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 第二届《跟着课本去游学》佳作征集活动结束之际,大家欣喜万分,一致认为: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质量,对比第一届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美友们在思想上没有抵触情绪,乐于“跟着课本去游学”。</div><div><br></div><div> 在成绩面前 , 游学人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组织管理人员开展了”支招”活动,各位积极响应,揭短处,寻方法,不亦乐乎!</div><div><br></div><div> 现将大家的意见归类整理 , 以问答的形式呈献出来 ,希望能对今后的游学有所帮助。<br></div><div><br></div> <div><br></div> <i><font color="#ed2308"><b> 游学作品主要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b></font></i> 游学作品主要问题是“挂羊头,卖狗肉”,部分文章只是在开头引用一段话,或在标题处列出课文名称,正文只字未提。还有的作品寻章摘句、引经据典过多,看起来“学”的内容丰富,实则与课文脱节,与一般游记无异。<br><br><div> 建议不要应付式地对待 , 而要做好游学前后的工作。<br><br></div><div> 游学前 ,仔细阅读相关课文,对课文中主要内容、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等等有个大致的了解,进而确定游览重点,把握游学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做到胸中有数。<br><br></div><div> 游学时 ,要注意哪些景点课文作了描述 , 哪些地方课文上是没有的,身处景点之中有哪些感慨,对于这些师生是最感兴趣的。同时,拍照时不要放过自认为是细微末节的地方,如碑文、雕饰品、游客的感慨等等。<br><br></div><div> 游学后 ,梳理照片和收集到的资料 ,拟定撰稿计划。再读课文,修改撰稿计划,然后紧扣课文内容撰稿。当然,撰稿不是复述课文内容,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你的游学作品,扩大学习视野,拓宽知识范围,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激发学习阅读和实践探索的兴趣。<br><br></div><div> 反思作品 。游学作品发布后 ,不要万事大吉,建议注意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听取不同意见,再度修改作品,使之趋于完美。<br><br></div><div> 当然 ,千个和尚千个法 ,以上建议只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游学方法。<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i><b><font color="#ed2308"> 有美友问 ,自己退休前不是搞教育的,“跟着课本去游学”是个全新而又陌生的领域,怎样学习借鉴才能尽快适应游学圈的发展。</font></b></i><br></div> 加强学习借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学习借鉴呢?归纳大家的想法有以下几条:<br><br><div> 平日要多积累文学 、史学 、美学等学科的知识, 不断提升写作功力;<br><br></div><div> 学习他人优秀作品 , 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如老罗老师《深秀琅琊山 千年醉翁亭》一文,大家公认是一篇游学范文。作者行前诵读《醉翁亭记》,后按照课文内容指引游学琅琊山,创作时将课文内容巧妙、自然地融于作品中,且语言精炼生动,图片恢宏大气,音乐激昂悦耳,产生的整体效果不言而喻。<br><br></div><div> 借鉴他人游学经验 ,为我所用 。《游学探索》已经编发了十九期,刊用了很多来自游学一线的经验文章,以及他圈的经验之谈,或玩转美篇的方式方法等。如 蜀都闲人老师的 《 略谈游学作品之写作 》,结合自己的游学经历,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游学建议,对于广大游学爱好者学习提升,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张兴容老师的 《 劝学“审稿标准”》,着重谈到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字、图片及总体的要求,有理有据。学习之后,对掌握标准、有的放矢投稿都有利。还有老罗、清心、浪子书生、流星雨、悠闲篱笆院、行摄八方、稻香老农、妮妮等老师的创作经验,以及Amy.yao和云舒等老师如何评论的作法,值得学习。</div><div><br></div><div> 结对学习,优势互补。“青蓝结对”活动要扎实有效,彼此真诚相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游学之星要主动担责,起表率作用。<br><br></div><div> 网络学习 。如中央台 《 跟着书本去旅行 》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播出频道:CCTV-10 科教,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大家不妨抽时间观看。<br><div><br></div></div> <div><br></div><div> <b><i><font color="#ed2308">不少游学文章与中小学课文并不完全吻合,原因仅仅知道课文题目,不了解课文内容,撰写的作品与课文“貌合神离”,迫切需要学习课文。那么,在哪里可以学到课文呢?</font></i></b><br></div> 只知道课文题目,不清楚课文内容,是写不好游学作品的。那么,有哪些途径学习了解课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解决:<br><br><div> 在京东购买一套中小学语文课本 ,或在身边的学生中,收集旧课本备用;<br><br></div><div> 在网上输入需要课文题目 ,即可收索出课文原文;<br><br></div><div> 很多景点就有课文原文 ,游学时注意拍照收集即可。如游学琅琊山,景区内就有多处《醉翁亭记》原文;黄州赤壁二赋堂中,就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寒山寺中,有很多《枫桥夜泊》碑文;杭州岳王庙中,有岳飞亲笔书写的《满江红》;酉阳桃花源景区门口一侧,悬挂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牌匾等等。</div><div><br></div><div> 还有在西湖 、泰山 、西津渡 、北固山 、岳阳楼 、黄鹤楼 、渣滓洞 、黄龙溪 、武侯祠 、颐和园、古猗园、醉白池、滕王阁、襄阳古城、米芾公园、七宝老街、南锣鼓巷、丽江古城、浮梁古县衙、王羲之故居等景点,可以拍摄到大量的诗文。<br><br></div> <div><br></div><div> <b><i><font color="#ed2308"> 美友们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出彩作品和出彩评论。</font></i></b><br></div> 过来游学圈编发了很多佳作集,真正 “ 跟着书本去旅行 ” 的作品才是这珍贵的。另外,评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评论重点应在游学作品与课文的关联程度以及加强两者紧密联系的融合度上,但不少评论忽略了这点;有的说一些毫不相干得话,风马牛不相及;甚至相互吹捧。<br><br><div> 为解决以上问题 ,近日 ,游学圈组织管理人员推荐自认为最佳的作品,并附上推荐理由。然后,组织人员评审、修改推荐理由。最后将编制成《游学佳作欣赏》,供大家收藏学习。<br><br></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16zlvm?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2893537"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游学佳作欣赏</a></p> <div><br></div><div> <b><i><font color="#ed2308"> 少数美友还是遵循过去写作的“ 老习惯 ”,找“ 度娘 ”或景点官网下载一些“ 知识点 ”,“ 长篇大论 ”介绍景点,而忽视了与课本中原作品“ 彼此照应 ”和“ 两者间融合度 ”。对此,游学圈有哪些规定和要求?</font></i></b><br></div> 《 游学圈投稿须知 》第四条明文规定:“ 文字原创比例不小于70%,照片清晰、构图合理,图片数量不少于15张,最好不多于50张,转载的文章或图片,一定要注明出处。 ” 游学作品提倡原创,转载文章和图片不得超标,还要注明出处。转载文章时最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尽量不要原文转载。<br><br><div> 图片要求人与景观同框 ,和谐自然 ,美观大方 ,赏心悦目 ,且疏密、远近、角度等恰到好处,给人以美感。作者个人照片必须与景物相融,不可多用。<br><br></div><div> 日常说说作品不得用作者个人照片 ,图 、文必须是原创作品,图片不少于9张,文字不少于120字。文字中也要体现“游•学•悟”特点。<br><div><br></div></div> <div><br></div><div> <b><i><font color="#ed2308"> 游学作品创作有哪些要求?</font></i></b><br></div> 创作游学作品时 ,一定要注重融合 ,不论引用的诗词,或者课文内容,应放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否则就会有突兀之感。引用课文注意长文重点引用,短文短诗全文引用,会更完整更清晰可见。<br><br><div> 游学圈文章是游记 ,重要的将看到的景点书写出来,着重游踪线索,而不是都是网络内容,书写历史知识也要转化成为自己的理解去。不能体现“游、学、悟”特点的抒情散文不要发表。<br><br></div><div> 游学作品主要是为中小学学生服务的 , 作品不宜过长 ,小学作品要短小精悍 ,语言简洁流畅;初、高中可适当放宽要求,但也不能太过高深。提倡千字文 ,最佳在1500字左右。<br><br></div><div> 作品要考虑读者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 ,因为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文章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小学部分的语言,尽量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初、高中部分尤其是文言文比较枯燥难懂,多以相关历史人物故事和吸睛夺目美景图片等方法,让其鲜活起来,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知性理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r><br></div><div> 另外 ,书写格式要规范,如每个自然段开头空两格;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语法运用、遣词造句,甚至错别字等方面做出表率,以免误人子弟;排版要美观,图片、配乐要应景等,既增强阅读效果,又为中小学学生起到表率作用。</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333333"> 值得提醒的是 , 教育部将于2025年调整部分课文内容 ,因此 ,我们撰写”跟着课本去游学“作品时,以部编新版语文课文为主,其他版本为辅。跟着历史、地理等课文去游学的作品可作常规文章发表,不得参与游学征文。</font></div><div><div><br></div></div> <div><br></div><div> <b><i><font color="#ed2308">游学评论有哪些要求?</font></i></b><br></div> 游学评论既要熟悉书本和作品内容 , 又要熟悉游学圈对作品“游、学、悟”的要求,点评时要体现出文章精华及主题内容,对于书本和作品内容不熟悉、不深入,不要胡乱解读,以免误人子弟。<br><br><div> 评论语言精准流畅 , 时常学习如战剑如虹 、云中君、蜀都闲人等老师评论的精妙之处。<br><br></div><div> 另外 ,评论面向全体 ,不要一味照顾熟人,如评论管理层人员多,大众美友的少,要像海天一帆老师这次评论那样,侧重于大众美友,特别是新进美友。更不要相互评论、彼此吹捧。<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b><i><font color="#ed2308"> 有美友问:《跟着课本去游学》佳作征集活动已搞了两届了,接下来会搞第三届吗?</font></i></b><br></div> 会的。《跟着课本去游学》佳作征集活动是一项常规工作,每年一次。<br><br><div> “第三届《跟着课本去游学》佳作征集活动”将于2025年8月进行,征集2024年8月16日至2025年8月15日期间发表的《跟着课本去游学》佳作,请大家提前准备:收藏《中小学语文课文目录》;每次外出旅游前,刻意做好课本景点的游学工作,积极创作中小学师生喜闻乐见的游学作品来,为“大语文”教育改革贡献余热,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div><div><br></div><div> 在新的一年里 , 积极创作游学新篇 ,不要把旧作改头换面作为征集作品投稿,到时我们会把前两届的作品集子与第三届征集的作品 一 一 对照的。<br></div><div><div><br></div></div> <div><br></div><div> <b><i><font color="#ed2308">下一届 《 “百字评论”集萃 》 作品征集活动有哪些安排?</font></i></b><br></div> 第三届《跟着课本去游学》佳作征集活动结束后,紧接着是《“百字评论”集萃》作品征集活动,不过,评论的时间与本届不同:凡在2024年8月16日至2025年8月15日期间评论的都算数。功夫放在平时,这样评论准备充分一些,质量要高一点,也缓解了集中评论精力不足的问题。请各位平时合理安排时间,及时评论。<div><br></div> <div><br></div><div> <b><font color="#ed2308">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游学爱好者?</font></b></div> 《 美友圈 “ 跟着书本去旅行 ”章程 》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游学圈是在“美篇平台旗下,由热爱美篇、爱好旅游、善于读书和写作的美友,自愿结成,传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娱乐性示范性的游学美友圈。”游学圈是由一批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美友组成的团队,自愿扛起了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大旗,在休闲娱乐之余,踊跃游学,积极创作,为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优质阅读佳作。<div><br></div><div> 那么 , 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游学爱好者呢?主要是围绕“三心”,自我提升。</div><div><br></div><div> </div><div> 爱心 。 游学圈的理念是 " 携手游学,与爱同行 "。加入游学圈,必须认同游学理念,富有爱心。爱美友,与广大游学者一道,团结一致,悉心游学;爱学生,积极创作,为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改革的深化,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div><div><br></div><div> 耐心 。做好游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同时,参与游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有耐心,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div><div><br></div><div> 细心 。游学是一门学问 ,作品要符合 ”游、学、悟”特点,主题鲜明,语言流畅,以及编辑排版、配图配乐都有 一定的要求,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贡献他人,愉悦自己,乐在其中!<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