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雕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千秋太史公展馆</b></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少年时他“耕牧河山之阳”,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壮游祖国山河,为著史积累第一手资料。后来他做了郎中,扈从武帝身边,奉命出使西南夷。后继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修史、历法,开始了《史记》的著作。就在《史记》著作进入第七个年头时,他因李陵案下狱,被判诬罔主上罪,死刑。司马迁家贫,没有钱自赎,为了完成《史记》著作,只好隐忍苟活接受宫刑。出狱后,他做了中书令,内心无时不忍受着痛苦和煎熬。公元前91年,《史记》终告完成,开纪传体史书先河,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另一伟大贡献是参与修订《太初历》。由于史料短缺,《史记》成书后,司马迁卒年、卒因不明。这个展室以绘画的形式,介绍了司马迁不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在这里我们以绘画的形式展示他的生平,这十七幅国画全部出自己故韩城藉著名画家秦惠浪先生之手。秦先生以厚重的笔墨,生动的线条,饱满的激情,画出了人们心中的史圣,画出了“千秋太史公”不朽的业绩。但愿观画者能从史圣坎坷的人生,不屈的意志,刚直的精神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p> <p class="ql-block">史圣司马迁</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汉武帝时,司马迁官任太史令,他立志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始了《史记》的写作。期间因李陵案入狱,受到宫刑,但他没有就此消沉,忍辱著书,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部巨著。后人对他无比崇敬,尊称他为“太史公”、“史圣”。</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生平年表</p> <p class="ql-block">巨著映辉</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用鲜血和生命著成的《史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年的历史事实,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史学的奠基之作,正所谓“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是司马迁祠一牌坊的题字。《诗经·小雅》有这样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像高山一般令人景仰,像影子跟人一样顺着他的足迹前进。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这句话来赞美孔子,这里则是后人赞誉司马迁“功高如山,令人崇敬”。</p> <p class="ql-block">龙门耕牧</p><p class="ql-block">《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生于龙门(韩城古称),少年时期在家乡过着耕牧式的农家生活。这既能让他体验到底层人民的疾苦,又锻炼了他坚韧刚毅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少小博览</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少年时期即以聪慧见称,“年十岁则诵古文”,公元前127年,司马迁十九岁,从故乡夏阳迁居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尚书》,拜大儒董仲舒学习《春秋》,又涉猎大量的历史典籍。为著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江山览胜</p><p class="ql-block">司马迁二十岁时,即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南到长江、淮河流域,向北游历了山东和中原地区;在任郎中、太史令时,又先后四次巡游了祖国各地,为著《史记》搜集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承父著史</p><p class="ql-block">迁之父司马谈为西汉第一任太史令,欣逢盛世,又遗憾国史中断,即为写《史记》准备资料。公元前110年,谈随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至周南(今河南洛阳)病危,临终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著写《史记》之大业,迁流泪答应。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p> <p class="ql-block">犯颜争辩</p><p class="ql-block">天汉二年,汉王朝攻打匈奴,李陵率兵五千自当一队,与敌血战,因援兵不至,弹尽粮绝,最终兵败被俘。武帝恼怒。迁则认为李陵素以国家为重,其败当属无奈,其功也不可没。司马迁的直言谏诤惹恼了汉武帝。</p> <p class="ql-block">触颜入狱</p><p class="ql-block">李陵失利之役的主帅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武帝原想让李广利出征立功,然后封侯。然而事与愿违,李广利未遇强敌而败归。司马迁据实“推言陵功”,武帝却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说好话,将他关入牢房。</p> <p class="ql-block">含冤遭刑</p><p class="ql-block">天汉三年,汉武帝派公孙敖营救李陵,敖无功而还。又传说李陵在替匈奴练兵(实为李绪),武帝遂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因之被处以死刑。由于《史记》还未完成,司马迁即自请宫刑。</p> <p class="ql-block">受辱守志</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自请宫刑,并非贪生恶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认为人要死得其所。他之所以忍辱苟活,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宏愿,著述《史记》。</p> <p class="ql-block">凝神思定</p><p class="ql-block">司马迁遭遇宫刑,深感有辱先人。但想到古代的圣贤都是在困厄中有所建树:“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司马迁更加坚定了写完《史记》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忍辱著史</p><p class="ql-block">“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遭此奇耻大辱,其所受打击摧残可谓大矣。然而他却能置之于不顾,忍人之所不能忍,依然专注于著史。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忍辱负重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狱中著史</p><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99年获罪入狱到公元前97年自请宫刑被赦出狱,司马迁在狱中经受了两年多的磨难。但他身处逆境,仍然夜以继日的奋笔疾书,以使《史记》早日完成。</p> <p class="ql-block">忍辱愤书</p><p class="ql-block">幽而发愤,司马迁全力投入《史记》的创作。他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不顾忌封建帝王的尊严而秉笔直书,即使是汉武帝也不例外。司马迁的斗争勇气和批判锋芒是前无古人的。</p> <p class="ql-block">太史抒怀</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了《史记》。《史记》的完成,使司马迁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也为后人提供了详实可信的历史事实。同时,他可以对自己的父亲司马谈有交代了。正如他说的:“仆诚已著成此书,……虽被万戮,岂有悔哉!”</p> <p class="ql-block">北国远眺</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因“李陵案”遭受宫刑,蒙受不白之冤。迁之好友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至北海,苏武持节牧羊、忠心报国。司马迁远眺北国,感慨尤多:是对老友的怀念,还是传递同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史记纪念馆(三圣庙)</b></p><p class="ql-block">原在韩城市西庄镇薛村,是为了纪念“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于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而建的,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嘉靖六年(152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曾三次重修。1980年,将其献殿、寝殿、坊式山门迁建于司马迁祠,严格遵照原有布局分布,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院落,保存相对完整,元代建筑风格十分明显。献殿拙壮雄伟,前后皆为原木通檩,不以梁架楹数用柱,前檐柱隔三间,殿内梁分五间,后檐用柱四根。寝殿面阔三间,平面呈正方形,前檐下有十二扇屏门。三圣庙现已辟为史记纪念馆,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选取《史记》中的经典故事,图画展示;后半部分展示近年国内外《史记》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究天人之际</p> <p class="ql-block">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中国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不间断的历史记载。在历代史书中,被赋予“正史”地位的“二十四史”最为重要,而“二十四史”之首就是《史记》。</p><p class="ql-block">《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著,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干余年的历史。记载人物多达四千人,囊括了不同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的英雄人物一百三十九人,构成了巨幅栩栩如生的历史长卷。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第壹单元 天地始者,以启山林</p><p class="ql-block">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名轩辕。他生来神异,年幼时就思维敏捷,成年后诚实勤敏、睿智通达。当时正处神农氏衰落的时代,诸侯间相互攻伐,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就操练军队、种植五谷、实行德政、安抚百姓。先是与炎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一带打败蚩尤。之后,炎帝部落欲争霸主,与黄帝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怀来)三次交战,黄帝获胜,炎帝归服。后来,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共同繁衍、相互融合,因此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又历经颛顼、帝喾、尧、舜时代,被后世称为“五帝”,是他们奠定了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基础。</p> <p class="ql-block">始皇统一六国平天下</p><p class="ql-block">秦始皇,赢姓,名政,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前259年至前210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六国;他开创帝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建万里长城防御匈奴,疏通水利发展生产等政策,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格局,被誉为“千古一帝”。</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文安天下 武定乾坤</p><p class="ql-block">毛遂自荐</p><p class="ql-block">秦围攻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行前在门下食客中选有才能者十九人,差一人不能满二十数。门客毛遂自荐愿往。平原君说:有能力的人如锥处囊中,其末立现。你到我门下已三年了,怎么未有所闻呀?毛遂说:那就从今天开始置我于囊中吧!平原君与楚王商谈联合抗秦盟约,从早到午没有结果。毛遂按剑上阶,凛然之气震慑全场,并对楚王分析形势,晓之以理。楚王折服,终于答应签订盟约。事后平原君说:我再也不敢说我会看人了。</p> <p class="ql-block">负荆请罪</p><p class="ql-block">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迫秦王击缶,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高兴,扬言要找机会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避,不愿与廉颇碰面。人问其故,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如果将相不和,不正是给了秦国可乘之机吗!廉颇得知蔺相如这种以国家安危为重的高贵品质后,十分感动,万分惭愧,便解衣露膊,背负荆杖,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二人遂成“刎颈之交”。</p> <p class="ql-block">围魏救赵</p><p class="ql-block">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p> <p class="ql-block">张骞通西域</p><p class="ql-block">张骞,陕西汉中人,是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也是当时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一位开拓者和先行者,他在西域各国享有很高的威信。汉代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以西,远至中亚、西亚地区,路途遥远,交通困难,各国之间常有战事,当时要与之交往极其不易。但张骞却不避艰险,矢志西行。他穿戈壁,越葱岭,中间虽然被匈奴扣留十一年,但终其不辱使命,开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陆路交通,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及商贸交流的桥梁。故此,司马迁称“张骞凿空西域”,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苏秦激友</p><p class="ql-block">苏秦与张仪都曾拜师于鬼谷子门下。出师后苏秦佩赵国相印,张仪却一事无成,于是就投奔苏秦。跑了几次,苏秦都借故不见。几天后苏秦答应见张仪,但他坐在堂上连屁股也未抬一下,给了一碗家仆吃的饭叫其到堂下去吃,还说了许多瞧不起张仪的话。张仪受此羞辱,立誓要干一番事业。恰巧这时遇到一个好心人,不仅承担他的一切费用,还陪他一道去秦国谋事。不久张仪就做了秦国国相,并决心报答这个恩人,这个人才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张仪,原来这一切都是苏秦安排的,张仪听后既感激又佩服。</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道术将兼为天下</p><p class="ql-block">老子与道德经</p><p class="ql-block">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管理图书的官员。老子研修道德,他的学说把隐藏自身不追求功名显达作为最重要的宗旨。长期居住在周朝的京城,看到周朝衰落就离开那里。骑着青牛到函谷关时,被守关的尹喜挡住了,说:“您就要隐居起来了,请勉强为我写本书。”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无奈,写了一部上、下两篇的著作,共计五千余字,也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道德经》。尹喜叩首相谢,老子把鞭子朝牛背轻轻一甩便潇洒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孔子被困陈蔡</p><p class="ql-block">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多年,楚国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便派人去聘请。孔子欲前往以礼相谢,陈、蔡两国大夫得知后,惧怕孔子这位贤德人才被楚国请去重用后对其不利,于是双方派兵将孔子师徒围困于野外。孔子师徒行动受阻,部分弟子因断粮后饥饿导致生病,但孔子依旧讲习、诵诗未曾间断。直至楚昭王出兵相迎,他们才脱离困境。</p><p class="ql-block">据后期不完全统计,孔子的弟子约3000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敷六艺的人有72位。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商鞅南门立木</p><p class="ql-block">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任秦孝公之相,欲推行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都城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能将此木搬至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此十分好奇,却无一人敢搬这根木头。随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终于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兑现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相信令出必行,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秦国经济实力渐强,社会秩序有条不紊。</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物阜民丰 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范蠡弃官经商</p><p class="ql-block">范蠡,字少伯,范蠡和文种辅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雪了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时,范蠡隐退,并给文种修书一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为人,可以同患,难与处安。”劝文种速速离去。范蠡隐居陶地,苦心经营,终成巨富,还曾多次将自己赚到的钱财分给贫贱的朋友,世称陶朱公。所著《商经》是范蠡经商之道的精髓。因此,范蠡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商圣”。奠定的中华商业文化的基因,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东方大国企业家精神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疲秦计与“郑国渠”</p><p class="ql-block">秦始皇赢政继位后对外凶猛扩张,东方六国疲于招架。韩国弱小、又毗邻秦国,因此危机感最强。韩桓惠王无耐便想出“疲秦”之策。派郑国以兴修水利之名来秦国做间谍,目的是拖垮秦国使其无力攻打韩国。郑国来秦向秦王说明兴修水利之益处,秦王同意。但在工程修建十年之后即将完工时,韩国疲秦的阴谋暴露。秦王大怒,欲杀郑国,李斯上“谏逐客书”。郑国辩解说:“我是韩国间谍,但修渠也确实对秦国有利。我仅为韩国延长数年国运,但为秦国修建的是万世之功!”秦王听后觉得有理,命其继续修建灌溉渠。建成后命此渠为“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富民丰,也为后来吞并六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 市井百态 贤人辈出</p><p class="ql-block">扁鹤治病</p><p class="ql-block">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明,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一天,他去齐国宫拜齐桓侯,说:“国君有小病在肌肉间,请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齐桓侯不予理会。扁鹊走后,齐桓侯对身边人说:“大夫喜好功利,在无病之人身上炫耀自身能力”;5天后扁鹊又进宫拜见,说:“您已病至血脉,若再不医治还会继续加重”。齐桓侯说:“我没病”。扁鹊走后齐桓侯很不高兴;又过5日,扁鹊第三次来说道:“您已病至肠胃间,再不医治病情将会恶化,”这次齐桓侯未曾搭理他;又隔了5天,扁鹊第四次见到齐桓侯扭头就跑。齐桓侯心想:“怎么这次不说我有病?”便派人找扁鹊问其原因。扁鹊说:“病在肌肤间,药熨可治;在血脉,靠针刺和砭石可攻克;在肠胃,借助药酒勉强有效;病入骨髓,即便神仙也无能为力。”扁鹊逃回秦国,得知5天后齐桓侯重病,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了。</p> <p class="ql-block">弦高智退秦军</p><p class="ql-block">弦高,郑国商人,常来往于各国之间。郑穆公元年,他在赶着牛群去市集兜售的途中,遇到了偷袭郑国的秦军。回国禀报已来不及,于是他急中生智,一面派人回国报信,让国君做好迎战准备,一面将自己装扮为使臣,并备熟牛皮和肥牛,在秦军的必经之地等待。秦军经过时他说:“听闻将军带兵前来营救敝国,在下郑国使臣弦高,受国君之命,带牛皮与肥牛来犒劳将军,聊表心意”。秦军便信以为真,认为郑国已有戒备,所以放弃偷袭的想法。弦高智言周旋秦军,使郑国成攻化解了这场危难。事后,国君亲自为他封赏军衔。</p> <p class="ql-block">鲁仲连射书救聊城</p><p class="ql-block">鲁仲连(约前305年~前245年)战国名士,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善谋划,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忧。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鲁仲连说服赵、魏联合抗秦,秦军以此撤军。7年后,燕将攻占齐国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优虑惧怕,遂拔剑自刎,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通古今之变</b></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著作的《史记》为二十四史之“母本”,他的目光也成了几千年来史学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续。正是这代代延续的目光,使全部历史获得了比较近似的精神价值归向,进入了上下相通的文化传承系统。</p><p class="ql-block">《史记》自问世以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与瑰玮奇变的文采,成为中国古典文献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国内外研究者代不乏人,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据不完全统计,自东汉至今,研究《史记》的专著达三百余部,论文(及评述)万余篇,足见《史记》研究的壮观态势。《史记》不仅是重要的史学著作,也堪称文学作品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史记》文学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史记》研究 惠泽千秋</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研究不绝,逐渐形成一门新的而且颇有影响的学问《史记学》,研究学者也遍及国内外,形成了很多专业的学术机构和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p><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史记》历代通行版本</p><p class="ql-block">《史记》流传两千多年以来,历代抄本、刻本以及近代活字本十分繁多。但流传下来的善本并不多,唐以前有少许残卷。刻本始于宋,南宋合刻本。后由贺次君撰《史记书录》著录六十四种版本,中华书局出版,为现存之书。</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史记》研究历程</p><p class="ql-block">《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之书。从古至今,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惟有《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它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叁</p><p class="ql-block">《史记》研究机构</p><p class="ql-block">《史记》研究学者遍及海内外,1985年在司马迁故里韩城,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团体,之后相继在各重点院校陆续成立多个《史记》研究机构。</p> <p class="ql-block">《史记》文学研究成果和影响</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描摹传神,千载如生</p><p class="ql-block">《史记》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叙事文学的里程碑,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司马迁的文学观是与他的政治观、史学观、美学观等紧密相连的,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代文艺思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史记》文学观</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的文学观是在继承前代文学思想和总结个人创作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有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尤其是他的“发愤著书”说,成为封建社会进步文人的一种理论武器。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史记》美学观</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以来,《史记》美学研究一度成为热点。学界认为司马迁在先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古典美学理论做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使《史记》在思想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这在古代美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叁</p><p class="ql-block">《史记》语言艺术</p><p class="ql-block">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的发展代表着文学的发展。《史记》在写人叙事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语言特色,取得了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他的焦点是史学,但意外成就汉语言表达的顶峰,使《史记》成为中国文学语言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肆</p><p class="ql-block">《史记》散文风格</p><p class="ql-block">散文是中国文学主流之一。《史记》散文是融历史、哲学、文学为一体,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艺术性强,代表了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它是散文的干秋宗匠、不朽典范,在中国散文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伍</p><p class="ql-block">《史记》对后世戏剧、小说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史记》虽与戏剧、小说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之间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历史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刻画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为目的,用立体化的叙述方法表现矛盾与冲突。同时,《史记》是小说和戏剧的土壤和武库。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中国古典戏剧、小说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史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影响</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正史鼻祖·文章大宗</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1956年又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曾赞颂他“功业追尼父”,认为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文化巨人。司马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从而使他写出了中国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史记》。《史记》延续两千年来,一直是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史记》理论研究和基础依据</p><p class="ql-block">《史记》是不朽的历史名著,是人类文化史上优秀的史学遗产。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为了使理论研究和“史记学”的发展有科学的基础依据,学界在《史记》的资料索引、汇集评论、典籍整理、书目题解及注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史记》历史人物研究</p><p class="ql-block">《史记》以写人为中心,确立了人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一部《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司马迁采用立体的手法、多维度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取得了它以前的史书难以达到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叁</p><p class="ql-block">《史记》自然和人文研究</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博采众家,完成中国文化史上的巨著《史记》,为中华民族注入了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又形象的展示了中国民族形成的历程,这二者构成了《史记》“通古今之变”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世代树立民族统一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史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影响</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吉光凤羽 声驰海外</p><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史记》海外影响</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史记》在隋、唐初传入日本、高丽,但在东南亚地区日本《史记》研究资料最为突出;在欧美及其它国家,翻译和研究《史记》并重。由此可见,国外史记研究资料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但都有各自针对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独特视角,这与各国的文化背景和《史记》传播有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史记》</p> <p class="ql-block">家训</p> <p class="ql-block">戒尺</p> <p class="ql-block">华夏史笔唯司马 关中文物最韩城</p><p class="ql-block">踏寻《史记》足迹 感悟千年智慧</p><p class="ql-block">历史在这里沉淀 文化在这里传承</p><p class="ql-block">穿越历史长河 探寻文化之根</p> <p class="ql-block">韩城,古称“龙门”,地处陕西关中东北部,与山西隔黄河相望,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1984年,韩城撤县设市。</p><p class="ql-block">韩城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故里,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全域旅游城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文物众多,5万至8万年前的禹门洞穴遗址,为研究古代人类的发展演进提供了有力证据;两周时期,韩侯国、梁伯国、古芮国和京国等在此活跃。隋大业11年,本邑土城,修四门城楼。明清时期,修建四合院蔚然成风,科举中试者更是高达1400余人,有“朝半陕,陕半韩”之说。</p> <p class="ql-block">韩城古城</p><p class="ql-block">韩城古城始建于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至唐天隋时(公元618年)尚未筑成,唐初韩城县令宗義仲受命铸成土城墙,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540年),支部尚书、内阁百辅、韩城人薛国观奏请朝廷批准,由官绅出资将土成墙改成砖城墙。上世纪50、60年代,墙砖陆续被拆除。此处所展示的即为过去修筑明城墙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王杰·清代西北第一名臣</p><p class="ql-block">文见长 清风两袖 不畏权贵</p><p class="ql-block">端品高 直道一身 敢斥恶邪</p><p class="ql-block">(嘉庆皇帝御赐老师王杰联)</p><p class="ql-block">王杰是韩城继司马迁之后另一位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被乾隆皇帝御笔钦点,列为清代西北地区唯一状元,官至首辅大臣,有“两朝宰相、一代帝师”之称。王杰为官清廉、忠贞亮直、一身正气、名垂青史!成为韩城故里的骄傲。嘉庆皇帝褒奖有加,曾经御赐诗句: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p><p class="ql-block">状元府设立了王杰故事传说、王杰生平事迹主题展馆、先贤廉政书画。让我们在领略状元文化,学习王杰精神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状元宰相 天子之师</p> <p class="ql-block">状元府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状元府博物馆是清乾隆年间、状元王杰归里居住地。由陕西状元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历时2年、精心打造而成。博物馆八院相连、布局巧妙,十八展室、书韵飘香。馆藏明清至民国韩城籍名人书画300余幅,其中,状元王杰祖孙三代四人墨迹尤为珍稀,另馆藏各类木雕石刻千余件,是一座独具韩城建筑特色的北方园林式博物馆。一院书香,千年文雅。</p> <p class="ql-block">一方院 盛载情怀 匠心独运鉴优雅</p><p class="ql-block">一府邸 精心雕琢 风华无双立古城</p> <p class="ql-block">状元王杰祖孙三代四人墨宝</p><p class="ql-block">一步一景一物一韵 清新之地安放灵魂</p> <p class="ql-block">泽一闲处 畅叙幽情</p><p class="ql-block">得一小院 无事静坐</p><p class="ql-block">状元府极具明清时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院落呈现出一楼高瞻、两廊回环、三厅一殿、八院相连的历史风貌。设计巧妙,古朴典雅。既有韩城传统民居风味,又有北方园林艺术特色,体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劳动人民卓越的民间智慧。</p><p class="ql-block">悄然撷取一缕墨香,与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邂逅在了跨越时空的唯美意境里。</p><p class="ql-block">状元府实景剧《嘉庆三年·对决》情景</p><p class="ql-block">学生研学行</p> <p class="ql-block">状元府清新雅致,书韵飘香。十八展室共陈列明清至民国时期韩城籍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秀才以及韩城各个时期政要、名人书画作品300余幅,其种类数量、艺术价值在韩城首屈一指。对了解研究和传承韩城本土优秀历史文化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怀一颗敬畏之心,寻一段洁然正气,感知王杰的人格魅力,汲取修身正己之道。</p><p class="ql-block">·央视《国宝档案》《外国语频道》专题报道状元王杰、状元府</p><p class="ql-block">•央视、甘肃电视台联合拍摄大型记录片《黄河之滨也很美》在状元府拍摄</p><p class="ql-block">•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在状元府拍摄</p><p class="ql-block">·国家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纪委监委廉政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p><p class="ql-block">·工会职工文化教育学习基地</p><p class="ql-block">•院校艺术生学习写生基地</p><p class="ql-block">·陕文投鉴史倡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统战部新联会实践创新基地</p><p class="ql-block">·文旅局、教育局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状元王杰研究会</p> <p class="ql-block">《史记》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御前侍衛府</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位于韩城市金城巷的拐弯处,南北向一達三院。正门前悬挂“御前侍衛府”“进士”“闻魁”“武魁”“连登三榜”五方牌匾是同治十年武科进士、蓝翎侍衛、直隶部司張鴻彪、咸丰九年武科舉人張鴻基、同治十二年武科舉人張鴻泰,即“連登三榜”的张氏三兄弟故居。</p> <p class="ql-block">月满韩城 诗韵古城</p> <p class="ql-block">“拜华夏史圣、游千年古城、看民居瑰宝、探芮国之谜、赏黄河风情”,感受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