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65.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哈萨克族的人口数为1562518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宗教信仰,哈萨克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其中大部分人是逊尼派教徒。然而,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哈萨克斯坦,也有少数哈萨克族信仰东正教或基督教。宗教对哈萨克族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他们会在每周五举行礼拜,并注重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建筑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冬季,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林区则在木房里过冬,其它季节住毡房。几户人家称作一个阿吾勒。阿吾勒由有血亲关系的人家组成,居住的地方草场相连,协作生产,一同转场迁徙。毡房是春夏秋从一个栖息地搬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简便的活动房屋。毡房日遮阳,夜隔潮,防风挡雨,通气透亮,移动方便,一般30分钟内就可支撑拆除装卸完毕。</p><p class="ql-block"> 富裕家庭的毡房很讲究,里面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种图案,围毡都加以修饰。格栏四周挂着壁毡和花色毡子。地上铺满花毡,绣花毡、地毯。富有的人家毡房格栏、辐柱上漆,镶上镂刻的骨饰和银饰。</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哈萨克族牧民逐步转向定居与驱赶放牧相结合的方式。仍存的定居点大部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服饰 哈萨克族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帽子里层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鲜艳的绸缎。冬季还戴一种称为“波尔克”的圆顶帽,一般用水獭皮、貂皮、狐皮等兽皮以及羊羔皮制作。男子冬天穿鞣制过的、羊毛朝里的皮袄或皮裤及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贵重兽皮(外有布面)缝制的皮大衣。腰带大多用牛皮所做,宽窄不等,上面镶嵌着金、银、珊瑚、珍珠、宝石等饰品。夏季,上了年纪的哈萨克族男子一般穿软革制成的靴子,外套胶鞋,以保护靴子。年轻男子穿长筒皮靴。猎人则穿便于跋山涉水的高翘首软靴。此外,高寒地区的男子也有穿保暖御寒的毡靴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女性的服饰比男性服饰要复杂一些,款式繁多,做工极为讲究,而且随着年龄的变化,着装上也有所不同。妇女的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女孩子从小戴“塔克亚”,这种帽子帽壳较硬,平顶,顶上插有表示吉祥的猫头鹰羽毛,上面缀有光彩夺目的珠玉。“沙吾克列”是姑娘们出嫁时戴的尖顶帽,里层为薄毡,外罩绸缎,帽壁绣有以花草和兽角的各种变形体为内容的花纹,镶嵌五光十色的金银珠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女孩的衣服上多缀满银铜或纽扣,姑娘和少女穿袖口饰有十字绣花边、下摆带多褶的连衣裙,上身外加半截紧身黑、红、绿色的坎肩,坎肩的对襟两边缀满亮晶晶的银饰。未出嫁的姑娘身穿白色内衣,衣领、袖口绣有几何花纹,外穿饰有花边坎肩,其下摆是双层花边的连衣褶子裙,胸前两侧饰有琳琅满目的银元、钮扣、珠贝等。</p><p class="ql-block"> 中年妇女于暖季穿胸前和下摆用彩绒绣边,两边有两个衣袋的半截袖长襟袷袢和坎肩;冬季用狐腿皮、羊羔皮裁做的“衣什克”,用水獭皮压边,前襟和下摆有各种图案,罩绸缎布面的皮大衣“库鲁”等。妇女的鞋和靴有许多样式,一般穿的是“买斯”(软底皮靴),外套“开布斯”(套鞋)。富裕人家女子的靴子和鞋袜较讲究,她们所穿的“开布斯”上有各种装饰物,“买斯”上绣有花纹。</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哈萨克人的服装式样都已更新,与大多数民族所穿的服装没有多大区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饮食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萨克人的日常饮食里,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一日三餐,白天的两餐,主要是饮用砖茶和茯茶煮出来的清茶或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在煎好的浓茶里加点盐,兑点奶和奶皮、酥油,伴之以馕或炒面、炒小麦,这是早餐和午餐。晚上吃一顿带有肉、面的主食,大量饮茶,冬可驱寒,夏可解暑。因为食肉多,喝茶可帮助消化和增加营养。</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的奶制品主要用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制成。有谚语说:“奶是哈萨克的粮食”。可见奶制品在哈萨克族食品中的分量。因游牧生活需不断搬迁,哈萨克族面食的制作方法也简单、方便,不受条件限制,传统面食主要有烤饼,油饼、炒小麦、“那仁”(把煮熟的羊肉切成小块覆盖在面条上的一种手抓饮食)、“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等。</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城市里的哈萨克族除了上述的部分饮食外,还跟周围的兄弟民族学会了做各种风味的饭菜,饮食结构趋于多元。同时,反过来又影响了农牧区的哈萨克人,丰富了他们的餐桌。维吾尔族的米肠、面肺子,回族的粉汤等都成为哈萨克人的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礼节 在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词)无处不在,无时不说。如从婴儿降生、取名到婚嫁,从宰畜、用饭到出外办事、搬迁异地,从过生日到节庆等,人们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为重要的礼仪,以此表达对人、对事物的良好祝愿。针对不同的对象,“巴塔”的祝福内容也不同,如到别人家做客,饭前饭后致“巴塔”,内容是:“愿你的锅里油水不断,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满”。哈萨克人坚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强大的,有谚语这样说道:“雨水染绿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让一个人走好运,没有了巴塔却使一个人遭厄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文学方面,哈萨克族的文学丰富多彩,既有口头传承的民间故事和歌谣,也有书面创作的文学作品。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多以动物为题材,如《狐狸和乌鸦》、《牧羊人与天鹅》等,这些故事富含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哈萨克族还有许多优秀的书面文学作品,如《阿克齐》、《萨尔达克》等,这些作品描绘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艺术方面,哈萨克族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音乐、舞蹈、刺绣、雕刻等。哈萨克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常由冬不拉、库布孜等乐器演奏。而哈萨克族的舞蹈则以热情奔放著称,如“卡拉角勒特”、“阿依特斯”等。此外,哈萨克族的刺绣、雕刻等手工艺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包括一系列严格的程序。</p><p class="ql-block"> 说亲时由男方父亲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说亲,如女方有意,将会进一步商定举行订婚仪式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语称订婚仪式为“库达拉苏”,该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客人走时,女方家会赠送礼品。</p><p class="ql-block">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会举行青年男女对唱娱乐活动。女方父母把女儿嫁妆放在一个小毡房内,请一位有声望的老人为新娘致祝词,新娘和姑娘们围坐一起,用幔帐遮面庞。之后,新娘的亲密朋友用“萨仁”曲调对新娘唱歌,赞新娘之美,劝新娘不要悲伤。小伙子会唱轻松愉快、风趣诙谐的《劝嫁歌》。第二天新娘要去婆家了,盖上头巾独坐着哭泣,并唱《告别歌》。唱完,在伴娘和妇女们的簇拥下和亲人拥抱告别,父母也向女儿唱送别歌。然后由哥哥或弟弟把新娘扶上马,不再哭唱,不可回头,直奔夫婿家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迎亲仪式 当姑娘离开父母家前往男方家时,男方就要在家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哈萨克语称为“克棱吐斯如托依”。男方家举行仪式当天要宰杀牲畜,款待宾客,期间有各种弹唱活动以及刁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民间体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婚礼开始时,首先要举行揭面纱仪式,婚礼期间,新娘会坐在刚宰的羊剥下的羊皮上,含有生育顺利之意。之后,一盘羊肉端上来,新娘先请公公、婆婆、长辈品尝,屈膝施礼,之后才能吃肉、喝茶。吃喝完,便开始各种娱乐活动,阿肯们弹起冬不拉,一边为新人祝福,一边歌唱新生活,一直唱到第二天破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的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主要节日除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外,还有“那吾肉孜”节。</p><p class="ql-block">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虽然源于宗教,但已变成哈萨克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为国家法定的民族节日。</p><p class="ql-block"> “那吾肉孜节”则是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春节。哈萨克族很早以来就使用十二生肖的日历。这些生肖纪年的起点是日夜相等的春风(3月22日),叫“ULES”或者“那吾肉孜”(NAW—REZ)。“那吾肉孜”是“新年”的意思。生肖从“那吾肉孜”这一天开始转换,这一天算作新旧更替,叫“春分”(ULES KUNI)。“那吾肉孜”日,家家做“那吾肉孜”粥。哈萨克人成群结队,走村窜户,挨家喝粥,吟“那吾肉孜”诗,拥抱贺岁,祝愿新年牲畜旺盛,庄稼丰收。专为那吾肉孜节准备的份肉煮好后,需端到受人尊敬的长者面前,老人致祝词,祝牲畜兴旺,乳汁丰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丧葬 哈萨克人丧葬习俗依照伊斯兰教教规进行。被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将头从下颔缠绕,脸朝麦加方向,面部盖上干净头巾,用布裹上身体,近亲掌灯守护在死者身旁。来送葬的人进屋向死者遗体告别,安慰死者亲友,然后整容洗尸,用白布裹身,进行赎罪,散乜帖(死者亲属给参加葬礼的人散发的白色手绢、糖等东西),用花绳子拴几头牲畜牵到门前,主持赎罪的人执绳子,为赎还死者一年内所欠的封斋、诵经等功课之债,将绳子递给在尸体上方坐着的毛拉。毛拉口念“接受”,接绳还绳。死者多少岁,就接还多少次。未成人的孩子夭折,因纯洁无罪,不做赎罪仪式。此后这些牲畜施舍给无依无靠的人或者给毛拉。念完丧经,死者的亲属问众人,死者是个怎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说,死者心底善良,愿他信仰坚定,永居天国,灵魂安息。然后将尸体运送到墓地。如果墓地遥远,要将尸体装上骆驼,用毯子盖上脸。根据地况墓穴有两种:直穴和侧穴。尸体仰卧头朝南,脚朝北,面朝西(麦加天房所在的方向)埋葬。尸体入墓穴前,来下葬的人,每人捏一把土撒上。然后将尸体放入穴中掩埋。</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丧葬传统中搀杂了早期萨满教遗迹。以前哈萨克族在放尸体的房屋门槛上用花线拴七匹或九匹马,或者其它牲畜,做完仪式后,牵到墓地宰杀。宰杀死者生前的乘马,将马头放在坟墓上。同时在坟头还放上弓、矛、鞍、器皿、食物、饮料。认为人死以后还要生活。按伊斯兰教的教规只将白布和殓衣下葬,所以哈萨克人不再宰花线拴的牲畜,而是给毛拉和无依无靠的人散乜帖。</p>