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2024年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专题报道四

金光大道 道法自然

<h3>  9月23日上午课标培训专家王小叶教授以《再读新课标——&lt;道德与法治&gt;新课标深度解析》为题做专题培训报告。<br>  </h3> <h3>专家简介<br>王小叶:正高级教师,南京市中学政治教研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特聘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审查组专家</h3> <h3>南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公众号</h3> <h3>王教授从新课标带来的新教材变化谈起,要求深刻了解变化,依标教学既不缺位,也不越位。<br></h3> <h3>王教授从“新课标怎么来的”“新课程是什么样的”“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如何落地”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帮助老师们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理念,从一体化实施、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建构评价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并对老师们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一是立足核心素养,制定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注意两个统一,即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二是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教学内容要具有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现实关怀、人文温度,反映世情、国情、社情人情。三是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和启发引导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的主要路径应遵循灌输与启发,探索与发现,体验与感悟。四是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加大隐性和显性的课程实践,完善批评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案例教学,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的新型方法等。</h3> <h3>一、新课标怎么来的<br>★落实新要求、吸纳新成果:<br>教育“三问”、立德树人、育人、核心素养、综合、实践、个性化学习;<br>关键课程、一体化、八个相统一、六要、讲道理、大思政课……<br>★对原来思政课程建设的扬弃:<br>成果与问题<br>★各层面专家共同的成果:<br>承载党和国家期待,蕴含丰富育人内涵<br>★新课标需要动态发展,不断完善</h3> <h3>厘清课程性质<br></h3> <h3>解读与发现——第一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了界定</h3> <h3>问题与解析</h3> <h3>理解课程理念<br>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br>2.依据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br>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br>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br>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行合一</h3> <h3>课程理念1——课程功能<br>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h3> <h3>课程理念2一课程结构<br>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h3> <h3>解读与发现——课程结构特性</h3> <h3>一个核心——我<br>一条主轴——成长<br>一个生活面——生活中的多元逻辑关系<br>五大课程内容模块——教育主题</h3> <h3>问题与解析——如何实现一体化</h3> <h3>如何体现一体化?——不同学段、共同主题;<br>如何实现螺旋上升?——同一主题、不同要求<br>为何运用教育主题——综合性、结构化、展现课程教育大观念<br>教育主题如何确定的?——国家意志学生成长相统一</h3> <h3>课程理念3——课程内容<br>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h3> <h3>问题与解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建构</h3> <h3>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核心素养、课程教育主旨、主题学习、学生生活<br>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如何统一——在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中学习学科知识,用政治性、思想性引领生活<br>如何理解“一主多融”——实现课程核心内容与落实主题教育任务的统一<br>为何强调学生真实生活——真实是认同的基础:应用是知识的生命;有用是内化、创新的前提</h3> <h3>课程理念4——课程实施<br>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h3> <h3>课程理念5——课程评价<br>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