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西山勅建大觉禅寺</p><p class="ql-block"> 大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建于辽代,寺院坐西朝东,体现了辽统治者契丹人“朝日东向”之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得名“清水院”。金代曾为全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后又称“吴泉寺”。明宣宗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赐“大觉寺”之名。此后经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成化十四年(1478年)及清康照至乾隆朝不断重新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p><p class="ql-block"> 寺院依山而建,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建筑,殿宇雄伟古朴,布局严谨深广,寺内现存很多珍贵的文物,《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石碑记载看寺院修缮及刻经的历史,无量寿佛殿内的观音壁型,称古代艺术精品。大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林茂泉清,景色幽美,早在辽金时就是有名的风景区。这里古柏参天,翠竹葱郁,其中又以方丈院的玉兰和银杏名冠京华。</p><p class="ql-block"> 此外,大觉禅寺还存有许多清代帝后御制的碑文画额。值得一说的是皇上御书。据清代《日下旧闻考》所载,大觉寺“寺内弥勒殿额曰“圆证妙果”,正殿额曰“无去来处”,无量寿佛殿额曰“动静等观”,大悲坛额曰“最上法门”,皆皇上御书”,另外书中还提到在大觉寺南路四宜堂、憩云轩亦有匾额。《日下旧闻考》全名《软定日下旧闻考》,为奉敕编写,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因属奉敕编写,所以其严谨程度不容怀疑,若无年代特指,其书中“皇上”即是指当朝的乾隆皇帝。依照传统,庙宇殿堂修葺完成后,皇帝多会龙飞凤舞写上一些字御赐匾额以示恩宠。对于乾隆皇帝这位对自己文采和书法颇有信心的君主,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到“无去来处”、“动静等观”和“憩云轩”这三块穿越了近三百年时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大觉寺历史璀璨悠久,殿字雄伟壮观,佛像肃穆庄严,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刹。近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整修,已成为京郊著名的游览胜地。多少年过去了,大觉寺的天还是那么蓝,仿佛从未被工业文明的社会染指过。其实,天又何尝不是物。如今,虽说物是人非,但我们尚可走进大觉寺这座皇家寺院,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古寺内随处是古迹,处处是风情。三百年的古玉兰和千年的古银杏,名冠京城,是北京人文历史的一道绝美风景。饱赏美景,参观展览,以此揭密乾隆皇帝与大觉寺的那一丝因缘,未尝不是一件乐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时光不老,古寺虽古却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继续书写着未来。慢慢行走,千年又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一、大觉禅寺一进院落御碑和钟鼓楼</p><p class="ql-block"> 大觉寺第一进院落:进入大觉山门,便可看见大觉寺第一进院落,在院落两侧有南北御碑亭两座,南碑亭建于明清时期,亭中立石碑一通,螭首龟肤。碑阳刻清雍亲王撰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碑阴面刻有乾隆十二年重修大觉寺的缘起和经过。</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御制大觉寺诗石刻及拓片:乾隆皇帝生平喜欢作诗,每至一处或有感悟,必作诗数首,传世诗文数量庞大。乾隆皇帝数次驾临大觉寺,写下了数十首关于大觉寺诗作。 </p> <p class="ql-block">北碑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清时期,造型美观大方,亭中立石碑一通,螭首龟跌,碑阳刻明宣德三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碑阴刻正统十一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p> <p class="ql-block">功德池</p><p class="ql-block"> 功德池,即放生池,池上建有一石桥,将池一分为二,在池的南北两端正中,各雕有龙首。乾隆帝曾为此池赋诗一首,其中有“一水无分别,莲开两色奇。右白而左红,是谁与分移”之句。</p> <p class="ql-block">大觉禅寺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过功德池为天王殿,钟楼居左,鼓楼居右,均建于明代。天王殿面阔三间,殿内供有弥勒佛,四大天王及韦驮造像。</p> <p class="ql-block">大觉禅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代,面阔35米,进深18米。殿内供奉三世佛像,有木质盘龙藻井。三世佛两侧有十地菩萨像,南北墙有泥制二十诸天像,板壁后为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无去来处”匾额</p><p class="ql-block"> “无去来处”匾额悬于西山大觉寺三进院大雄宝殿,为乾隆皇帝御笔所赐,典出佛教典绳《摩诃衍论》:“诸法不动,无去来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乾隆皇帝亦在其御制诗中写到“了知调御无来去”,调御,为佛祖另一尊称;“无来去”,即佛、如来皆是宇宙世界中一种无去无来的恒定状态和所在。此外,无去来处也可指在心中忘掉本身,达到一种无去无来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的三世佛像,殿顶木质盘龙藻井,均为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殿前千年银杏王</p><p class="ql-block"> 无量寿佛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银杏树。银杏,又称自果树、公孙树,落叶乔木。北面的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此树高20余米,树围达8米,树龄已逾千年,至今枝繁茂,雄伟挺拔,被誉为辽代“银杏树王”。</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殿</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代,面阔31米,进深14米,檐下匾额“动静等观”为清乾隆皇帝御笔。殿内供有一佛二菩萨,佛像板壁后有泥制海岛观音悬塑,工艺精湛,是悬塑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动静等观”匾额:动静等观匾悬挂于大觉寺无量寿佛殿,为乾隆皇帝御笔所赐,典出东晋借蜜物不迁论》“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雍正皇帝亦曾作诗“动静原一体,是非无二心;不空亦不有,无古亦无今”都是在讨论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乾隆皇帝“动静等观”意为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相对的,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观察事物,对它的动与静,应等量齐观,对待事物要有无分别的平等心。极为有趣的是,这块匾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即“观等静动”,就是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着急去做,可以先给予观望、等待时机,同时静心思考,最后在付诸以行动,这很象是我们时常说的“三思而后行”。</p> <p class="ql-block">大觉禅寺大悲坛</p><p class="ql-block"> 四进院落大悲坛是寺内一组双层建筑,面阔五间,原为寺院藏经之所。二层悬有“最上法门”匾额,为清醇亲王奕譞手书。如今,大悲坛内辟有“大觉寺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大觉寺历史文化展</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中国近2000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的佛教文化遗产,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佛寺庙字,数不胜致。北京城西,群山连绵,林木茂盛,溪泉淙淙,寺庙掩映,历代统治者在此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寺庙行宫,园林陵寝,处处金碧辉煌,香烟燎烧,位于阳台山麓的大觉寺是至今一座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代巨刹。</p><p class="ql-block"> 《大觉历史文化展》以图片、文字及部分实物的形式介绍大觉寺自清水院创建至今近千年的历史变化,通过对大觉寺悠久历史的回顾,丰富文化内涵的介绍以及古今变化的展示,反映大觉寺这座著名禅宗寺院兴衰升沉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1、辽金时期的“清水院”</p><p class="ql-block"> 大觉寺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因文献无征,其具体的创立时间,尚难确定。据现存寺内的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的记文,可知该寺在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已有“阳台山者,蓟壤之名峰;清水院者,幽都之胜概……”之盛誉。辽代统治者崇信佛教,优礼僧徒,恢复兴建了许多寺院。社会各阶层也崇佛信佛,对寺院资助施舍。“清水院”当时募得信士捐资修葺经舍和刊印大藏经,足见燕京崇佛风气之盛。清水院规模之大,香火之旺,在辽南京(今北京)地区众多佛寺中居于前列。</p><p class="ql-block">2、元明清时期的大觉寺</p><p class="ql-block"> 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繁,西山八院多成劫灰瓦砾。元代初期,作为前朝旧寺兼离官的清水院因破坏甚巨而一度凋敝。元代至明初的百余年间,该寺曾名灵泉佛寺。</p><p class="ql-block"> 明代前期是大觉寺历史的鼎盛时期,明皇室对大觉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翻修扩建。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朱瞻基奉其母孝昭太后之命,出内帑翻修了凋敝已久的灵泉佛寺,更名为大觉寺,遣高僧智光入寺主持。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又对大觉寺进行了两次修葺。明正统十年朝廷颁赐《大藏经》一部于大觉寺。</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不安,寺院也极其萧条,从成化十四年(1478年)至明末,大觉寺再未重修,寺内建筑残破不堪,几成废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时在藩邸的皇四子胤禛对寺院进行了修缮,遣临济正宗三十四世嗣法传人迦陵主大觉寺方丈,并亲撰《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一文。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出内帑重修西山大觉寺,并多次巡幸驻跸此寺。清雍乾时期是大觉寺历史上的兴盛时期。</p><p class="ql-block">3、民国时期的大觉寺</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社会秩序混乱,国民经济衰敞。大觉寺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基本没有大规模的修缮。尽管建筑残旧,香火冷落,但作为京西名刹,仍吸引达官贵人、民族志士及文人学者游览或栖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古都的传统文化氛围遭到破坏,昔日人流如潮的妙峰山进香山道杳无人烟。</p> <p class="ql-block">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古代佛教寺庙,不仅是供奉佛教诸神僧众修行的所在,也是人们朝圣膜拜、游览观赏的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作为主体的佛殿建筑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即强调布局形式,又体现宗教功能,艺术表现丰富,极具中国特色。大觉寺建筑布局总体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院落式布局,整个建筑分布在自东向西的轴线之上,依次有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等,南北两侧有跨院,整座寺院布局精巧,错落有秩,为典型的汉式诗院布局。</p><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p><p class="ql-block"> 在高大雄伟的寺庙殿堂内,供奉着姿态各异、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佛教以佛像雕塑形式作为佛教信奉、传播的重要载体。佛教诸神包括佛、菩萨、罗汉、天神等,而佛教寺院是佛教诸神在人间的栖身之地。佛教雕塑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大觉寺殿堂佛教塑像为明清两代作品。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龙王堂前松柏抱白塔</p><p class="ql-block"> 迦陵舍利白塔建于元末明初,高约15米,为覆钵式砖石结构,由塔座、塔身和宝刹组成。迦陵舍利塔为松柏环绕,南面一棵松树,北面一棵柏树,松树和柏树的枝条向白塔生长,似乎是要伸手将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柏抱塔。</p> <p class="ql-block">龙王堂龙王潭</p><p class="ql-block"> 龙王堂在大觉寺的第五进院落,地势最高,东向巍巍白塔。背后怪石磷峋叠叠。这里是祭拜龙王的地方。堂前有一方水池、泉水由龙首而出、汇集成潭,为之龙玉潭。</p> <p class="ql-block">龙王堂中国龙文化系列展览·秦砖汉瓦话龙纹</p><p class="ql-block"> 秦砖汉瓦,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龙纹纹饰,在考古、历史、美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有着其它文物遗迹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极具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大多为皇家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对这一时期砖、瓦文物的统称。</p><p class="ql-block"> 龙纹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图腾纹饰。在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以及现存古建筑、造像、碑刻、服饰、书画、诗文等文物和文献中,有大量与龙纹相关的元素,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印记。秦砖汉瓦中的龙纹,是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大觉禅寺领要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雍正年间, 寺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王堂</span>西南侧高山坡的顶端。造型古朴雅致,乾隆帝曾赋诗“山水之趣此领要,付与山僧阅小年”。亭名由此而来。在此处可一览全寺风景。</p> <p class="ql-block">二、大觉禅寺南路憩云轩四宜堂</p><p class="ql-block"> 憩云轩,位于寺内南侧山坡上,是一座具有传统园林风格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檐下悬有一匾,上书“憩云轩”三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span>相传憩云轩曾为乾隆皇帝行宫,乾隆皇帝亦曾自比为云,且作诗“我憩云亦憩,此意谁能知”。据《日下旧间考况记载,憩云轩原有楹联多块,如“涧响琴清”、“风定松篁流远韵,雨晴岩壑展新图”等,皆为乾隆皇帝所书。</p><p class="ql-block"> 四宜堂,位于寺内南侧山坡中下端,是一座具有传统园林风格的建筑,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大觉寺后,时为亲王的雍正皇帝赐名“四宜堂”,意为春夏秋冬四季皆宜,乾隆皇帝作《四宜堂》诗:“四宜春夏秋冬景,了识色空生灭源”。四宜堂前栽有北京地区树龄最长的白玉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门门额“明慧茶院”。</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山大觉寺南院明慧茶院</p><p class="ql-block"> 玉兰,又名白玉兰,落叶乔木,是我国名责的观赏花木之一。每年春日开花,洁白如玉、清香似兰。此树高约5米,树龄300余年。号称“王兰之王”。</p> <p class="ql-block">三、大觉禅寺北路辽碑</p><p class="ql-block"> 《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之碑,简称辽碑,是大觉寺镇寺之宝。此碑由辽代名僧觉苑主持刊立。碑阳额题“奉为太后皇帝皇后万岁大王千秋”,是辽最高统治者诏令和倡导刊印经藏的直接明证。史学界研究契丹藏,大觉寺辽碑是绕不开的文物和史料佐证。</p> <p class="ql-block">大觉禅寺方丈院内九子抱母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九子抱母”银杏树为雌树,树高10余米,树龄300余年。树的主干周围生长出9棵小树,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因此景很像是9个孩子环抱母亲而立,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九子抱母”。</p> <p class="ql-block">大觉禅寺北路玉兰院</p> <p class="ql-block">玉兰院南门七叶树</p><p class="ql-block"> 玉兰院南门前,一棵七叶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命力极其旺盛。七叶树因叶得名,为落叶乔木。掌状的复叶,由五到七片小叶组成,四五月的花期时,圆柱型的花序一束一束的,象开在树上的宝塔。七叶树型优美、花大秀圆,果形奇特,常被种在古刹,是北方寺庙中代替娑罗树的树种,大觉寺中方丈院内的七叶树,就有五百年树龄。</p> <p class="ql-block">四、乾隆皇帝与大觉寺</p><p class="ql-block">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政权。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有些皇帝还精研佛学,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采取了三教一家,圆融一体的对待,坚持了三教平等的政策,这在历史上都已是定论。</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是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据载在皇子时期就已参禅“透三关”,并被崇佛、信佛的雍正皇帝赐号”长春居士”。</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还在满族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的祭祀中规定首祭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并用大典的形式颁行天下。拈香敬佛捻佛珠已溶入乾隆帝日常生活习惯中,成为他每天必修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西山大觉寺位于京城西北,阳台山麓,近邻清代帝王祈雨之地黑龙潭。大觉寺风景上佳,雍正皇帝龙潜藩邸为亲王时曾称赞大觉寺”山深境幽,泉石殊胜”。</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二年(1747)对大觉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保留至今的“无去来处”、“动静等观”、“憩云轩“匾额以及十数通御制诗石刻,均是乾隆皇帝留在大觉寺里的一丝痕迹。</p><p class="ql-block"> 为了还原这段历史,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特推出《乾隆皇帝与大觉寺》展览。展览分为四部分,包括乾隆皇帝初游大觉寺、大觉寺藏乾隆皇帝御制匾额、乾隆皇帝御制诗、乾隆十二年修缮大觉寺等,集中诠释了乾隆皇帝造访大觉寺的缘由和经过,介绍了大觉寺在清代的重要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大觉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清时期大觉寺及周边寺庙</p><p class="ql-block"> 大觉寺自辽代清水院创建至今,已逾千年。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世事沧桑与荣枯兴衰,独颖于西山寺庙之林。明代自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逐渐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保护,佛教寺庙在元末残破的基础上得以恢复和发展。有明一代,皇家对大觉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翻修扩建,明代的中早期,是大觉寺厉史的兴盛阶段,由皇家修造的寺院建筑保留至今,奠定了今天大觉寺殿堂门庑的格局和知模。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从成化十四年(1478年)至明末,大觉寺再未重修,寺内建筑残破不堪,几成废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时在藩郦的皇四子胤镇对寺院进行了修缮,遣迦陵禅师入寺佳持,并亲撰《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以示恩宠。乾隆十二年(1747年)弘历出内帮重修大觉寺,多次驾临此寺,留下许多御制诗文和匾额。道光以后,清王朝由盛而衰,无力顾及西山寺庙之修复,寺存清代契约书中有道光年间房屋殿宇损坏情况禀报,详细描述了寺内建筑塌毁情况。</p> <p class="ql-block">结语: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明清时期大觉寺及周边寺庙</p><p class="ql-block"> 每年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为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结合自身地缘优势和文博业务工作,特将近年开展的《大觉寺及周边寺庙调研》课题部分成果进行转化。以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海旋、门头沟区域力范围,聚焦大觉寺及周边西竺寺、普照寺、胜果寺、秀峰寺、法云寺、栖隐寺等寺庙古迹,从其建造背景、兴衰变迁、建筑风格、碑码石刻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展示挖掘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寺庙历史文脉发展和艺术价值,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观众介绍明清时期大觉寺及周边寺庙的历史沿革、建筑遗存、自然风景和人文特色。为我们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