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章怀太子墓

Daniel Qi

<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墓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关镇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之墓,也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p><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墓建于唐朝,章怀太子李贤(655年-684年),是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其墓于景云二年(711年)重修,在宋、明和清初进行扩建,经历战火后只剩墓冢并于1984年重建。章怀太子墓为斜坡多天井墓道双砖室墓,墓园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整个墓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39亩),墓葬由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6个便房、前后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墓中出土了50多组壁画和600多件随葬品以及两份墓志铭。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各种文物和壁画,对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对外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墓作为乾陵的陪葬墓,与乾陵一起于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在2022年12月正式评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中章怀太子墓建有博物馆对外展示。</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关镇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李贤初葬巴州(今四川巴中),后于神龙二年(706年)迁往陕西陪葬乾陵,并于景云二年(711年)重修墓葬,后扩建于宋朝、明朝和清初。墓前原有寝庙,清道光年间经巴州知府陆成本重新勘定茔[yíng]界,划出保护范围并建立石碑,作为历史遗迹予以保留。经历兵火后,仅剩下了墓冢。1961年成立的“乾陵文物管理所”,在省文管会的具体指导下,修建了章怀太子墓墓道保护房,现在所见的墓冢和“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碑是198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墓主信息</p><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李贤(655年-684年),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咸亨三年(672 年)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左武卫大将军如故,食封千户。上元二年(675年)立为皇太子后便监理国政。曾召集学士张大安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后因武则天认为李贤把她当做吕后,被武则天所猜忌,永隆元年(680),武则天派人在李贤宅查出兵器皂甲一百多件,因此武后以谋反罪废太子李贤为庶人,迁于巴州(今四川巴中)。文明元年(684),武则天临朝称制,密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劫往巴州,逼李贤自杀,死年31岁。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李显派人到四川将李贤的尸骨运回陕西,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被唐睿宗李旦追封为章怀太子,并重修墓葬,妻房氏与他合葬。</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墓作为乾陵的陪葬墓之一,位于陵园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章怀太子墓的墓葬形制为斜坡多天井墓道双砖室墓,且章怀太子墓出现了陵园和内城,墓地四周原有围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封土呈单层复斗形,底部长宽各43米、顶部长宽各11米,高约18米。封土堆系经夯筑。封土堆南约 50米尚有土阙1对,高4.5米、底部宽、长各5米。土阙南面有东西并列的1对石羊。石羊前面还有石人两对和华表一对,因暴雨导致地基松软下陷埋入土中。西、东、东北三面的墙脚仍残留于地面,整个墓地约39亩(26000平方米)。墓由斜坡墓道、4 个过洞、4 个天井、 6便房、前后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 71 米。</p> <p class="ql-block">墓葬结构</p><p class="ql-block">1971年7月至1972年2月,相关考古团队对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墓葬由长坡形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6个便房、前后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其中甬道和墓室均为砖砌,全长71米,墓道开口宽3.3米,最深处距地平面7米。</p> <p class="ql-block">墓道</p><p class="ql-block">斜坡墓道水平长20米、宽2.5-3.3米。墓道东西两壁有保存完好的壁画,例如墓道东璧的出行图、客使图、仪仗图和青龙图,墓道西壁的马毽图、客使图、仪仗图、白虎图以及墓道中部的《礼宾图》等。</p><p class="ql-block">过洞</p><p class="ql-block">4个券拱形过洞,长2.7米-3.4米、宽2.2米-2.4米、高 2.8一3 米。第四过洞的东西两旁,为一长廊建筑,中隔朱柱。东璧南北两面各有一人壁画,西壁亦有二人。</p><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墓平面图</p><p class="ql-block">天井</p><p class="ql-block">4个天井,第一天井因在前甬道上,所以未发掘。其余三个,东西长各3米、南北宽1.8米-2米、深 9-12 米。</p><p class="ql-block">便房</p><p class="ql-block">墓葬从北往南,在第二至第四天井基部的东西两壁,设有6个便房(小龛[kān]),里面放置有三彩镇墓兽、三彩骑马狩猎俑、三彩帷帽立俑、陶立俑、陶马、彩绘陶器 、绿釉花盆等随葬明器。</p><p class="ql-block">甬道</p><p class="ql-block">前后甬道均有侍从的壁画,天井北有个长14米、宽1.7米、高2.1米的前甬道,有一道已经损坏的木门,门上有铜质鎏金的门钉66个,鎏金铺首一对 , 鎏金铜锁一把及鎏金铜片等。 在木门北约一米的地方 ,发现有共重65 公斤的 “ 铅块 ” 块。前室与后室之间的甬道长9米,高宽与前甬道相同。甬道南端有一扇石门,右扇被盗墓者损坏。另外后甬道口北端东部发现了两合被移动过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前室与后室</p><p class="ql-block">前室呈正方形,长宽各4.5米、高6米,绘有银河及日月星辰的穹窿顶。后室与前室结构相同,长宽5米、6.5米高,顶部用金贴饰有日月和部分星辰。可西壁的月亮和大多数星辰的金贴被盗墓者刮去,但东壁的太阳和星辰金贴仍然完好。前后室的日月图案包括“金乌”“玉兔捣药”“桂树”和“蟾蜍”。前室的日月位置稍偏东南和西南,后室的日位于东部中央,月位于西部略偏西北角。</p><p class="ql-block">后室内有一座长4米,宽3米,高2米,由33块大石板构成的庑殿式石椁[guǒ],但石椁的最南端顶盖石板已被盗墓者移开,石椁东南角的倚柱向南倾斜。石椁内的淤土深度达15米,木棺已经腐烂,未找到随葬品。在石椁内壁的东北角发现了两支腿骨和头骨碎片。</p><p class="ql-block">墓盗洞</p><p class="ql-block">在章怀太子墓的第三天井东南角,有个长0.7米、宽0.6米的墓盗洞。盗墓者破坏了后甬道石门和门框,抢劫了后室内的随葬品,六个小龛内的物品全部摧毁,并出现了物品位置被互换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各种文物,其中有50余幅保存基本完好、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壁画的研究价值极高,该墓葬的壁画面积达400余平方米,是出土壁画面积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唐代墓葬。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对外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综观章怀太子墓的墓室壁画,以熟练的技巧描绘了《狩猎出行》《马球图》的生动场面,富有诗情画意的《观鸟捕蝉图》,反映中外友好关系的《客使图》以及歌舞优美的《演奏图》等画面,人物形态生动、个性鲜明,反映了唐代的宫廷生活和社会物质文化面貌。壁画题材内容广泛,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着意描绘古代故事的画风。而且在艺术创造方面,着力于新的探索,使得壁画艺术走向成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