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纹状体是大脑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大脑皮质下,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豆状核又进一步分为壳核和苍白球。从发生和纤维联系上看,尾状核和壳核属于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则属于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它接受来自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和丘脑的纤维,并发出纤维到丘脑底部。纹状体的主要功能包括调节肌肉张力、协调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如果纹状体受到损害,其功能将发生障碍,可能导致肌张力紊乱和运动障碍等症状,如肌张力升高、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过少(面具脸)、不自主运动(如震颤、手足徐动和舞蹈症)等。纹状体还涉及多种认知和情感过程,如决策、动机、强化和奖励感知等。它与大脑的多个区域有复杂的纤维联系,共同参与这些高级功能的实现。在临床上,纹状体病变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统的非遗传性进行性神经疾患,其病理变化主要涉及黑质和纹状体中的神经元。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疗法(如运动、语言疗法、理疗和精神疗法)以及亲属的支持和参与。</p> <p class="ql-block"> 边缘系统是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它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包括多个重要的脑区,如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及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杏仁核等。这些结构通过帕帕兹环(Papez环路)相互联系,并与其他脑结构(如新皮层、丘脑、脑干)有广泛联系。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情绪反应、调节内脏活动、学习和记忆等。它与人的情感、学习、记忆等密切相关,是大脑中处理情感、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区域。此外,边缘系统还参与调解本能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对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在结构上,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及与其密切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共同组成,这些结构在进化上相对古老,但在功能上却非常关键。边缘系统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也十分特殊,其血供既由穿通动脉又由软脑膜动脉供应,而静脉回流则既流入脑浅表静脉,亦注入脑深部静脉。在疾病方面,边缘系统的病变可能导致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边缘系统的功能和病理机制对于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丘脑下部,也被称为下丘脑,是大脑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负责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体温调节、水平衡、食欲、睡眠和情绪等。下丘脑从前向后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包含不同的核团,这些核团各自承担着特定的功能。以下是下丘脑各区域的主要核团及其简要功能:视前区主要核团为视前核参与体温调节、昼夜节律等生理活动的调节。视上区主要核团有视交叉上核、室旁核、视上核,参与昼夜节律的调节。室旁核和视上核: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这些激素通过神经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体液平衡和生殖功能。结节区 主要核团:漏斗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漏斗核合成并分泌多种激素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通过结节漏斗束投射到垂体门脉系统,调控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背内侧核和腹内侧核: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摄食、能量平衡和性行为等。乳头体区主要核团: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 功能上与嗅觉、味觉等感官信息的整合和传递有关,同时也参与其他生理功能的调节。</p> <p class="ql-block"> 间脑是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的脑组织,它连接着大脑半球和中脑,在中脑的前上方。由于大脑半球的高度发达,间脑除腹侧部的一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部分都被大脑半球所掩盖。间脑包括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等五个部分,虽然其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其结构和功能却十分复杂,是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间脑的主要功能包括支配躯体的外感觉和内感觉,支配特定的感觉区域。 调节一些基础的生命体征,如心率、体温、血压、水电解质代谢等。调节内分泌功能,对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作用。下丘脑在间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包含摄食中枢和饱中枢,这些中枢的活动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可能调节着摄食和饱感。此外,下丘脑还参与水平衡的调节,包括通过产生抗利尿激素和渴中枢来调节肾的排水量和饮水量。下丘脑还释放催产素和升压素等神经激素,参与分娩和血压调节等过程。同时,下丘脑与情绪反应、代谢调节、体温、心血管运动、呼吸运动、食欲、睡眠、觉醒以及生物钟的调节等均有关系。间脑的健康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间脑受损后,可能会出现体温异常、睡眠障碍、情绪改变等症状,甚至引发松果体肿瘤</p> <p class="ql-block"> 下丘脑是大脑的一个重要结构,位于大脑的基底节和外侧丘脑之间,它调节着多种身体功能,是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下丘脑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饱中枢,这些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且对血糖敏感,从而调节摄食行为。下丘脑通过控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控制水的排出,维持体内水平衡。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对情绪反应有重要影响。下丘脑能够感受外界环境光暗信号的变化,使机体的生物节律与环境的光暗变化同步。下丘脑负责分泌多种激素,如促肾上腺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催乳素和儿茶酚胺等,这些激素调节人体各种内分泌功能。同时,下丘脑还可以调节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维持身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下丘脑调节呼吸、心律、血压、体温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通过调节肺部的呼吸运动,保持身体正常的气体交换。下丘脑负责认知功能的调节,如记忆、学习等。下丘脑负责调节人体的行为模式,如社会性、自我识别等。下丘脑还参与调节血压、消化、心率等生理功能。如果下丘脑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多种症状,如中枢性发热、中枢性尿崩症、饮食异常、睡眠障碍、生殖和性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p> <p class="ql-block"> 基底神经节亦称基底核,是大脑皮层下一大块灰质的总称,位于大脑白质深部。基底神经节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其中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而豆状核又进一步分为壳核和苍白球两部分。此外,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也参与基底核系统的组成。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以及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重要关系,参与精巧运动的形成。它通过与大脑皮层、丘脑和小脑的协同工作,共同调节自主运动、肌肉张力和姿势反射。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并在基底神经节区进行处理,从而产生感觉。基底神经节与语言中枢密切相关,特别是当大脑左侧半球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影响语言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失语等情况。基底神经节还涉及精神活动的调节。当大脑右侧半球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影响精神状态,导致精神抑郁、精神错乱等症状。基底神经节在认知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记忆力、执行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维持。基底神经节还参与调节复杂行为和与感觉、运动、视觉和行为功能相关的神经活动。其内部存在复杂的神经环路,如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大脑皮质环路,通过这些环路实现对运动功能的调节。基底神经节的病变可能导致多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震颤麻痹)和亨廷顿舞蹈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基底神经节内神经元的病变和神经递质的失衡密切相关。因此,对基底神经节的研究对于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海马是大脑的一个重要部分,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内侧缘,属于古老皮质。它主要由海马的传出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在海马内侧结成海马伞,即穹窿的起始点。海马的结构与功能对于学习、记忆、注意、情绪、感知觉信息的处理及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穹隆则是大脑中的一个弓状纤维束,连接海马和乳头体。它主要由海马的传出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在海马内侧集中成海马伞后,向后上方移动,绕过丘脑后端,左右汇合形成穹窿体。穹窿体继续前行,在室间孔上方,左右纤维再次分开形成穹窿柱。穹窿对记忆的形成和加工巩固起重要作用,是连接海马和其他记忆相关重要结构的桥梁。穹隆的纤维起自海马,发出后弓形向上,贴在胼胝体的下面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称为穹窿连合。过了连合,仍以两束纤维并行向前向下,深入丘脑,止于乳头体核。这种结构特点使得海马能够通过穹隆与其他脑区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参与复杂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穹隆还涉及与记忆相关的经典 Papez环路,这是一个封闭环路,起源于海马内嗅皮层,经穹隆、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并最终返回海马。这一环路与学习、记忆和情感密切相关,涉及该环路的病变可能导致记忆或认知障碍。</p> <p class="ql-block"> 纹状体是大脑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大脑皮质下,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豆状核又进一步分为壳核和苍白球。纹状体在大脑中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纹状体通过接收来自大脑皮质和丘脑的纤维,并发出纤维到丘脑底部等区域,参与调节肌肉的张力,使身体能够保持稳定的姿势和进行协调的运动。纹状体与大脑皮质、丘脑等区域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共同协调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当纹状体受到损害时,可能会导致肌张力紊乱和运动障碍等症状。纹状体还涉及多种认知和情感过程,如决策、动机、强化和奖励感知等。它与大脑的多个区域有复杂的纤维联系,共同参与这些高级功能的实现。纹状体的病变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纹状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纹状体的功能和病理机制对于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黑质纹状体是大脑中的一个重要神经通路,主要由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纹状体组成。黑质是位于中脑的一个灰色团块,是脑内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这里相当于多巴胺的“调度站”。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黑质-纹状体通路将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参与基底节的运动调节。纹状体是大脑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后者又进一步分为壳核和苍白球。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张力的维持以及肢体姿势的调节活动密切相关。黑质纹状体通路在调节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多巴胺缺乏时,会导致帕金森病,伴有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相反,当多巴胺过量时,可能会导致运动过度,如抽搐和运动障碍。黑质纹状体通路还涉及多个认知和情感过程,如决策、动机、强化和奖励感知等。它与大脑的多个区域有复杂的纤维联系,共同参与这些高级功能的实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