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1---197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收集,整理,图文编辑:陈庆陶</span></p> <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p><p class="ql-block"> 1,我院《艺术活动年谱》跨度七十年,本想每十年做成一集,共七集。但因各个阶段艺术活动量不一致,《美篇》的容量又有限故做了一些调整。第一集(1953—1960)(建院前);第二集(1961—1972);第三集(1973—1982);第四集(1983—1992);第五集(1993—2012);第六集(2013—2019)第七集(2020—2022)。</p><p class="ql-block"> 2,《年谱》中所引用照片(特别是早期的剧照)不一定是原首演同志的照片,用后来复排同志的剧照替代,只证明我院演出过该剧,没有别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3,除特别重要的剧目,如《梁祝》、“三记一行”、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的剧目作了编、导、音、美、主演的介绍外,其它只介绍首演日期,有剧照的附剧照,十在没有照片的只能作罢。</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一年</p><p class="ql-block">【1月】</p><p class="ql-block"> 3日,首演《辞郎州》、《疯僧扫秦》。</p><p class="ql-block"> 8日,首演《父子会》。</p><p class="ql-block"> 13日,首演《弄海潮》。</p><p class="ql-block"> 22日,首演《九龙杯》。</p><p class="ql-block">【2月】</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宾馆小礼堂为朱德委员长演出《双拜月》。朱德委员长赋诗一首《南昌过春节》“晚看采茶戏,夫妻同秧麦。农家遗古训,姐妹双拜月。”</p> <p class="ql-block"> 4日, 首演《罗帕记》。</p><p class="ql-block"> 15日,首演《传伞》、《白水滩》、《赠书记》。</p> <p class="ql-block">《白水滩》</p> <p class="ql-block"> 20日,首演《三请樊梨花》。</p> <p class="ql-block">《三请樊梨花》</p> <p class="ql-block"> 21日,首演《金水桥》。</p><p class="ql-block"> 28日,首演《马尾驿》。</p><p class="ql-block">【3月】</p><p class="ql-block"> 1日, 首演《梵王宫》。</p><p class="ql-block"> 5日, 首演《薛刚闹花灯》。</p><p class="ql-block"> 22日,首演《三打白骨精》。</p><p class="ql-block"> 刘震海编辑整理《赣剧音乐曲牌》</p> <p class="ql-block">【4月】</p><p class="ql-block"> 10日,首演《梅玉配》。</p><p class="ql-block">【5月】</p><p class="ql-block"> 一、二、三团联合公演我院创作的新编历史剧《西域行》。该剧由石凌鹤编剧、高履平、童庆礽导演、乗舟作曲、郑豪季、李朝暾舞美设计、童庆礽、潘凤霞、熊中彬等主演。省文艺学会,文艺研究所与剧协江西分会两次举行座谈会,讨论新编历史剧《西域行》。就历史剧的创作和《西域行》的内容,以及演出,音乐方面发表了许多意见并展开讨论。</p> <p class="ql-block">《西域行》</p> <p class="ql-block">【7月】</p><p class="ql-block"> 11日,首演《闹龙舟》、《神圣会》。</p><p class="ql-block"> 21日,首演《彩楼配》。</p><p class="ql-block"> 22日,首演《回龙阁》。</p><p class="ql-block"> 23日,首演《打鱼杀家》、《忠义堂》。</p><p class="ql-block"> 30日,首演《三讨三气》。</p><p class="ql-block"> 乘舟(李忠诚)先生编录的《赣剧韵谱》由剧院艺术室油印成册。分为上、下二册。全书共分读谱说明,韵谱目录,编谱的几个问题,韵谱和附录一、二、三等几大类。上本收有机微韵、支时韵、仄回韵、居鱼韵、苏吴韵、歌罗韵、车斜韵、家麻韵、皆来韵等九个韵。下本收有东同韵、庚寻韵、江阳韵、天田韵、丘候韵、肖豪韵等六个韵。</p> <p class="ql-block">【8月】</p><p class="ql-block"> 1日,首演《真假猴王》。</p><p class="ql-block"> 4日,首演《斩三妖》。</p><p class="ql-block"> 5日,首演《高金宝与刘金定》。</p><p class="ql-block"> 21日,一团在昌首演本院新改编的青阳腔剧目《西厢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本音频由华亮提供</p><p class="ql-block">潘凤霞演唱</p> <p class="ql-block">本音频由华亮提供</p><p class="ql-block">童庆礽演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团在庐山为党的中央工作会议演出《西域行》、《西厢记》、《打鼓骂曹》、《百花赠剑》等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观看演出。毛主席在庐山住所接见了局、团领导和主要演员,并合影留念。康克清到剧团住地看望了大家、中宣部长陆定一接见了演出人员并合影留念,他在看了《西域行》后说:“江西的艺术水平很高嘛!”陈正人说:“江西的赣剧是个好剧种,潘凤霞演得很好,唱腔很有味。” 周总理说:“《西域行》象话剧,唱少,应把大段的口白改为唱。”</p><p class="ql-block"> 13日,首演《教枪马踏》、《大闹严府》。</p><p class="ql-block"> 8日,由南昌市文化局主办赣剧、京剧、越剧、釆茶戏优秀剧目《白蛇传》大会串,我院演出《断桥》、《合钵》两折。</p><p class="ql-block"> 17日,首演《奇双配》。</p><p class="ql-block"> 18日,《南昌晚报》发表南豪、古草文章《百鸟放歌 俊秀娇甜—旁听赣、京、越、釆茶曲艺清唱会欣赏有感》。</p><p class="ql-block"> 21日,首演《梅玉良与陈杏元》。</p><p class="ql-block"> 27日,首演《反徐州》。</p><p class="ql-block"> 29日,首演《宝钏》</p> <p class="ql-block"> 一团在乐平钟家山煤矿为矿工演出《三岔口》</p> <p class="ql-block">一团在乐平钟家山煤矿为矿工演出《僧尼会》</p> <p class="ql-block"> 美国总统肯尼迪突然发表广播电电视讲话,声称对古巴实行“海上隔离”,前苏联退却,我国政府坚决支持古巴人民斗争到底。我院组织街头宣传队,声讨美帝的覇道行径。</p> <p class="ql-block">【11月】</p><p class="ql-block"> 2日,首演《女盗洞房》。</p><p class="ql-block"> 8日,首演《斩子哭尸》、《高山上坟》、《打镯告状》、《一丈青》。</p><p class="ql-block"> 10日,首演《下河东》</p><p class="ql-block"> 11日,首演《三打王英》、《世隆抢伞》、《化子搞蛇》。</p><p class="ql-block"> 14日,首演《胡奎卖头》</p><p class="ql-block"> 19日,香港收藏家署名“真汉”在香港《大公报》发表的七绝诗:“会真翻作石西厢,胜似当年关董王。演到佳期甜绝处,莺莺今信在南昌”。</p><p class="ql-block"> 23日,参加省市各剧团传统剧目内部展演。剧目有:《激秦鞭锏》、《逼嫁雕窗》等八个折子戏。首演《秀英下山》、《黑蛮图》。</p><p class="ql-block"> 25日,首演《朱砂记》。《光明日报》发表潘凤霞文章《杜丽娘角色初探》。</p><p class="ql-block"> 26日,首演《闹东京》。</p><p class="ql-block"> 28日,首演《阴阳扇》。</p><p class="ql-block">【12月】</p><p class="ql-block"> 1日,首演《曹焕让座》。</p><p class="ql-block"> 5日,首演《铁弓缘》。</p><p class="ql-block"> 6日,首演《金银牌》。</p><p class="ql-block"> 10日,首演《五岳图》、《八宝公主》。</p><p class="ql-block"> 13日,首演《拖肠大战》、《大进宫》、《敬德装疯》。</p><p class="ql-block"> 14日,首演《瑞云》。</p><p class="ql-block"> 15日,首演《破潼关》、《三不愿意》。</p><p class="ql-block"> 16日,首演《白玉炉》。</p><p class="ql-block"> 22日,首演《捉放曹》、《打樱桃》。</p><p class="ql-block"> 23日,首演《五兄相会》。</p><p class="ql-block"> 24日,首演《美良城》、《庆顶珠》。</p><p class="ql-block"> 12月25日,四团撤销,赣州东河戏剧团全体人员返回赣州,改名为赣州市赣剧团。</p><p class="ql-block"> 由刘震海先生辑录,剧院艺术研究室编印的《赣剧小调音乐》完成,收入广信系《小调音乐》139首,分为“专用”“公用”二类。用简谱、唱词双行并列,附有用途说明。</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二年</p><p class="ql-block">【1月】</p><p class="ql-block"> 6日,首演《劝夫》、《顶花砖》、《磨房串戏》。</p><p class="ql-block"> 7日,省文化局、省剧协;市文化局、市剧协联合举办赣剧、京剧、釆茶戏、越剧丑行传统剧目会串演出,我团《张三借靴》参加演出。</p><p class="ql-block"> 21日,首演《奇双会》。</p><p class="ql-block"> 22日,首演《九江口》、《游花田》。</p><p class="ql-block"> 23日,首演《罗帕分别》、《张飞滚鼓》。</p><p class="ql-block"> 24日,首演《汤怀自刎》、《会审探监》。</p><p class="ql-block">【2月】</p><p class="ql-block"> 5日,首演《满堂福》。</p> <p class="ql-block">《滿堂福》</p> <p class="ql-block"> 集中青阳腔老艺人彭远垣、江绍义、查士玉等进行等挖掘青阳腔工作。挖掘整理了600多个曲牌,并对70多个较优秀的曲牌特点作了说明。</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赣剧实验剧团在我省学习期间编印《赣剧吹打音乐曲牌汇编》,我院吴杰贵、刘震海记谱,杨士清选编。收入生行曲牌39支,旦行曲牌49支,净行曲牌13支,丑行曲牌34支,合唱曲牌34支,共计163支。(左起第一本)</p> <p class="ql-block"> 省剧协、作协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来省访问的作家阮章竟、沈从文、周钢鸣、蔡天心、华山、江帆等对赣剧《西厢记》、《西域行》进行座谈讨论。</p><p class="ql-block"> 18日,首演《百花记》。</p><p class="ql-block">【3月】</p><p class="ql-block"> 14日,省剧协、作协两次召开座谈会,就赣剧《西厢记》的剧本修改方面的人物形象、情节和结尾等问题进行讨论。</p><p class="ql-block"> 18日,首演《贵妃醉酒》</p> <p class="ql-block">《贵妃醉酒》</p> <p class="ql-block">【4 月】</p><p class="ql-block"> 4日, 首演《黄金印》。</p><p class="ql-block"> 8日, 首演《禹门关》。</p><p class="ql-block">【5月】</p><p class="ql-block"> 由乘舟、谢南师、张愚、龙书庸、于雁州辑录、曹梅卿、曹跃春核对的《赣剧青阳腔曲牌汇编》编印完成。《汇编》由“高调曲牌”“横直曲牌”“锣鼓音乐”三大类组成,按十四部类排列、附有“前言”“后记”。对各部类及其它代表曲牌均有简要说明和注释。收入高调曲牌51支76例;横直曲牌39支56例;锣鼓经31支38例;总计121支曲牌170个谱例。</p> <p class="ql-block"> 1日, 首演《鸳鸯配》。</p> <p class="ql-block">《鸳鸯配》</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晋京演出,剧目有:《西厢记》、《西域行》和折子戏《张三借靴》、《思凡》、《幽闺拜月》、《挡马》、《抢伞》等。刘少奇、周恩来、陈毅、肖华、杨尚昆等领导观看了演出并与演出人员合影。刘少奇在接见演员时对段日丽说:“你戏演得不错” 并勉励她“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还邀请部分领导和演员到他家做客,他说:“你们的《还魂记》、《西厢记》很好,可以出国演出。” 当时要秘书通知对外文委安排我团出国演出,并制了服装专箱</p><p class="ql-block"> 中国剧协、作协、音协先后举行座位,对赣剧的音乐,表演、剧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茅盾、邵荃麟、曹禺、周立波、严文井、阮章竞、李超、候金镜、伊兵、晏甬等分别出席了各协会的座谈会,对《西厢记》、《西域行》的改编和创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还分别亲笔题写诗、词。曹禺称赞:“童庆礽的张三演活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评剧院还派演员向童庆礽学习《张三借靴》。”</p> <p class="ql-block"> 在京演出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上将陪同参观军事博物馆并与主要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6月】</p><p class="ql-block"> 16日,一团在上海演出《西厢记》、《西域行》和折子戏《张三借靴》、《思凡》、《幽闺拜月》、《挡马》等。” 上海文学、艺术界人士巴金、魏金枝、叶以群、罗荪、赵景琛、熊佛西、应云阶、沙梅、顾仲彝、杜宣、刘厚生、范瑞娟、王云阶、夏白等20多人举行座谈会,肯定《西厢记》演出成功,并题书诗词。</p> <p class="ql-block"> 20日,七十高龄的青阳腔老艺人查士玉应中国唱片社邀请到北京录音。共录了《琵琶记》中的《剪发卖发》、《描容祭容》;《金印记》中的《周氏拜月》;《三元记》中的《雪梅教子》等折戏。青阳腔老艺人潘康泉、曹梅卿、曹耀春、吴江龙也参加了录音。</p><p class="ql-block">【7月】 </p><p class="ql-block"> 一、二团分别在庐山和弋阳圭峰进行艺术总结和业务集训,集训期间,传达了“广州会议”精神,同时探讨了关于继承发杨传统和解决继承传统的教学问题。</p> <p class="ql-block">二团集训地:弋阳圭峰疗养院礼堂</p> <p class="ql-block">集训期间分组讨论,学习。</p> <p class="ql-block">集训期间分组讨论,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一团还组织青阳腔老艺人和青年演员挖掘、排练了青阳腔传统剧目《摘星楼》,《比干挖心》、《黄飞虎反五关》、《双坠楼》、《逼嫁雕窗》等折戏</p><p class="ql-block">【12月】</p><p class="ql-block"> 28日,首演《连环记》。</p><p class="ql-block"> 剧院艺术室编印32开铅印本《江西省古典戏曲研究资料》》共三辑,第一辑收有的《西域行》;石凌鹤的《从〈西域行〉的创作谈历史剧问题》曲六乙的《从赣剧〈西域行〉看民族题材的处理》万叶的《谈谈历史剧典型形象的塑造问题》等四篇文章。第二辑系《西域行》《西厢记》的创作评论集。收有《江西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的评论文章九篇。其中《大公报》1961年11月19日、21日第三版署名真汉的文章《石西厢》向海外介绍了赣剧《西厢记》的艺术价值。石西厢之称由此而来。第三辑系弋阳腔史研究专辑,收有流沙的《弋阳腔源流初探(上)》一文。</p> <p class="ql-block"> 剧院艺术室编印《赣剧演出评论文集》四集。第一集收入1953年至1958年期间我团赴武汉、长沙、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巡回演出各地报刋的报道、评论文章51篇。第二集收入1959年我院参加江西省古典戏曲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首都报刋的报道、评论文章34篇。第三集收入一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实施“南花北放”工程演出和天津、济南巡回演出,以及《还魂记》在长春拍摄电影各地报刋的报道、评论文章50篇。第四集收入本年度一团赴京、沪等地巡回演出《西域行》《西厢记》(上、下本),二地报刋的报道、评论文章50篇</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三年</p> <p class="ql-block">【1月】</p><p class="ql-block"> 举行建团十周年纪念活动,团史陈列室同时开幕展出。郭沫若、田汉等为纪念活动题词。各兄弟剧团(剧种)派代表参加祝贺。省委宣传部长李定坤到会祝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戏剧家田汉题词</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诺题词</p> <p class="ql-block">史学家姚公骞题词</p> <p class="ql-block"> 6日,首演《擒黑氐》。</p> <p class="ql-block">(擒黑氏)</p> <p class="ql-block"> 同时全省第三次古老剧种(剧团)协作会在我院召开。省、市戏校、省剧目工作室等20多个单位参加,还邀请了福建省浦城赣剧团参加。会上各单位交流了工作经验和情况,并对培养新生力量、继承发扬传统、丰富提高上演剧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就今后如何分片合作分工、挖掘传统、协作培养人才、开展赣剧研究工作、建立资料交流制度等问题制定了协作方案。</p> <p class="ql-block">【2月】</p><p class="ql-block"> 一团在武汉演出、《西厢记》、《西域行》《还魂记》、《杨八姐救兄》。18、20两日,武汉剧协举行座谈会,就《西厢记》、《还魂记》等剧目进行讨论。</p><p class="ql-block">【3月】</p><p class="ql-block"> 一团在长沙、郴州演出《西厢记》、《西域行》《还魂记》、《杨八姐救兄》。期间省文艺学校赣二班18名毕业同学分配来院工作。</p><p class="ql-block"> 分配一团的同学刘良琰,李恩侠,胡久香,徐桂英,龚国光,熊毕,洪智勇,陈庆陶,洪琳,赵国同,杨亚豪即赴长沙参加演出。钟汉秋,徐胜祥,何成太,石奎任,刘美蓉,童薇薇,张晓钟分配二团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长沙演出期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巴拿马战争,一团创作大合唱,在每场演出前,用大合唱的形式,向广大观众表达文艺战士对美帝国主义的愤慨。</p><p class="ql-block"> 7日.一团在湖南郴州市演出。</p><p class="ql-block"> 12日,一团在广州演出《西厢记》、《西域行》《还魂记》、《杨八姐救兄》。 </p><p class="ql-block"> 21日,广东省剧协、作协为《西域行》一剧召开座谈会,在广州期间,还深入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为师生演出。</p><p class="ql-block"> 22日,二母首演《双凤》</p><p class="ql-block"> 30日,为配合学习雷锋活动二团创作的《雷锋的星期天》在昌在公演</p> <p class="ql-block">《雷锋的星期天》</p> <p class="ql-block"> 由刘震海、王仕仁、程南豪、黄国强整理的《赣剧音乐—弹腔部分》艺术室编印完成</p><p class="ql-block"> 由张愚记录整理,黑龙江省实验赣剧团在我省学习期间编印的《赣剧青阳腔锣鼓曲牌初编》完成。</p> <p class="ql-block">【5月】</p><p class="ql-block">10日,首演《夺印》。</p><p class="ql-block">一团在赣州、吉安地区的15个县,市的工矿巡回演出。</p><p class="ql-block">【9月】</p><p class="ql-block">21日,首演《双玉蝉》。</p> <p class="ql-block">《双玉蝉》</p><p class="ql-block">【10月】</p><p class="ql-block">1日,首演《杜鹃山》。</p> <p class="ql-block">《杜鹃山》</p> <p class="ql-block">【11月—12月】</p><p class="ql-block"> 一团深入宜春、萍乡农村、矿山为农民、矿工演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团在宜春东方公社演出的,演职员们在访贫问苦</p> <p class="ql-block"> 由刘震海先生辑录,院艺术室编印的《赣剧昆腔曲牌》完成,系广信部分。收有“八仙类”曲牌100支;“片断类”曲牌44支;“单折类”曲牌280支,共424支。附有唱谱33例。</p><p class="ql-block"> 由刘震海整理,二团编印的《赣剧昆腔曲牌》(上、中、下)三册,第一册收入“单折戏”八仙曲牌100支;“片断类”曲牌44支。第二、三册每册收入“单折”戏词13齣;曲牌140支。</p> <p class="ql-block">由艺术室编印的《赣剧传统剧目名录》完成。按弋阳腔、青阳腔、乱弹诸腔(包括昆腔)分类。共收入剧目名称1003个(整本戏256个,折子戏747个)计弋阳腔整本戏8个,折戏25个;(出于整本戏13个)青阳腔整本戏45个,折子戏122个(出于整本戏74个)乱弹诸腔整本戏203个,折子戏600个(出于整本戏276个)。按历史朝代排序,每个剧目包括剧名、别名、剧情提示,主要底功,表演特点,演唱腔调等。</p> <p class="ql-block"> 由刘肇源(流沙)编注,艺术室编印的《江西弋阳腔词谱油印成册。该书共二册,上册名《江西弋阳腔词谱》下册名《江西弋阳腔词谱补编》上册编有:编辑凡例,弋阳腔词谱75个、明、清弋阳腔论说等三大类。下册补编弋阳腔词谱24个。</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p><p class="ql-block">【1月】</p><p class="ql-block"> 10日至2月5日,一团带着《西厢记》、《花打朝》、《白蛇传》《杨八姐救兄》等剧目到湖南株州、湘潭、醴陵等地巡回演出。</p><p class="ql-block"> 11日,二团首演《真假唐僧》。</p><p class="ql-block"> 15日,首演《花打朝》。二团在昌公演由谭衍导演、刘震海作曲、陈绍珊、匡忠燕主演的移植的现代戏《社长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社长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2月】</p><p class="ql-block"> 1日,一团首演《苗青娘》。</p><p class="ql-block"> 5日,一团公演由刘安琪导演、段日丽、晏致健、陈庆陶主演的移植的现代戏《师生之间》在昌在公演,并组织多所学校师生观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师生之间》</p> <p class="ql-block">本音频由华亮提供</p><p class="ql-block">段日丽演唱</p> <p class="ql-block"> 二团在江西宾馆小礼堂为来昌视察的朱德委员长演出《社长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3月】</p><p class="ql-block"> 7日,二团上演由谭衍导演、杨凤英等主演的移植的现代戏《满园春色》。</p><p class="ql-block">【4月】</p><p class="ql-block"> 17日,首演《会计姑娘》</p><p class="ql-block"> 总参谋长罗瑞卿在本院剧场观看二团演出的《会计姑娘》</p><p class="ql-block"> 应宜黄县文教局要求,我院选派张万程、刘细乐、周桂仙、李引娣、陈莉芳支援宜黄戏剧团。</p><p class="ql-block"> 华东地区书记处书记魏文伯在抚州观看二团演出《社长的女儿》。 </p><p class="ql-block"> 为创作以全国劳动模范丁长华事迹为背景的现代戏《铁肩红心》,一团深入金溪县浒湾公社火箭队、南昌县蒋巷公社体验生活。</p> <p class="ql-block">体验生活的女同志同丁长华在田间休息</p> <p class="ql-block">女同志学习桃树整枝</p> <p class="ql-block">陈庆陶向老农学习犁田</p> <p class="ql-block">男同志与浒湾公社党委书记合影</p> <p class="ql-block"> 28日,二团在昌公演由谭衍导演、杨凤英、匡忠燕、陈尤红等主演的移植现代戏《芦荡火种》。</p> <p class="ql-block">《芦荡火种》</p> <p class="ql-block">【5月】</p><p class="ql-block"> 15日,首演《焦裕禄》。</p><p class="ql-block">【6月】</p><p class="ql-block"> 6日,首演《带兵的人》。</p> <p class="ql-block">《带兵的人》</p> <p class="ql-block">【7月】</p><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探索古老赣剧如何反映现代生活,我院选择了朝鲜话剧《红色宣传员》作改革试验。由聿人、黄文锡改编;刘安琪导演;乘舟、雁州、谢南师作曲;熊中彬、童庆礽主演。此剧的音乐、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1日在南昌首次公演,就引起省市文艺界重视和高度评价,很多人称赞“这是一部精雕细刻的作品,是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的一次较成功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红色宣传员》</p> <p class="ql-block">【10月】</p><p class="ql-block"> 6日,首演《琼花》。</p> <p class="ql-block">《琼花》</p> <p class="ql-block">【11月】</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第四届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昌举行,一团演出由童庆礽、刘安琪导演,乘舟作曲,潘凤霞、万良福、陈锡孚、童明明、候爱蓉主演的《铁肩红心》。</p> <p class="ql-block">《铁肩红心》</p> <p class="ql-block"> 二团演出由谭衍导演、刘震海作曲,匡忠燕、杨凤英等主演的《春满龙山》参加会演。</p> <p class="ql-block">《春滿龙山》</p> <p class="ql-block">【12月】</p><p class="ql-block"> 一团的《铁肩红心》被选拔参加上海华东戏曲现代戏调演剧目。</p><p class="ql-block"> 31日,二团首演《山村姐妹》、</p><p class="ql-block"> 一团首演《猎虎迎春》、《五岔口》、《风雷渡》、《我等着》。</p> <p class="ql-block">《山村姐妹》</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五年</p><p class="ql-block">【1月】</p><p class="ql-block"> 参加华东片戏曲现代戏调演,一团在上海大众剧场演出《铁肩红心》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洪泽观看此剧后说;“这个戏搞得不错,表演从生活来,又用戏曲手法,给戏曲现代戏作了很赏试,这个经验值得推广。该剧二、三场由上海电视台现场直播。潘凤霞同志还在电视中与上海观众见面,并作了“深入生活、改造思想、演好革命现代戏”的演讲。期间还在上海交大为师生演出。上海剧协举行座谈会,杜宣、叶以群、汤草元、陶雄、秦怡等相继发言。上海电视台电视转播赣剧《铁肩红心》。《解放日报》介绍《弋阳古调放新声—简介赣剧》;《文汇报》发表丽妹 钟志仁文章《红心壮志争高产—赣剧〈铁肩红心〉介绍》</p><p class="ql-block"> 27日,首演《水晶洞》</p><p class="ql-block">【2月】</p><p class="ql-block"> 一团在南京演出《铁肩红心》、《红色宣传员》等剧。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第一副司令员肖望东、副司令员杜平、赖毅等观看了演出,并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肖望东接见主要演员时说:“我看了三台《红色宣传员》、你们这台比其它二台都好”。著名作曲家沈亚威还邀请该剧作曲乘舟到军区文工团作学术报告。</p><p class="ql-block"> 10日,南京市文化局和市文联召集部分郊区社员、街道居民干部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对《铁肩红心》一剧的演出进行座谈。</p><p class="ql-block"> 2月下旬至4月,一团先后到安徽省马鞍山、滁县、蚌埠、淮南、合肥、芜湖、铜陵、安庆等地演出。演出剧目有:《铁肩红心》、《红色宣传员》、《小保管上任〉》、《怎么谈不拢》《办嫁妆》《秧》《〈江姐〉等。在合肥演出时,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凡夫观看了演出。〈安徽日报〉编辑部、省文化局、合肥市郊区区委联合组织座谈会,就《铁肩红心》和四个小戏展开了热烈讨论。</p><p class="ql-block"> 19日,首演《办嫁妆》、《秧》、《怎么谈不拢》、《小保管上任》。</p> <p class="ql-block">【3月】</p><p class="ql-block">20日,一团在安微省安庆市首演《江姐》。</p> <p class="ql-block">《江姐》</p> <p class="ql-block">【5月】</p><p class="ql-block"> 院属各团建制撤销,成立四个演出队,原一团为二、四队,原二团为一、三队,直属院部领导。</p><p class="ql-block"> 杨桂仙同志率部分演员参加社教工作组文化工作队,赴上饶等地配合社教演出。</p><p class="ql-block"> 演出评介文章选辑,由院艺术室编印,共二辑,系赣剧演现代戏评论专辑。第一辑收入一、二团演现代戏《红色宣传员》、《铁肩红心》、《社长的女儿》《芦荡火种》、《春满龙山》省内报刋评介文章34篇。第二辑收入一团参加华东地区现代戏调演后,在上海、南京、安徽等地演出《铁肩红心》、《怎么谈不拢》、《秧》《小保管上任》各地报刋评介文章59篇</p> <p class="ql-block">【8月】</p><p class="ql-block"> 学习内蒙古乌兰木旗、先后组织二支文化工作队,自背行李和演出设备分赴武宁、修水、铜鼓等边远山区为农民演出。</p><p class="ql-block"> 30日,移植的现代戏《前沿人家》在昌公演,随后《前沿人家》、《红色宣传员》赴丰城、分宜、宜春、上栗、芦溪、萍乡等地巡回演出。</p> <p class="ql-block">《前沿人家》</p> <p class="ql-block">本音频由华亮提供</p> <p class="ql-block">【 9月】</p><p class="ql-block"> 21日,首演《煤店新工人》。</p><p class="ql-block">【12月】</p><p class="ql-block"> 18日,首演《红石钟声》、《盗种》</p><p class="ql-block"> 30日,我院集体创作的现代戏《奇袭边平》在昌公演。</p> <p class="ql-block">《奇袭边平》</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p><p class="ql-block">【1月】</p><p class="ql-block"> 省文化局举办“全省农村文化工作队(演出队)调演大会”我院参加调演的剧目是《送礼》、《晒谷场上》。</p><p class="ql-block"> 26日,首演《借牛》、《补锅》、《打铜锣》、《游乡》</p><p class="ql-block">【7月】</p><p class="ql-block"> 《前沿人家》剧组赴庐山为亚非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会演出。</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七年</p><p class="ql-block">【9月】</p><p class="ql-block"> 省戏曲学校赣剧三班王钧,万里浪,周武安,但景丽,张巧雯,张咪咪</p><p class="ql-block">6人分配来院工作。</p><p class="ql-block">【11月—12月】</p><p class="ql-block"> 到江纺体检生活,并创作演出了以解放军战士群体抢救落水学生的英雄亊迹为题材的现代戏《长城頌歌》。该剧由黄文锡编剧、刘安琪导演、程烈清作曲、龚国光、钟汉秋、熊华、段日丽等主演。</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p><p class="ql-block">【1月】</p><p class="ql-block"> 《长城颂歌》剧组在昌招待叙利亚奥玛民间艺术团演出。</p><p class="ql-block">【2月】</p><p class="ql-block"> 《长城颂歌》剧组代表省委、省政府到上饶、鹰潭、景德镇春节慰问解放军。 </p><p class="ql-block">【6月】</p><p class="ql-block"> 首次移植“样板戏”《沙家浜》,在音乐创作上开始尝试“弋、青”合流的路子。</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p> <p class="ql-block"> 本院主持召开赣剧声腔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单位有:鄱阳、景德镇、弋阳、余江、上饶、乐平等七个赣剧团。</p><p class="ql-block">【7月】</p><p class="ql-block"> 分两个队赴进贤、鄱阳等地抗洪抢险并对灾区进行慰问演出。</p><p class="ql-block">【10月】</p><p class="ql-block"> 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观看我团演出《沙家浜》后指示:“唱高调,讲普通话” 。</p><p class="ql-block"> 69名演职员分别下放到上高、弋阳、永丰,永修等县,占全院人数39%</p><p class="ql-block">【11月】</p><p class="ql-block">赴弋阳县港口公社边劳动、边演出边搞“斗、批、政”。</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九年</p><p class="ql-block">【4月】</p><p class="ql-block"> 剧院由省下放到市,改称“南昌市新文艺工作团赣剧队”</p><p class="ql-block">【10月】</p><p class="ql-block"> 在罗家公社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p><p class="ql-block">【12月】</p><p class="ql-block"> 从新文艺工作团划出,独立建制为“南昌市赣剧团”。</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0年</p><p class="ql-block">【3月】</p><p class="ql-block"> 招收第四批随团学员龚平荣、万祥裕、涂和平、程川林、王争远、章 浩、涂维华、章玉坤、陈运跃、徐 斌、吴秋萍、周丽娟、杨镇莲、李晓峰、吴悦萍、马翠花、熊 武、奕 英等成立学员班。</p><p class="ql-block">【11——12月】</p><p class="ql-block"> 组织两个文艺宣传队,参加南昌市民兵长途野营拉练。从南昌步行到井冈山往返,途中还要为民兵演出。</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一年</p><p class="ql-block">【8月】</p><p class="ql-block"> 再次招收第五批随团学员刘伟琴、段仲敏、秦勇勇、谭跃军、夏建华、张铁军、袁善文、李梅花</p><p class="ql-block"> 24日,首演现代戏《自己造桥过大江》。</p><p class="ql-block"> 【9月—10月】</p><p class="ql-block"> 应省林业局邀请组成慰问团,带着《沙家浜》一剧,代表该局赴赣州、吉安地区的林场,垦殖场,深入山区慰问林业工人。</p> <p class="ql-block">全南县林场</p> <p class="ql-block">大柏地林场</p> <p class="ql-block">兴国县林场</p> <p class="ql-block">安远县村林场</p> <p class="ql-block">八一林场</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p><p class="ql-block">【1月 】</p><p class="ql-block"> 15日,首演移植现代戏《白毛女》</p><p class="ql-block">【3月】</p><p class="ql-block"> 经省委批准,剧团收回省管,恢复了“江西省赣剧团”的名称和建制。</p><p class="ql-block"> :招收第六批随团学员涂玲慧、喻小梅、徐 芳、眭小蓉、龚莲妹、李维德、刘小平、刘 辉、王 巍、孙培良、李和平、彭 勇、林国英、刘 红、胡绍兰、罗 璐 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p><p class="ql-block"> 28日,首演现代戏《井冈女儿》</p><p class="ql-block">【10月】</p><p class="ql-block"> 1日,首演移植现代《半蓝花生》、《新人骏马》。</p><p class="ql-block">【11 月】</p><p class="ql-block"> 26日,我院演出的《杜鹃山》二,五场,参加省革委会文教办公室文化组主办的“革命样版戏专场演出”。</p> <p class="ql-block"> 整理,编辑干2024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