博客自助烧烤,哇塞,让人流口水;再看看价格,三人份价格不菲。</p><p class="ql-block">6、对你的思念,就像这元宵一样,塞得鼓鼓的,捏得圆圆的,煮在锅里沸了,盛在碗里满了,含在嘴里,哇塞,太甜了,就像你一样。</p><p class="ql-block">台湾教授:当女生口出“哇塞”“好屌”</p><p class="ql-block">青年传媒中心 湖理青年 2016年01月09日 22:01 湖北</p><p class="ql-block">台湾教授:当女生口出“哇塞”“好屌”</p><p class="ql-block">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曾泰元 </p><p class="ql-block">“哇噻,老师,你好屌喔!”</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班上有名青春美少女,得知我高中、本科、研究生念的都是名校,对我发出如此的赞叹之声。我还清楚记得,当“哇噻”、“好屌”接连从她口中冒出,我的心头连遭两震,而她却一派轻松自在,眼神满是崇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吓,我的心跳差点停止,气差点缓不过来。</p><p class="ql-block">同学,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实在尴尬,可是又不得不面对,请容我细说由来。</p><p class="ql-block">我生在台湾,长在台湾,老家是台湾中南部的虎尾小镇,家族是在台湾安家落户好几代的闽南人,从小家里讲的都是闽南语。同住的阿公是个没有上过学的糖厂工人,他文化水平低,讲起话来粗鄙直接,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能体会粗言鄙语里不为人道之处。</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哇噻”(wà sài)?现在的“哇噻”只是个感叹词,然而大家或许有所不知,“哇噻”的来历背景颇为不堪,原是闽南语脏话“哇噻恁娘”的简称。“哇”是“我”的假借,“噻”相当于普通话的“肏”,是个男性专用的粗鄙字眼,“恁娘”就是“你妈”,这四字短语的意思不言自明。由于台湾本省与外省族群语言的交流,“哇噻”在1970年代开始流行于台湾的国语族群,不过那时大家似乎比较委婉,许多人会转个音改说wà sèi,以避开脏话的直接联想。想不到多年之后,我的女学生竟当着我的面,大剌剌地说出原汁原味的“哇噻”!我是个知道词语由来的60后,女学生天真无邪,但对我而言不啻是个晴天霹雳……</p><p class="ql-block">再说“好屌”。曾几何时,“屌”是北方话里男性生殖器的俗称,是个让人难以启齿的字眼,而今已是许多青年男女朗朗上口的流行语。语言的变化宛如海啸,狠狠地把我们这代人都打趴了。</p><p class="ql-block">台湾地处南方,多数人并不了解“屌”字的含意,多年前台湾的一则创意广告,用前卫包装低俗,硬是让语言转了个180度的大弯。</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美国的MTV(音乐电视)频道进军台湾,在热闹的西门町圆环架起了一面巨幅的广告牌。广告牌上一名年轻男子几近全裸,腰际围着一块白布遮蔽私处,脚底下踏着两个木箱,胯下用绳子吊挂着一台电视机,貌似在练九九神功。仔细一看,电视机的屏幕是MTV的台标,旁边的广告词就两个字:好屌。</p><p class="ql-block">这个“MTV好屌”的广告,可是惊世骇俗之作啊!“屌”字以如此醒目的姿态,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台北闹区街头,在当时的社会氛围,简直匪夷所思,不可想象。童年的外省邻居把“屌”字带进了我的语汇,我从来不讲,也讲不出口,而广告却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挑战我们的底线!</p><p class="ql-block">接下来,MTV音乐台不断地在电视上播放“好屌”的宣传短片。短片拍得时髦前卫,让人感觉“屌”所代表的,是一种有力、带劲、厉害的感觉,是一种吸引人的特质,是一种流行的元素。</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媒体的反复操作下,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开始喜欢说“好屌”,国语流行歌坛的天王周杰伦更是“屌”不离口,“超屌”、“这个屌”成了他的口头禅。风行草偃,偶像的动态受到歌迷的追逐,偶像的言行受到了粉丝的模仿,这阵“屌”风吹到了大陆,还衍生出“屌爆了”、“屌丝”等次文化词汇。</p><p class="ql-block">把粗俗当时髦,把低级当有趣,这股风气让许多人摇头叹息,深深不以为然,认为是语言的堕落。不过话说回来,持平而论,我们现在认为是对的,不乏积过去之非以成今日之是者;现在觉得是经典的,或许也曾有过不堪的过去。</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这种语言中“保守/开放”的拉扯比比皆是,语言使用者打破成规并不足为奇。语言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语言活力的展现,语言就在这些拉扯中不断前进,在破与立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不管喜欢不喜欢,新的成分总会进来,错误、不雅的总会出现。一开始许多人会因这些成分的“入侵”而反弹,日积月累之后,大家也就能逐渐接受。这是语言的常态,我们理应以平常心加以看待。</p><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不惯,皱皱眉头叹口气,不用便是,无须杞人忧天,亦无须哀人心之不古。试想,如果人心真的不古,那么这千百年来,我们不早就堕落到地狱的底层了?鉴往知来,敞开心胸,这些语言的变化,似乎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p><p class="ql-block">文章写完后,看到媒体消息称,中国教育部官员表示,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人把关”,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草泥马”、“屌丝”、“逼格”等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媒体广泛使用,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p><p class="ql-block">(曾泰元博士,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台北林语堂故居执行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