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思维萌生智慧,对话课堂启迪心灵——2024年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报道<二>

金光大道 道法自然

<h3>  9月22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逻辑学科负责人宋荣教授为全体学员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思维课堂中的对话式教学———基于逻辑学的视角》讲座。</h3> <h3> 专家简介<br>  宋荣: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逻辑学科负责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h3> <h3>  讲座从一个问卷调查开始,宋荣教授从逻辑学的相关概念理解开始,再到逻辑学和逻辑学教育历史,层层递进。随后从研究的角度将逻辑学引入生活中的常见思维误区,进而为我们揭示了语言现象背后的逻辑学本质,而语言和阅读的逻辑又与我们的课堂息息相关。在诠释了课堂的概念逻辑、介绍了其功能与特性后,宋荣教授又讲解了如何将思维引入课堂,以及思维与课堂的结合方式和信息化时代发展。最后引入对话式教学这一概念,为我们揭示了其主体、原则和主要方法,在方法论方面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融入新高考体系,为新型师生关系和新课堂氛围提供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符合现代化思维体系的重要思路。</h3> <h3>主讲内容<br>一、相关概念理解<br>二、对话式教学的主体<br>三、对话式教学的主要原则<br>四、对话式教学的主要方法</h3> <h3>一、相关概念理解<br>1.思维<br>2.课堂<br>3.思维课堂<br>4.对话式教学</h3> <h3>1.思维<br>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br>人对事物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br>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者和被反映者的关系。<br>认识<br>感性认识的形态:感觉、知觉、表象(表征)<br>特征:<br>(1)直观性;<br>(2)表面性。<br>理性认识的形态:词项(概念)、命题、推理<br>特征:<br>(1)间接性;<br>(2)概括性;<br>(3)与语言材料的有机联系。<br>思维就是人们通过语言对事物及其规律概括而间接的反映,</h3> <h3> 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br> 逻辑学: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和方法论等。<br> 数学:包括代数学、统计学、拓扑学、几何学等等:<br>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br>  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包括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水文学、海洋学、土地学和空间科学;<br>  物理学:包括声学、电磁学、电子学、核物理学;<br>  化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核化学等<br>  生命科学:包括动物学、自然人类学、生物化学生物数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物测量学等。</h3> <h3> 逻辑学的定义<br>  一般地认为: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逻辑方法的科学。</h3> <h3><br>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br> 1.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结构形式)<br> 所有的粉笔是白色的,<br> 所有的玻璃是透明的<br> 它们具有共同的思维形式所有的S是P。<br> All humans are mortal.<br> Socrates is a human.<br> Therefore, Socrates is mortal<br> 任何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logical constants)和逻辑变项(logical variables)两个部分组成。<br> 2.思维的基本规律<br> 基本的逻辑规律<br> 非基本的逻辑规律<br>  定义规则、划分规则、推理规则、三段论规则等<br>  3.基本的逻辑方法<br>  逻辑方法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遵循和运用逻辑规律以形成概念和命题、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方法。<br>  如:定义,划分,限制,概括穆勒五法,归纳法与演绎法假说,反证法与归谬法等。</h3> <h3> 2.课堂<br> “课”和“堂”<br> “课”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据《说文解字》: <br>  “课,从言,果声。课,试也;试,用也。第也,税也,皆课试引申之义。”“课”的基本含义或最初含义是“试验、考核”的意思。例如,《管子·七发》 中说“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汉书·京房传》 中有“考功课吏”的词组。这里的“课”都是“试验、考核”的意思<br>  “堂”则一直有“室”、“房屋”之义,其本义为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献神灵、祈求丰年等。《孟子梁惠王上》 中有“王坐于堂上”之说。如: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后泛指房屋的正厅,特别是指比较正式或尊贵的房间,后来引申为如“朝堂”“佛堂”“厅堂”“堂屋” 等。<br>  近代以后,随着班级上课制的产生,课则成为班级授课的重要概念,它是指:“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一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br>  把“课”与“堂” 联系起来构成“课堂”一词,则是近代班级上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传入我国后才出现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班级上课制形式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固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内对学生授课,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教师上课的权威不容置疑,就把教师上课的地方称为“堂”。在这里课堂最初的含义就是把“课”和“堂”二字的含义合起来,用以专指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h3> <h3> 课堂功能<br> 尝试新角色<br> 交朋友社交活动<br>  教与学<br>  听课笔记<br>  增进信任树立信心<br>  培养集体认同感<br></h3> <h3>  3.思维课堂<br>  思维课堂就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课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课堂,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协作与对话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成长的课堂<br>  思维课堂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从而进入深度学习。</h3> <h3>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br>  “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br>  “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br>  “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h3> <h3>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br> 以问题驱动思维,组织合作探究,将思考的过程分享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表达、交流和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力。<br>  高阶思维能力<br>  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br>  思维课堂的一般操作流程是:<br>  提炼教学主旨——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展示表达交流——问题总结与反思。</h3> <h3> 课程教学依托四种思维:<br> 一是课程学科的思维,<br>  二是教材文本的思维,<br>  三是执教教师的思维,<br>  四是学生的思维<br>  这四种思维既是以课程、教材、教师和学生不同角色的方式独立存在,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与融通。</h3> <h3>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改造世界;<br>对话式教学的条件:平等、爱、谦虚、信任、希望和批判性思维;<br>对话式教学的特征:相互性、激发性、合作性、解放性;<br>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只是单向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h3> <h3> 课堂对话形式</h3> <h3> 课堂活动形式</h3> <h3> 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br> 1.教<br> 启发式<br> 理论讲授大量事实性知识。<br> 2.学<br> 能力型<br> 复制式的事实性知识讲授;<br> 移动设备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低头族出现。<br>  3.信息化融合<br>  信息化装备<br>  网络教学空间建设<br>  指尖上的革命</h3> <h3> 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br> 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br> 批判(critical) 学生会对老师的讲授内容提出 <br>  质疑对话(dialogue)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互动<br>  回答(answer)老师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们只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br>  安静(silence)课堂上很安静,学生不发言<br>  辩论(debate)学生与老师互相反驳,争论观点<br><br></h3> <h3>  二、对话式教学的主体<br>  1.教师</h3> <h3> 以学生为中心<br>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br>  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br>  推动课堂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h3> <h3>  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br>  职业基本能力:微观教学能力、中观课程能力、宏观专业能力</h3> <h3>  狭义的教师教学能力<br>  (1)基本教学技能<br>  (2)常规教学技能</h3> <h3> 课堂教学的“五度</h3> <h3> 2.学生<br> 数字化原居民<br> 敢于创新,但抗压力有待加强;<br>  自我意识强,但时间管理能力有待加强<br>  思想活泼开放,但集体观念有待提升。<br>  心理健康、团队意识<br> <br><br>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h3> <h3> 学生的听课兴奋曲线</h3> <h3> 在课堂活动中开展对话式教学</h3> <h3>分组准备:<br>步骤:<br>1.决定小组类型<br>2.决定小组人数<br>3.了解学生意愿<br>4.建构小组规则<br>5.明确组员义务<br>6.布置小组任务</h3> <h3>教学环境准备</h3> <h3> 三、对话式教学的主要原则<br>  1.有效性原则<br>  2.互动性原则<br>  3.平等原则</h3> <h3> 1.有效性原则<br> 有效的三重含义<br>  有效果:指的是学即有得,学即有获<br>  有效率: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省力的<br>  有效益:指的是学的东西有用有价值<br></h3> <h3> 低效教学、负效教学</h3> <h3>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还是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需要“十八般武艺“</h3> <h3>  2.互动性原则</h3> <h3>3.平等原则</h3> <h3>四、对话式教学的主要方法<br>1.启发批判式教学法<br>2.DIY参与式教学法<br>3.TPS研讨式教学法<br>4.0RID互动式教学法<br>5.LCT实践实训教学法</h3> <h3>1.启发批判式教学法</h3> <h3>如何设计问题</h3> <h3>提问的CLEAR原则</h3> <h3>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h3> <h3>学会提问</h3> <h3>检测型问题设置</h3> <h3>求解型问题设计连接理论和实践<br>矛盾型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思维<br>开放型问题设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h3> <h3>说</h3> <h3>说与听</h3> <h3>讲授心得<br>因为一个人爱上一门课程,带动一群人奠基一个学科</h3> <h3>2.DIY参与式教学法<br><br></h3> <h3>DIY参与式教学</h3> <h3>3.TPS研讨式教学法</h3> <h3>小组讨论的功能与流程</h3> <h3>讨论的运用策略</h3> <h3>四种不必要的讨论<br>1.无讨论的必要<br>2.无讨论的主要时间<br>3.无讨论的气氛<br>4.无讨论的反馈</h3> <h3>4.ORID互动式教学法</h3> <h3>知识晨面</h3> <h3>能力层面</h3> <h3>素养层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