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珠海野狸岛是极佳的所在。野狸岛四面海水环绕,有海燕桥和新月路(也是桥,高德地图标为路)通往香洲区东海岸,岛的北侧坐落着日月贝,即珠海大剧院。岛上视野开阔,无论月亮转到什么方向,都可以在环岛的花语路上找到很好的观赏位置,如果不怕费力气,你可以登上山顶,坐在唱晚亭或承曦亭下,把酒对月,抒放情怀。 <h5> 野狸岛海燕桥西端刻有“名亭公园”四字的牌楼。</h5> <h5> 通向野狸岛的海燕桥。<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5> <h5> 野狸岛环岛步道,左侧横着的是海燕桥。</h5> <h5> 野狸岛环岛步道,远处是港珠澳大桥。</h5> <h5> 野狸岛环岛步道。</h5> <h5> 野狸岛环岛步道。</h5> <h5> 野狸岛山上的唱晚亭。</h5> <h5> 野狸岛山上的承曦亭。</h5> <h5> 野狸岛山上的承曦亭。</h5> 今年中秋这一天,为了欣赏和拍摄月亮,我蹬上山地车骑行一小时来到野狸岛。入岛后右转向南、向东再向北,围岛绕行大半圈到达北岸边的观景台。之所以来此,是为了顺便先以日月贝为主体向西拍摄夕阳晚景,待夕阳落下后再转出岛外,站在情侣路东侧的海岸边,仍以日月贝为主体向东拍摄月亮东升。然而,傍晚时分西边天空多云,云层稍厚,直到太阳完全沉没下去,也没有形成美丽的晚霞景色,拍夕阳晚景的计划落空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日月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日月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日月贝。</span></p> <h5> 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八)日月贝傍晚景象。</h5> <h5> 9月10日日月贝傍晚景象。</h5> 遗憾之际,回头东望,猛然发现月亮早已经跃离了海那边的山巅,按过去老话的说法,离海面已有两杆子高了。据说今年中秋的月亮是近几年最大的,眼前的月亮果然又大又圆,此时还不太明亮,呈现着温暖的橙黄色,仿佛挂在空中的一个大金盘。我迅速拍了几张,知道月亮离开海面后上升得很快,为了拍摄计划不敢在此慢慢欣赏,便赶紧离开观景台,打算出岛绕到情侣路上,以日月贝为景再拍几张。 <h5> 对面是香港方向,中秋月刚升起不久,一架航班飞机飞过月下,一艘游艇穿过港珠澳大桥准备回到日月贝旁边的港湾。</h5> 按说沿新月路出岛路程并不太长,骑行也就不足十分钟,但当我来到新月路西路口时,月亮已经升起很高,已悬在野狸岛小山的上空,且与日月贝所在位置的角度偏差挺大,如果此时以日月贝为景拍月亮,还要向北骑行很长一段路,估计到那时月亮就升得太高了,若勉强与日月贝合在一个画面,因上下相距太远成像太小,且在那里看日月贝建筑的角度形态也不佳,完全不是我所设想的结果。想到此,我不得不放弃拍日月贝与月亮同框的打算,便琢磨别的拍摄点。 <h5> 日月贝和得月舫,中间隔着新月桥和一小片海水。</h5> 而此时月下除了岛上的小山,正巧附近有古建筑风格的酒楼“得月舫”,平时我并不喜欢拍它,毕竟就是个酒楼,并非古建筑,且它的结构我也不太欣赏。此刻它华灯初上,灯光璀璨,与月亮交相辉映,夜幕下看着还算挺漂亮。没想到,我今天摄月,它成了第一个月伴,也真不虚“得月舫”之名。眼前夜空晴朗,月如明镜高悬,几片浮云随在月边,若即若离,欲遮未掩,我趁机赶紧拍了几张,锁定了这美妙的景象。 <h5> 得月舫的月景。</h5> 拍完得月舫的月景,又想起旁边的海燕桥,预想到那里应会有不错的构图,便迅速向南骑行来到桥边。海燕桥是直桥,桥长度比新月路(桥)短多了,平时从此桥上岛的人就比新月路多。现在正值旅游旺季,又赶上中秋佳节,游岛赏月者陆续涌来,桥上游人如织。 <h5> 海燕桥上的游人。</h5> <h5> 海燕桥西桥头上的游人。</h5> 此刻岛山如黛,夜空更加深邃,皓月逾显明亮,而桥上那两排圆球形灯罩、如五花并蒂的路灯,与天空的明月上下呼应,恰似众星拱月,相映生辉,真是极好的景致,赶紧又拍摄了几张。 <h5> 野狸岛西侧的海燕桥。</h5> <h5> 海燕桥上的灯光与月亮相辉映。</h5> 拍完海燕桥,原计划拍的日月贝、渔女和灯塔三处都因相距较远来不及拍而没能实现,这些计划只好等到第二天农历十六这天完成了,不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吗? <h5> 渔女景点白天的样子。</h5> <h5> 八月十六那天傍晚灯塔处。</h5> 八月十六(9月18日)这天下午五点多,我就早早来到灯塔旁等候,打算拍完灯塔后一路向北,再拍渔女、日月贝。这天又是空中云较多,且云层较厚,我预感又不妙,但又怀着侥幸心理期待着,万一到时云开雾散呢?昨天傍晚不是云层也挺厚而没拍到夕阳晚景,后来却拍到明月当空吗?等等吧,奇迹有时就是在等待中发生的。昨天(八月十五)将近七点钟才见到月亮,现在还有一个多小时,如何打发此段时光呢?灯塔已经拍过很多次了,无论是白天的还是夜幕下的,再拍恐也了无新意。无聊之中看到天上不时飞过的往返澳门机场的航班飞机,便随手拍了几张。70-200焦距的镜头,打到200端拍飞机也非常吃力,只能拍靠得近些的,聊胜于无,全为打发时间了。 时间显得很慢,云层却越来越厚,希望似乎更加渺茫,偶尔空中露出一片红云,又让人心生侥幸,不断在去与等之间犹豫踌躇,有些纠结。后来就自劝,怎么也是来了,走也干不成其他事了,既来之则安之,等到底吧。 <h5> 以前拍的灯塔夜景。</h5> 直到七点半,天已近全黑,才见东边香港方向那边的山顶上,在浓浓的黑云缝隙中,月亮露出大半个脸,泛着橙红色,中间还横着几道黑云丝。此时我已闲逛到灯塔脚下,无法拍灯塔与月亮的合影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月亮拍下再说,后面再看情况,迅速拍了四五张。事实证明拍下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没有傻等它完全露出圆脸再与灯塔合影,仅拍了这四五张,时间不过一分钟左右,月亮便立即淹没在黑云里再也没有露脸。拍下的图像并不好看,权当做个记录吧。 <h5> 这就是八月十六拍下的刚露脸的月亮,下面一线亮点是港珠澳大桥上的路灯,月亮左边的亮点是飞过的飞机灯光。</h5> 不死心,第三天八月十七(9月19日)下午六点前,又来到野狸岛观景台,打算再拍夕阳晚景,然后补拍日月贝的月景。既然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推而论之十七的月亮应与十五相似,还属中秋圆月。 <h5> 中秋野狸岛上空的月亮。</h5> 观景台这里平时每天都有许多人以日月贝为背景拍照,有拍景的,有自拍与日月贝合照的,有架着三脚架拍日月贝的延时片的。每到关键时刻,观景台西侧栏杆边就挤满了人和三脚架,来晚了就难得空位,这天依然如此。我这天来得还算早,而比我更早的是两个六十岁左右的女士,她们已经架好了一个轻型三脚架,上面横夹着一部手机,正在拍日月贝的视频。 <p class="ql-block"> 我在栏杆拐角处停好山地车,从背上卸下摄影包准备我的相机,这时两个女士中的一位主动与我搭讪。她大概看我像个广东人,便用不知哪个地区的粤语叽哩哇啦问了我几句话,我顿时耳朵发堵,脑子发蒙,根本听不懂。按说广东话本是我的家乡话,自打从小在北京上学起,先是广东话与普通话夹杂着用,在家与父母说广东话,上学在校说普通话,后来几十年的北方生活,渐渐变得只能听懂父母说广东话而我则不会说了,以至于到现在仅能听懂一两句官方粤语,广东各小地方老百姓的粤语对我来说就是“外语”。眼前人家问完了眼睛直视着我等待回答,没办法,我只好大着嗓门直接对她说:“你说的我一句也没听懂!”我说的她却懂,她改用粤味普通话问我:“在这里拍晚霞是不是最好呀?”听她这么问,我说:“是啊。”她又问:“那太阳怎么偏到那边去了,它不是应该在日月贝旁边吗?”我笑答她:“现在这个中秋季节太阳就是偏向南边,只有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才会落在日月贝旁边。”她又问:“你说今天这晚霞会漂亮吗?”我说:“看这天上的云况,今天不怎么样。”判断她们不是珠海人,我便问:“你们打哪儿来呀?”她说:“我们从中山来。”我说:“那挺远啊,开车来的?”另一个女士接茬儿说:“是开车来的,不远,开车就半个小时。”我明白了她们应该就在中山与珠海的交界附近,猜测大概就在我家北边不远的坦洲地区,到野狸岛我骑行一小时,她们开车半小时。话多说了几句人就不那么拘谨了,第一个说话的女士便用她手里的另一部手机给我展示她拍的月亮特写照,圆圆大大的橙黄色月亮,边缘清晰锐利,月面阴阳凹凸纹理历历在目,居然是用手机拍的。我夸她拍得好,问她是否在中山拍的,她说:“是啊,就是在我们那边拍的,十六的月亮。”就是昨天?听她这么说我就有点纳闷,按说她们那边离这里不太远,昨天珠海上空满天浓云,不见月影,咫尺之遥,她却能拍到如此清晰的月亮,让我难以置信。我将信将疑地又追问了一句:“就是昨天拍的?”她肯定地答:“是啊。”这让我羡慕不已,想起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真是咫尺天涯,十六的月亮不该我得。</p> <h5> 我拍的八月十五那天的月亮特写,那位女士八月十六拍的与此相似。</h5> 十七这一天的晚霞从似有似无直至消尽,如我预料的不漂亮,我一张也没有拍。月亮也一直没有出现,等了一段时间,天越来越暗,已无希望,我不得不收拾相机悻悻而归。而后这几天要么整天阴着,要么小雨、中雨或大雨,我就没再出门,宅在家里打发闲时。 想想前几天的经历,从中秋那天起接连三天,下午气温都在三十三四度,几乎无风,每天背着个不小的摄影包,紧贴后背,骑行一个多小时,到达野狸岛已是汗流浃背,湿透衣衫,近乎沐浴,为了心里惦记的那一轮明月,可谓不辞辛苦。有首广东音乐叫《彩云追月》,我这几天则可谓是“老汉追月”了。值得庆幸和欣慰的是,中秋那天毕竟拍到了,没有错过今年中秋。只是不太圆满,原计划拍日月贝、渔女和灯塔三处都没有实现,而得月舫和海燕桥两处并不在我的计划之内,反因应急而获得。 <h5> 八月十五野狸岛海燕桥的夜景。</h5> 由此想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什么可问的?明月真不是几时都会有的,何况中秋圆月,也不是谁都能赏到的,这人人都会明白。我这几天就更有体会,越是着意想得越不可得,真是可遇不可求。好在我还是看到和拍到了中秋那天的圆月,总算还有些收获,实为难得。 <h5> 八月十五野狸岛夜景。</h5> 苏轼词中又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问自答,可说的确实是这么个理。他把话已说透,封在这里,似乎后人已无话可说。自他以后近千年来,人们凡是遇到不顺和坎坷,都会想起他这几句话,几乎成了慰藉心灵的良药,宽慰了多少人的忧心,舒解了多少人的愁怀。有他这句话提醒着,我这几天忙碌而不圆满的结局,也就太区区小事,不值一提了。 <p class="ql-block"> 至于苏词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让后人常挂嘴边,互相祝福。可这毕竟在多数情况下只是美好的愿望,现实情况莫说“千里”,那个中山坦洲的女士八月十六能见“婵娟”,仅相距十公里左右我在珠海灯塔处望眼欲穿而不可得,即使想“共”谈何容易?况且天下芸芸众生何止如此?因而可知祝福就是祝福,表达个心意而已。近现代大学者俞平伯老先生在注释点评这首词时对苏轼便有微词:“宋时盖有这样的俗说:逢八月中秋节,各地阴晴均同。东坡似亦信之。其《中秋月诗》三首之三:‘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自注引他友人文生转述海贾的话:‘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以现在看来,这也不过文人说说罢了。”(见俞平伯著《唐宋词选释》)</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苏轼的词句毕竟有其积极意义,否则不会广为流传,人人借来祝颂。互相祝福美好是中国人的善良心愿,是普遍认可的良好品德,是交流感情最常用的方式,早已成为老百姓的风俗。即使人人懂得世事千差万别,难以预料,但人们仍然更多的是送给别人温暖的、吉祥的话,抱有美好的意愿、愿望。</p> 能不能“共婵娟”其实还在其次,那是理想,能则当然最好,关键是“人长久”,此是“共婵娟”的前提。现在人人都已懂得,健康是第一位的,其他欲望需求都往后排。没有人长久,何谈见婵娟?所以,苏轼的“但愿”是饱含诚意和深情的,这样的道理,人们怎能不接纳和传承呢? <h5> 同前。</h5> <p class="ql-block"> 今年中秋已过,再赏中秋是来年的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藉此另附拙作《画堂春•中秋野狸岛赏月怀妻》词一首于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苍山黛海微澜,征云夜伴归帆。今宵又立岛石边,再望玉轮圆。</p><p class="ql-block"> 犹记那年共赏,卿眸喜映玉盘。应知此刻我如前,天地共婵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玉轮、玉盘、婵娟均指月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3日于珠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