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在北京三中300年校庆》——66届初三(2)班参加校庆活动简记

韩家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1日,我们的母校——北京三中举行建校300周年纪念活动。众多校友纷纷赶来,相聚在我们曾经相识的地方。我写了一幅字“建校三百载,天下满桃李”献给母校,以表达敬意。</p><p class="ql-block"> 我校历史悠久。北京三中前身为1724年(清雍正二年)建立的清宗室右翼宗学,1902年更名为清朝右翼中学堂,1912年改称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10月,定名为北京市第三中学,至今已有整整300年的建校史。学校坐落于西城区祖家街(现富国街)3号。</p><p class="ql-block">​ 我国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曾在学校当差,他在这里构思和完成了了传世巨著《红楼梦》前75集的创作。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曾在这里刻苦学习,为创作京味文学打下了丰厚的基础。北京三中的牌匾为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所书。</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3年考入北京三中的,我们这一届称为66届初三毕业生。“朝如青丝暮成雪”,当年我们都是13岁的少年,如今却已都是70多岁的老年人了。今天参加校庆活动的有8位同学。大家见面畅叙友情,回忆教课的老师都是谁,一起游览校园,指点哪里是图书馆,哪里是礼堂,同时还参观了曹雪芹纪念馆、老舍纪念馆和校史展览。</p><p class="ql-block">​ 感恩北京三中我们亲爱的母校,是老师们用辛勤的教学,让我们获得了知识,是老师们用高尚的情操,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毕业以后,我们不负母校的期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的事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300年是辉煌,也是新的启航。我们衷心祝愿母校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求真、文明、勤奋、健美”的校训,精于教学,精心育人,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让北京三中这张闪耀着历史光辉的名片更加亮丽。祝愿我们的母校永远年轻!</p><p class="ql-block">​ ​ 韩家训</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2日</p> <p class="ql-block">学校门前进行了精心布置,热烈欢迎新老校友参加北京三中建校300周年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学校热闹起来了,学友们纷纷赶来参加母校建校300周年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老校门洞里的学校介绍。</p> <p class="ql-block">学校设立的曹雪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西城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校牌。</p> <p class="ql-block">北京三中的校牌由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题写。</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霍燕生、李荣国、韩家训、李一威、巩国华。</p> <p class="ql-block">李钧来了,站在了最右侧。</p> <p class="ql-block">我手里拿的是学校发的精致的纪念折页和小书签,每人一套。</p> <p class="ql-block">在老舍纪念馆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住在金鱼池,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写的就是这里的故事。因为老舍话剧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政府对龙须沟、金鱼池进行了三次改造,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恩老舍,与老人家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校方为校友们见面所制做的教室分配表。</p> <p class="ql-block">老友畅谈正酣。</p> <p class="ql-block">在老校园院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学校征集历史照片和文物时,燕生提供了一张老照片和3张得奖证书都被采用。照片中有燕生和李钧,两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李荣国拍摄的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游览校园时,遇到了李翊,他站在最左侧。</p> <p class="ql-block">王德昆也来了,他站在了最右侧。</p> <p class="ql-block">换老友此景再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李钧拍摄制作的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书写的一幅字,为了与庆祝母校建校300周年热烈气氛相吻合,用PS进行了美化。</p> <p class="ql-block">说明:美篇中第一张照片我是从校友会理事蔡少清的美篇中采用的。大家拍的照片和视频,我精选了一部分。感谢大家一起促成了美篇的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