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安者逸也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前桥沟半山腰,占地面积5290m。现保留有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一科科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旧居及一科教室和学员住室等窑洞11孔、瓦房3间。现旧址为校部及一科学员驻地,一科40名学员中,有22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也因此被称为“将军科”。当时志丹的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干部力量,成为培育民族解放钢铁栋梁的“革命熔炉”。</p><p class="ql-block"> “红大”前身为瑞金时期的中央红军政治学校,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又创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7月,“红大”随党中央机关一同搬迁到志丹。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志丹采访时,“红大”的办学条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西行漫记》中,他这样描述:“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宣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使用,或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p> <p class="ql-block">  红军大学在志丹办学期间,面对极度艰难的环境和残酷的战争条件,仍然培养出了大量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干部力量,被誉为培育民族解放钢铁栋梁的“革命熔炉”。此外,旧址的教室是用石崖上开出的山洞作为教室,学员们使用敌人的传单装订成笔记本,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展现了其在极端条件下的创新与坚韧。这些独特的办学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使得志丹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和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红军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