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道德经的智慧,(8)

迈巴赫SQ

<p class="ql-block">迈巴赫☆14590704</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 </p><p class="ql-block">文/迈巴赫</p><p class="ql-block">音乐/电视剧《老子》插曲《道在何方》</p><p class="ql-block">演唱/韩磊</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过周王室的藏书管理工作。老子见当时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西出函谷关,留下哲学巨著《道德经》后隐居而不知其所终。</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 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中心思想</p><p class="ql-block"> 本章老子由天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私心,它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才能够做到大公无私,才能够天长地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间圣人大公无私,本来是在众人之前,见到利益,退居众人之后,受到众人的爱戴和拥护,众人又把他推到前面,既保全了自己,又成就了自己的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原文与释文</p><p class="ql-block"> 一.原文:</p><p class="ql-block">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p><p class="ql-block"> 二.注释</p><p class="ql-block"> 1.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运作不为自己,或其生存不为自己。</p><p class="ql-block"> 2.后其身而身先:把自身放在众人后面,反而得到众人的爱戴与拥护。“后其身”是一种谦让与收敛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3.外其身而身存:把整个人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全生命。</p><p class="ql-block"> 4.成其私:成就他自己所追求的事业。 </p><p class="ql-block"> 三. 译文:</p><p class="ql-block"> 天地永恒而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智慧解析</p><p class="ql-block"> 老子歌颂天地,由天道推论人道,体现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天:高高在上,但它并不自高自大;虽然有时候也会发怒,电闪雷鸣,但多数还是晴空万里、温文宽厚。地:甘居人下,包容万物,默默地承受着众人的践踏,从不轻易显示自己的威力。</p><p class="ql-block"> 天地高深莫测,深奥玄秘,仿佛离人类很远却又离人类很近,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天地的注视下,无时无刻不在受天地的影响和制约,但这种影响和制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老子上一章说“天地不仁”,天地对人类没有仁爱和恩惠的,所以对人类也就没有约束。</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自然界中,唯有天地是长生不老的,天地没有青年和老年,天地是永恒的,所以才能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 天地没有意识、没有思想,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能摒弃人性的弱点私欲,做到谦虚退让,与世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表现出尊贵,而居于人先。他们遵循大道的发展规律,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看成自然而然,不对万物强加自己的意志,所以就能与大道共存,能够成就自己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天地就像父母一样,生养人类,还会保佑和惩罚人类。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时候,天地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人类的无知,因为天地是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尽管他们遵循自然是无意识的行为,但正是因为遵循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所以他们才得以长生不老,这是天道。推而言之,我们人类要想与世长存,就必须遵循天道的根本,心存无私,要经常想着别人,而不唯独考虑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自私自利虽然能得到一时之小利,但会失去许多成就大事的机会,因而是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历史故事《降米价解民忧》</p><p class="ql-block"> 唐宪宗时期,兖州太守令狐楚刚上任时,兖州遭受旱灾,百姓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兖州到处都是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干枯的禾苗,乞讨的百姓,整个兖州没有一丝生机。令狐楚看着,心情十分沉重。他看到街市上的粮店却照样挂着招牌,价格奇高,百姓买不起。令狐楚见黑心粮商趁机发不义之财,他决心降低粮价,让百姓吃上廉价的粮食,同时严厉惩处奸商。</p><p class="ql-block"> 令狐楚来到州府,对手下官吏问道:“现在兖州城内有多少粮库?大约存了多少粮食?”官吏毕恭毕敬地回答:“粮仓一共有二十个,平均一个存粮五万担。”令狐楚说:“现在旱灾把百姓害苦了,这些粮食本来就是取之于民,也应该用之于民。明天就把粮仓打开以最低价出卖,救济百姓,你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众官吏都随声附和地说:“大人仁慈,这样不仅可以救灾,还能树立朝廷爱民的形象。好主意!好主意啊!”令狐楚立即命令随从张贴告示,安抚民心。这个消息一传出,百姓都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而那帮趁火打的奸商却开始愁肠百结了。如果州里的粮食价格低廉,自己围积的粮食就会无人问津,时间一长,就会受潮霉烂,岂不是要赔钱?他们索性清仓处理自己的粮食,而且价格比州里定的还低。百姓看到粮价一个比一个低,拍手称快。令狐楚的几句话、一个告示,就轻而易举地安定了民心,稳定了形势,手段可谓高矣!</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本美篇文章根据自学笔记整理发布的,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