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学的传奇和传承

平凡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传统观念里,当一个孩子金榜题名、当一个人发家致富、当一个地方风生水起,人们会总和他们的祖厝老屋、祖坟古墓风水好,得祖先福佑、神明显灵等联系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 话说千年古镇南宋人民心里的南宋中学占头垟新校区建成后,1994年9月,从溪光部队营房迁入在此“安居乐业”已经30年了。其中艰难的兴教建校历程在《南宋中学记史》详细叙述了,特别是建设第一期六角楼的资金缺口,对于穷乡僻壤的南宋,地方财政收入极少,当时国家政策支持地方办学,不是现在由省市统一规划拨款配套区域建设学校,当时靠地方建一座学校是多么艰难,乡政府领导班子组成筹建领导小组绞尽脑汁、苦口婆心到处打报告申请批拨款,县扶贫办、县政府、市财政这里几万,那里几千;发动社会力量,从乡办企业、工头老板、热心人、老人院退休干部、普通百姓,你一两万、我几千、他几百;校长发动教师捐款,老师们仅一点微薄的工资收入,你两百我一百地支持,<span style="font-size:18px;">凑了将近三十万,</span>可谓靠地方全社会办学了。当时县政府还为捐助一万元以上的企业和个人颁发一块匾额,其中的苦滋味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者知晓,现谈谈校区入驻占头垟后的奇闻轶事。</p><p class="ql-block"> 这三十多年来,南宋中学在变化中求发展,在日新月异中力争优秀,在稳扎稳打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苍南县矾山学区一所成绩突出的初级中学,各类奖项不计其数,这一个个光鲜的背后,是各个方面奋斗付出的结果。学校一直在南宋镇政府尊师重教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管理有方、热爱家乡助学乡贤资助、广大教师勤耕默献、家长重视孩子教育和孩子自身勤奋好学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赢得南宋人民的赞扬和认可。因此,南宋中学每年的中考成绩自然成为当地人关注的焦点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年某某人的渣某子(女儿)考上县中,伊的金子(孩子)真会读书啊!”、“南宋中学这几年蛮好喽,好风水让中学得去了。”“坐青竹垵、看青竹山,是谁得到这点地,代代子孙做高官。”等等赞言。“南宋好风水南宋中学得”南宋人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从95届(迁址占头垟的第一届)开始,当年有四个孩子考上中师,考上普高人数也比往届多,这是南宋中学中考成绩创以往届的最好记录。那时中专、中师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中高,因为中专、中师毕业后包分配工作,对于农村孩子,这是读书获得的最好出路,再读两年出来就能拿到铁饭碗了。而考高中读完三年还要参加前途未卜的高考,万一没考上就等于三年白读了,还找不到事做,再去当学徒学手艺,三年后出师才可以赚钱。南宋中学自从搬进新校区,从这届开始逐年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上普高线比率大大提升,越来越多孩子考进县一中(苍南中学)或提前被县里知名民办高中择优录取,最好的一年有七人考进县一中。</p> <p class="ql-block">  南宋中学取得了好成绩,随之引出了各种风水宝地说。有人说这个位置称“三溪汇源”、“浮水莲花”、“金钩钓鲤”。水乃生命之源,这个位置的确处于南宋垟三支溪水小流域的交汇中心,一条从昌禅下来的主流南宋溪,一条从长溪源汇到南宋溪大宫潭,另一条从百蕉坑底流经清叙桥汇入南宋溪,水汇合的地方聚才聚财。千年古镇南宋垟山青水秀、地灵人杰,占头垟正处闽浙古驿道上的南宋顶垟北山街中心地带,百年(1924年)老校南宋小学永福宫旧址,"升平人瑞"牌坊、五里一亭清叙桥都在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小学仅一溪之隔,</span>南宋中学在此落地当之无愧。2002年,自从小学迁到新校区,还记得小学永福宫校址前后两排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吗?老照片里隐藏着老校址的印迹,珍藏在那几代人的记忆里。当时小学南面操场入口是很宽的斜坡路,如今成了一条小巷子。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溪汇源-大宫潭</p> <p class="ql-block">  再说“浮水莲花“,在溪岸未改造前,从牌坊下溪过对岸,有一条石板桥,溪底边有一口井;在没有自来水前,溪下有一口井,水井旁边有一股泉眼,水从中喷涌上来,向四周散开,水花中夹带着细沙,随水喷涌跳跃着甚是好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一朵盛开的莲花,</span>称“浮水莲花”,就在现中学西面会议室围墙外的位置。站在学校传达室朝正前方看,还能看到层层叠叠像莲花花瓣的一座山,称莲花山。是凑巧还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南宋中学的校园装饰多以莲花为主题,会议室外墙的整面莲花壁画,楼梯墙面的”莲之韵“、“莲者廉也”,崇德楼的莲花池,寓指教导孩子:做人当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展现“清正廉洁”的特色校园文化和“莲”者育人智慧,彰显了“莲”之校韵、校风。</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历届校长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多方面才能,开发孩子特有潜力,还把南宋乡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墙壁上挂着代表南宋特色的标志性人物和古老建筑宣传画,让学生们了解家乡历史,发扬热爱家乡情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校长们独展风采,各显魄力,无悔青春韶华为南宋中学倾心竭力。</p> <p class="ql-block">  按习俗,盖房子建大楼打地基动土都要选个好日子,有一个“打土”仪式,据老校长欧阳亦璧(1986-2001年任职)回忆:当时有请风水先生摆罗庚,确定了中学主体教学楼正门朝向。如果面向小学,前面都是房子太狭窄,只有临溪面水最好,向南朝埔坪视野开阔,眺望前方群山连绵,溪对岸又是大贡成片庄稼地(现镇政府所在地及大贡居民区),农作物春花秋实呈现勃勃生机、万象更新景象。中学左侧和后面原是一片耕地,为了得“浮水莲花”风水,那时当地人盖了几间房子占了位,还有几块水田,田间有三个祖墓,墓边有一个泉眼,这片水田就靠这口水灌溉的,水特别清澈,因水从墓边渗出来,没人敢拿去食用,能出泉水都是好风水之地,其墓主的后代子孙出了一定级别的当官人和博士生导师,学校后期扩建时征用了这块地,后来就依这个泉眼打了一口水井(送去化验不适合饮用)用水泵抽出水做学校的清洗使用。建育才楼时,工人打地基还挖出两块重叠在一起的三合砖,据猜测是古人作为好风水的记号,当时应该有红布或其它绳条捆绑,经久埋在土层下腐烂了,整块砖已呈黑色很脏。站在学校大门口朝左前方看,还可以看到欧厝七金山,形似墨砚,又像笔尖,这不就是文人学子的吉祥物吗?这也给学校多了一个传奇色彩。还有”金钩钓鲤穴“之说,寓意锦鲤上金钩代表聚人才,莘莘学子朝此奔来,学校自然吸引会读书的孩子,能者上钩,鲤鱼跃龙门。</p><p class="ql-block">  还有人说:南宋中学得马仙娘娘护佑,每年的正月初三和七月初七,不管是顶垟宫娘娘嬷还是大埔山娘娘嬷出巡,南宋中学是必经之路,得两地娘娘嬷保佑。另有说:“浮水莲花”是观音菩萨化身,护校神灵是位女性,自此以来,名列在前的优秀孩子中,女生比例比男生多,考上一中也是女生居多。究其原因女孩子更勤奋努力,如今家庭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户人家就一两个孩子,很多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女孩子不需像过去那样帮助家里干家务,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其次初中正值青春期,女生喜欢安静,只要勤奋努力,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多,取得好成绩自然不难。再说比较富裕或知识分子家庭生女孩几率高,各方条件优越,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男孩子好动好玩,要是得家里宠爱,加上手机游戏诱惑,父亲在外做工较多,跟母亲或爷爷奶奶,心智成熟晚,可能心思不在学习上。看看领奖台上男女比例1:2,女生优秀率的确超过男生。</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风水说还是神佑说,老校长欧阳亦璧感言:当初也不知道,后来听人说中学这块地是古人流传的宝地“坐青竹垵、看青竹山,是谁得到这点地,代代子孙做高官“,南宋就是有好地方、好风水只有让全南宋子孙得才称得上代代子孙得,如果只让某一个得,那么大一个地方让一个人也得不去,你一块地、我几分地,就是给他盖几间房子、修一座墓又怎样,他只能得一小部分,全部得到不可能。只有办学校,统一聚集征用在一起才算真正地兴旺千秋万代,殷泽整个南宋子孙的好地,谁能得就看一届一届孩子的能力和福份了。当时有人提议中学建在后岙,他不同意。他说:”中学肯定要与小学建在一起,何况中学本身从小学分出去的,去后岙怎么行,一个偏僻阴森的山边,交通不方便,什么都没有,孩子还要走那么远的路,恐怕教师们都不愿来教书。原来建校前不知道占头垟有风水之说,学校出成绩了,才慢慢听人传言。如果真是风水宝地也是南宋子孙的,别人得不去。”这是一位从教于南宋中学、又投身毕生精力于南宋中学的教育知行者的最大心愿,他希望南宋中学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人才。</p> <p class="ql-block">  人们对美好事物总赋予神化,风水地、祖宗福泽子孙说,有些古语老话传下来有一定的真实性,传说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想必自有出处,如人体的经络虽然无法用仪器测试但有它的表现形式,磁场信号看不见但它就是存在周围空间里,有些东西无法用物质或显像解释就被定义迷信,信其有还是信其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什么说都要客观地看待,不可忽视后天的多方努力,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百事兴”。南宋中学好因遇上了好时代,这二三十年来,在南宋乡贤大笔资金助力下,学校从当初的一幢教学楼到育才楼、球场建设、塑胶跑道、教室配置空调,教学硬件设施不断更新,软件配备齐全,校园环境优美,优质的师资力量,教师队伍得以保障才安心在这里教书育人,这些都为孩子提供坚实的后盾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镇政府的重视、南宋尊师重教促进会每年奖励支教助力,学校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全校师生教学相长,县一中的定向名额,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归结于某一个因素作用。</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村里考出一个大专生就很了不起,如今高校不断扩招,只要考上高中都能上大学,只是大学梯队层次高低的区别。反过来也说明南宋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镇,山水风光独具一格,奇特地貌、怪状山峰有着美丽古老的传说给学校蒙上了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希望学子们好好利用南宋中学优厚的教学条件奋发图强,以优异的成绩直冲县一中,奔向清北、985、211名校,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为家乡争光,为母校添彩,成为国之栋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